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ppt
2020/6/6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
、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 、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 、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 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 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准备……
2020/6/6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 人2盟020/6/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势,思考安定天下救济苍生的路径。他对 晋国的历史和晋君的为人十分清楚,对秦 伯的心理和秦晋之间的恩怨一目了然,表 明他是一位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不公 ,也决不放弃,到了紧要关头,你就有用 武之地。
2020/6/6
【适用话题】多维解读
•
3.语言的艺术魅力 烛之武会见秦伯,先言郑国必亡无疑
,再言亡郑有利于晋而无益于秦,最后揭 露晋之野心,分化秦晋联盟。烛之武一席 话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主动与郑人结盟。 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三寸不烂之舌,破秦 晋联军,足见语言之魅力。
2020/6/6
•微
•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 ②衰败
国势衰微。
• ③卑贱
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 ⑥假如没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020/6/6
六、 掌握下列虚词:
1、 以 (1) 以其无礼于晋 (2) 敢以烦执事 (3) 越国以鄙远 (4) 焉用亡郑以陪邻 (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汜( fán)南 • 夜缒(zhuì)而出 • 共( gōng)其乏困 • 秦伯说(yuè) • 戍( )守
佚( yì)之狐
阙(quē)秦 逢(páng)孙
补充: “戊”、“戌”、“戍”、“戎” 用法辨析: 戊:戊读wù,天干甲乙丙丁戊; 戌:加横xū,地支亥字前位戌; 戍:加点shù,军队防守去卫戍; 戎:十字róng,身穿戎装守边疆。
2020/6/6
2、 而 (1) 今急而求子 (2) 夜缒而出 (3) 朝济而夕设版焉
2020/6/6
• 5.之 • 臣之壮也,尤不如人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唯君图之 • 因人之力而敝之
2020/6/6
(七)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③夫晋,何厌之有? • ④是寡人之过也。
2020/6/6
【适用话题】多维解读
•
4.个人的巨大作用 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
国,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 宁 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国, 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烛之 武退秦师便是一个例证。
2020/6/6
【适用话题】多维解读
• 5.若欲取之,必先予之 郑伯欲使烛之武,烛之武有怨言,郑伯首 先自我检讨,进而再言亡郑之利害,成功 地说服了烛之武。烛之武使秦,也并不直 接指责秦国以强凌弱之举,而是替对方着 想,晓以利害,秦伯心服。古人言,欲取 之而先予之。郑伯和烛之武的成功,都是 辩证法的成功。
(名词作动词 “驻扎”)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加强” “削弱”,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 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作 为 疆界。)
2020/6/6
【适用话题】多维解读
•
6.人有至交国无恒敌 秦晋联盟,视郑国为敌,烛之武迂回曲折 ,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说服秦伯退兵 。秦晋联盟瓦解,秦郑结盟,化敌为友。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 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 代亦然。
2020/6/6
【例文选段】
•
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直奔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020/6/6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 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 )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 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 ,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 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秦营。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大门的时候 ,那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 给了他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 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 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 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 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如果不是秦晋围郑 ,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 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 —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 2.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 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 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珍贵的。年轻的时候没 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蓄了一生的能量,只为在年老 出土时释放出来。烛之武就像是一个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 的人参。人参是植物中最特别的一种,就如烛之武,不然郑伯怎 么会把国家的安危托在烛之武身上呢?人参也是极好的补品,对 人的作用很大,烛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辟的话,层层递进,步 步2为020营/6/6 ,抓住秦伯的心理弱点,达到了劝退的目的。
2020/6/6
文学常识积累: 1.史书体例(几种常见的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 ②纪传体: ③国别体: ④通史: ⑤断代史: 2.“春秋三传”: 3.《左转》:
2020/6/6
(二)本文的通假字
• ①无能为也已 • ②共其乏困 • ④秦伯说 • ⑤失其所与,不知
2020/6/6
(三)本文的词类活用 • ①晋军函陵
在太平时期,郑伯未能早用烛之武,兵 临城下的危难之际才想到他,难怪烛之武 有怨言。但是面对国家危难,烛之武还是 很快接受了郑伯的委命,“夜缒而出”, 并获得成功。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 危,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的爱国精 神值得赞扬。
2020/6/6
【适用话题】多维解读
•
2.永不言弃的人生 烛之武怀才不遇,但他时刻关注天下形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郑国。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 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 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 (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2020/6/6
(一)生字注音:
2020/6/6
【例文选段】
人生总有不得志的时候,但你没有自我放弃的权力。 烛之武“壮也不如 人”,长时期处于不得志的状态,但是他安天下济苍生的抱负 从来不曾放弃 过。他时刻关注天下形势,研究各国动态,洞悉强国之间的恩 怨历史,所以 当机遇来临时,他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如果烛之武在“不 如人”的时候自 甘平庸,放弃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和研究,他能在游说秦伯时干 得那样漂亮 吗?人生需要机遇,但你放弃进取之心,你也就永远失去了机 遇。 ———《你没有放弃的权力》
• ⑦夜縋而出 (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 ⑧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 从属二主) • ⑨共其乏困 (动词作名词 乏困—缺少的东西) • ⑩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 赐—恩惠,好处)
2020/6/6
(四)本文古今异义:
• ①行李之往来 •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 •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 ④亦去之 •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
2020/6/6
掌握重点实词、句式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020/6/6
• 【运用示例】 烛之武
•
1.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
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
,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