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课程之一,一学期内进行,周学时为8,总课时为96。
《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一门基于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分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简单到中等复杂塑件和模具为载体,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结构设计、UG模具设计及模具制造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课程。
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UG等课程之后,为加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核心课,为毕业设计以及以后学生从事本行业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不断地优化课程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学术造诣,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课程教学特色。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设计和丰富课程内容。
采用符合科学性、先进性的教学理念,将各位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为中心,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有意识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近年来,课程教学团队十分重视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外引内培,以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课件、典型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
已建成一批课程教学急需的课件、视频、动画、图片等课程教学资源,并传至网络空间,基本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通过前一阶段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还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1)产学结合、工学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课程改革不够深入,还停留于浅显层面。
2)课程管理、课程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力度不够。
3)课程网络平台还不够完善,资源不够丰富。
4)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还未摆脱传统的评价方法。
三、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本课程建设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 的课。
四、课程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标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目标及内容设计和模具行业的岗位、竞赛以及技能鉴定(模具工、模具设计师)想结合。
使学生技能取得相关的技能证也能通过参加大赛提高本省技能水平1.岗位分析模具专业明确了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模具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模具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模具设计、制造和模具服务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定位。
2.竞赛分析到目前为止模具专业参加的竞赛主要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其中于2015年参加国赛;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这两个竞赛我们参加的竞赛项目有高职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技能大赛注塑模具设计制造、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快速成型。
经分析可知,制造技术技能大赛注塑模具设计制造竞赛项目要求综合了岗位中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调试等岗位要求。
因此技能大赛要求与岗位要求一致。
3.技能鉴定分析模具专业专业较强的技能证主要有模具工、模具设计师等,经过对模具工,模具设计师技能鉴定试题的研究可知,其要求与模具设计岗位要求一致。
通过对模具专业岗位、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的分析,确定《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目标及上课内容与形式以及《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内容如下;(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设计、制造和维修塑料模具的能力。
1. 知识目标(1)了解塑料类型、性能及塑料的成分;(2)掌握塑料成型的基本理论知识;(3)熟练掌握注射成型模具的工艺过程、工艺参数的选择及模具设计方法;(4)基本掌握压注模具、压缩成型模具的工艺过程、工艺参数的选择及模具设计方法:(5)熟悉挤出成型及其它成型模具的工艺技术与设计方法。
(6)掌握用UG软件装载产品、模具坐标系、产品收缩率、工件设置、型腔布局、实体修补、片体修补、分型(分模)设计、标准模架库、标准部件(定位圈、浇口套、顶杆、回程杆、弹簧等)、滑块及斜顶抽芯、镶块、浇注系统、冷却系统、电极、材料清单、模具装配图等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任务分析、实施、评价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获取、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4)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支配资源的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培养学生劳动组织能力;(3)培养学生较强的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社会责任心。
(二)课程内容模具典型结构及类型2016年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技能大赛注塑模具设计制造及信息化技术项目样题(提供电子档源文件格式.stp)模具结构知识穿插在软件操作中产品形状结构分析及模具方案设计进行分析分型面设计UG模具设计分型工具UG加载标准模架UG加载标准件及标准件的修改浇注系统的设计(直浇口)推出系统的设计参数的选用注射成型机工艺参数的选用5 注射模设计主要成型零件的数控程序的编制应用注塑模CAE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分型面设计UG模具设计分型工具放大镜(提供电子档源文件)模具结构知识穿插在软件操作中UG加载标准模架鼠标壳(提供电子档源文件)模具结构知识穿插在软件操作中UG加载标准件及标准件的修改浇注系统的设计(侧浇口)推出系统的设计主要成型零件的数控程序的编制应用注塑模CAE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分型面设计UG模具设计分型工具5 模具结构UG 加载标准模架 8 8UG 加载标准件及标准 件的修改浇注系统的设计(潜伏 浇口) 推出系统的设计 主要成型零件的数控 程序的编制应用注塑模CAE 软 件对设计方案进行 分析分型面设计UG 模具设计分型工具UG 加载标准模架 UG 加载标准件及标准 件的修改 侧抽芯机构的设计 浇注系统的设计(潜伏 浇口) 推出系统的设计主要成型零件的数控 程序的编制应用注塑模CAE 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 分析分型面设计UG 模具设计分型工具手机壳(提供电子档 源文件)模具结构知 识穿插在软件操作盖板(提供电子档源 文件)模具结构知识 穿插在软件操作中UG加载标准模架UG加载标准模架8 8UG 加载标准件及标准 件的修改 浇注系统的设计(点浇 口)推出系统的设计主要成型零件的数控 程序的编制压缩模结构与分类、压缩模设计及典型结构压注模的设计及典型结构 挤出模具4848(三)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时间是2周,具体时间安排如下:(与2016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模具数字化设计 与制造技术技能大赛注塑模具设计制造项目要求一致)表二课程设计内容周次日期内容周一模具CAE 分析:应用注塑模CAE 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根 据分析结果进行评价,生成分析报告;并作对 比报告。
周二模具结构设计:根据优化的设计方案完成并细化模具 3D 结构 设计和模具装配、指定零件的2D 图绘制; 编制模具设计说明书;周三周四完成零件工艺的编制并输出零件加工工艺卡;周五完成型芯、型腔以及有关零件加工数控程序的 编程周一认识学习数控加工中心的机构并熟悉操作界 面压缩模、压注模挤 出模第三部分课程考核考核方式及说明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并帮助教师实时掌握教学效果,课程考核采用强调学习过程的开放式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训考试相结合,各以百分制计算,取加权数核算最终成绩的方式,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权重如下表:五、重要举措(一)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根据工作业绩、学院评价以及学校评价遴选,选择师德好、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与企业联系紧密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注重对课程负责人的培训与交流,逐步落实实施课程建设计划,推动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按要求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组建校企混编课程教学团队,建立课程教师信息库。
课程教学团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丰富教学团队教师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能力,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超过40%。
制定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计划,按计划定期组织专题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多种类型的教研活动,活跃教学思想,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提炼课程特色与创新点,推进课程建设,努力建设省内一流的示范性课程教学团队。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实施是核心和关键,教师的教学设计应采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模式的选择,基于学生模具设计、制造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强调培养目标、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技能鉴定、技能竞赛高度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实验实训、课堂讨论、学做合一等多种教学手段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本课程中一些复杂的模具结构仅通过图纸理解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零部件,很难将其具体化、空间化,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模具结构实体造型、动画、声音等生动的影像素材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极大地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因此新技术的有效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课程的难点与重点,是考察课程质量标准的指标之一。
分析本课程的内容、类型、特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创新,如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并将其固化成为课程教学指导,体现在课程标准和学习情境中,并以此进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为增强直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活动。
课程团队组织开展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研讨,开发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建设和优化课程网站,建立网上交流机制,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师生网上交流与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