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俄天然气贸易带来的思考

中俄天然气贸易带来的思考

中俄天然气贸易俄方态度研究于渤涵 201306221摘要:在长达二十年的中俄天然气贸易谈判中,受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俄国的态度不断发生着变化。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中俄天然气贸易发展历程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俄方态度的几大因素,并探究了当今俄国对华天然气贸易的态度及原因。

关键词:天然气,俄罗斯,中俄贸易2014年5月,俄国总统普京访华,中俄签订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两国天然气贸易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一变化并非偶然,中俄天然气贸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势的变化决定了俄国对于推动天然气交易谈判的态度,也推动了贸易合作的达成。

一、中俄天然气贸易谈判发展历程中俄方态度变化(一)中俄天然气谈判大事回顾1994年:中俄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1999年:俄天然气集团和中石油达成意向性天然气出口协议2006年3月:中俄签署《供气谅解备忘录》2008年:中俄建立副总理级常规天然气谈判机制2009年6月:中俄元首签署《天然气合作谅解备忘录》2011年10月:中俄天然气谈判陷僵局2012年6月:普京访华,重启谈判2012年12月:俄中双方就“西线”项目展开对话2013年3月:习近平访俄,中石油与俄气签署初步共识协议2013年10月:中俄双方基本商定供气的定价公式2014年4月:俄气与中石油发表声明称,双方供气合同谈判进展显著2014年5月:普京访华,中俄签订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二)俄国在二十年内的态度变化及原因分析中俄天然气合作一波三折,双方合作的态度与意愿也屡经变化。

经过多年反复的利益博弈,双方在天然气合作上也逐渐变得理性务实。

总体来看,按照双方态度来看,中俄天然气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博弈。

第一阶段:1992至2000年,此阶段的特点为中方消极俄方积极。

在这一时期,中方与俄罗斯就天然气合作保持了频繁的沟通与接触,建立了对话机制,也签署了系列文件。

如1992年和1994年中俄双方分别签订了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经济技术论证总协定,以及可行性研究协议。

1996年4月,中俄初步建立了国与国间天然气沟通合作机制。

1997年,中俄签署了《关于铺设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和开发俄罗斯凝析油项目的基本原则的谅解备忘录》。

2000年11月,中韩俄三国共同签署了《共同开发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协议》。

但从上述合作事件中我们发现:双方签署的均是协议或者备忘录之类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两国在天然气合作上没有实质性进展。

同时,在合作中还出现了中方冷淡俄方热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其一、俄方急于利用能源外交重振经济。

1991年俄罗斯经历解体后的经济衰退。

1998年,又遭遇了金融危机,导致经济雪上加霜。

此时,俄罗斯急于利用能源扩大国际市场,为俄罗斯换取经济发展急需的外汇,以达到重振经济,重返大国强国地位的目的。

其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相对弱化。

这一阶段中国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没有全面对外开放,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均有限。

因此,中国对俄罗斯构成的安全威胁可能性非常低。

第二阶段:2001年至2004年,特点为中方积极俄方消极。

俄方在此时期转变了对中俄贸易的态度,原因主要以下几点:其一、全球天然气供需状况。

在这一时期,全球天然气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天然气价格也进入上升态势。

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大国,在能源价格上涨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国力的恢复,使俄罗斯对中国要求合作的意愿表现出了消极的态度。

其二、地缘政治因素。

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也成为此阶段影响中俄罗天然气合作的重要因素。

俄罗斯朝野上下担忧中国强大对俄罗斯安全的不利影响,导致该阶段双方天然气合作难有大的进展。

但这一时期,中俄天然气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2003年11月,中韩俄三国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向中韩供气的国际可行性研究报告》,但实质性合作相对较少,还发生了一些不利合作的事件:由于普京上台对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资源实行再国有化方针,拒绝外资购买俄油气田。

或只允许外国公司有限地购买其指定的油气公司或油气田的少部分股权,致使中俄能源合作的热度骤降。

如在2002年12月发生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退出斯拉夫公司股份竞标。

2003年俄罗斯决定放弃原计划建设的安加尔斯克到大庆的输油管道计划两件事。

第三阶段:2004年至2013年。

特点:双方积极合作,但仍存在分歧。

从2004年中俄签署天然气合作的最初协议以来,双方经多年谈判,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合作的协议。

这一时期尽管地缘政治因素相对弱化,双方也表现出积极的合作姿态,但双方合作仍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只能签署缺乏法律效用的备忘录。

两国在天然气谈判上迄今为止仍然在价格上陷入僵局,这一阶段俄国表现出了较强的合作欲望,但仍然心存顾虑,但难有成果。

究其原因主要为:俄方抬高价格成为本阶段影响双方合作的主要因素。

俄罗斯依仗其天然气资源优势,提出过高的天然气价格,使得两国天然气方面合作充满艰辛。

价格的分歧实际上体现了双方均希望通过谈判取得利益最大化。

俄罗斯希望以更高的价格获得天然气销售的最大利益,以能源外交为武器,在国际舞台上为本国谋求更多的利益。

二、影响俄国在中俄天然气贸易中态度的因素(一)经济因素在影响俄国对华天然气贸易态度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其一、全球天然气市场的供求变化影响着俄方态度。

从上述中俄天然气贸易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俄方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收到了全球天然气市场供需状况的影响。

当天然气市场供不应求时,俄国占据着卖方市场的优势,在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

同时,与中国谈判的动机也并不强烈。

当天然气市场供过于求的时候,俄国则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尴尬,力图促成与中国的天然气贸易,开拓新的销售市场和渠道。

市场供求的变化决定了俄国作为一个能源输出国在市场中的地位,影响了俄国在包括对华贸易的一系列天然气市场上的定位和政策。

其二、欧洲市场的形势影响着俄方的态度。

欧洲市场是俄国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市场,数量巨大且渠道稳定。

但近年来,俄气的欧洲出口面临着几大挑战。

首先,近年来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欧洲买家的购买能力有所下降,并希望通过压低天然气价格来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俄国与欧洲天然气的贸易签署了长期价格合同,而由于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这一历史价格与天然气市场的真实价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大大降低了欧洲进口天然气的动力,减少了进口的份额。

再次,由于一度出现的俄欧天然气危机,欧洲逐渐意识到:要保证自身的能源安全,必须降低对俄气的依赖。

因此,欧洲制定了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策略和天然气市场自由化的战略,这使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市场的控制地位逐渐下降。

同时,俄罗斯天然气对欧洲的出口途径多个中亚国家,这些国家在天然气管道过境费等问题上一直同俄国有着或大或小的争议,这也阻碍了俄气对欧洲的输出。

俄罗斯对欧洲市场的出口不通畅,这使得俄罗斯有动力去开辟其他的市场,实现能源出口的多元化,而中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国,同时也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成为俄气买家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政治因素俄罗斯的天然气贸易并非仅仅考虑到经济的因素,其贸易中蕴含的政治动机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其一、能源外交。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地位大幅度下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但俄国自身一直渴望着能够恢复大国地位,增强在世界各地增强话语权。

在这一情况下,俄罗斯蕴含的丰富能源成为了俄罗斯增强政治地位,进行外交的重要手段。

俄罗斯将天然气的输出作为其外交筹码,其贸易决策也体现着本国的政治立场。

从总体上来看,近年来中俄关系日益亲密,而中俄的天然气贸易也日益提上了日程。

其二、地缘政治。

一方面,中国是俄罗斯的邻国,按照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并不希望中国发展的过快过于强大。

因此,在中国与俄罗斯差距较大的时候,俄罗斯在推动中俄天然气贸易时并没有心理负担。

但在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整体实力飞速提升的情况下,俄罗斯开始正视“中国威胁论”,希望在天然气交易的价格和条件上取得优势,抑制中国快速的发展。

另一方面,俄罗斯与中国彼此之间都有较为强烈的合作动机。

双方希望加强合作,维护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因此,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中俄天然气贸易一直在艰难前行。

三、当今俄国对中俄天然气贸易合作的态度及分析习总书记上任以来,中俄天然气贸易谈判突然提速,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俄国对于推动中俄天然气贸易日益主动积极,这与当今的国际形势和上述影响因素的变化有着重要的联系。

一方面,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使得俄国增强了与中国合作的动机。

乌克兰事件使俄国与欧美的关系陷入了僵局,为避免形成形势上的孤立,俄国迫切需要中国这一大国对其进行声援。

因此,俄国从多方面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其中,天然气就是重要的领域。

另一方面,在经济领域,欧洲市场仍然问题重重。

俄欧天然气贸易远未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份额,因此,俄国面临着调整出口结构,改变出口战略的局面。

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影响因素均偏向于与中国的合作,因此在这一情况下,中俄天然气已经发生并将进行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1] 郭海涛.天然气合作_中俄双方战略形势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02期[2] 陈菁泉.中俄天然气合作博弈与发展趋势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6期[3] 王忠民.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欧洲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1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