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练习题一答案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练习题一答案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练习题一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B2.C3.A4.B5.C6.A7.B8.A9.C 10.D11.C 12.A 13.B 14.C 15.D 16.C 17.B 18.B 19.A 20.A21.D 22.B 23.B 24.A 25.A 26.B 27.D 28.A 29.D 30.B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ABCD2.ABCD3.BCD4.ABD5.AB6.ABD7.BCD8.ABCD9.ABCD 10.ABCD11.ABC 12.ACD 13.ABCD 14.ABCD 15.ACD 16.ABC 17.ABCD 18.AB 19.ABCD 20.ACD21.ABCD 22.ABC 23.ABC 24.AC 25.ABD 26.ABCD 27.ABC 28.ABD 29.ACD 30.ABD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就是在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研究。

2.市场供应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提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总量(总额)。

它只是社会商品资源的一部分。

3.资金筹集费是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发行费、承销费、银行手续费等。

4.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5.均衡生产是指出产成品或完成某些工作,在相等时间内,在数量上基本相等或稳定递增。

6.物化劳动消耗量又称劳动占用量,是指占用的资金、商品、仓库、营业场所以及设备等。

7. 市场商品需求量,是指计划内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

8. 直接材料指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入的有助于产品生产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

9. 经济订货批量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商品的相关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

10.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障程度,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

11.回归分析法是依据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找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加以模型化,建立起回归方程,用于预测的方法。

12.资金占用费是指企业支付给投资者的投资报酬。

13.制造费用指企业的生产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生产部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固定资产折旧、修理费、水电费、设备物料消耗等。

14.从商品购进到销售能获得一定的目标利润,商品可以存储的最长储存期,称商品储存保利期。

15.现金流量是按照收付实现制计量公司的净收益即净现金流量,是一定期间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差额。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原则是什么?(1)实事求是原则。

(1分)(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

(1分)(3)实物形态指标与价值形态指标相结合原则。

(1分)(4)运用辩证观点和系统分析观点的原则。

(1分)(适当拓展1分)2.什么是市场?市场的实际形成必须具备那些要素?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

狭义的市场是指人们进行商品实体买卖的地方,即进行商品交换活动的场所。

广义的市场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联系形式。

(2分)市场的实际形成必须具备下列基本要素:(1)存在着可供交换的产品即商品,包括有形的货物和无形的服务;(1分)(2)存在着提供商品的卖方和具有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买方;(1分)(3)交换价格符合买卖双方的要求。

(1分)3.简述筹资来源渠道和筹资方式有哪些?资金筹集的来源渠道是指企业取得资金的来源。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可取得资金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如国家资金、银行资金、非银行金融资金、其他企业资金、居民个人资金、企业内部资金等。

(3分)资金筹集的方式是指企业取得资金的具体形式。

资金取得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内部筹资等。

(2分)4. 企业的固定资产有何特征?(1)使用期限较长。

固定资产使用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这主要取决于它的物理性能、使用情况、使用条件和科学技术进步情况等。

(2分)(2)能够多次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过程而不改变其实物形态。

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的作用是直接由其实物形态决定的,它作为一种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上,使劳动对象变为产品并提供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而且不断地发挥其他作用。

(3分)5.简述产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的原则(1)因果原则:因果原则是说资源的使用导致成本发生,两者有因果关系,因此应当按使用资源的数量在对象间分摊成本。

(2分)(2)收益原则:受益原则是说“谁受益多,谁多承担成本”,应按受益比例分摊间接成本。

(1分)(3)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成本分配要公平对待涉及的双方。

(1分)(4)承受能力原则:承受能力原则,是假定利润高的部门耗用的间接成本大,应按成本对象的承受能力分摊成本。

(1分)6.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评价标准是什么?(1)经验标准:经验标准是依据人们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的检验而形成的。

(1分)(2)历史标准:历史标准是指以企业过去某一时间的实际业绩为标准。

(1分)(3)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指某些经济指标按行业的基本水平来制定,为了能够正确进行比较,按企业规模和经营条件订出不同类型企业的标准作为评价的依据。

(2分)(4)目标标准:目标标准是指本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条件或经营状况制定的计划标准。

(1分)7.影响市场商品供应量的因素是什么?(1)产业结构的状况。

它是影响市场商品供应量构成的主要因素。

(1分)(2)生产资料部门和消费资料部门的比例。

它是影响着市场商品供应的构成。

(2分)(3)生活资料部门的具体划分。

如衣、食、住、行的结构也影响着市场商品供应量的最终形成。

(2分)8. 生产决策分析应遵循的原则(1)经济效益原则。

经济效益是指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1分)(2)以销定产原则。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满足自己使用的需要,而是为了出售。

只有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实现产品的价值,收回垫支的资金。

(2分)(3)计划管理原则。

必须通过周密的计划,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统一轨道,实施有效的计划管理。

并通过对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2分)9.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对单位产品成本影响有哪些?(1)产量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1分)(2)原材料的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1分)(3)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1分)(4)废品率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1分)(适当拓展1分)10. 财务分析的作用有哪些?(1)企业财务分析能帮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总结过去的营业成果和财务状况,明确现在的竞争地位,加强内部控制,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规划未来。

(1分)(2)财务分析能帮助银行、投资者、供应商以及同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发展趋势。

(2分)(3)财务分析能帮助政府的财税、外汇管理、证券管理和统计等职能部门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和分析利用,使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更具有效率。

(2分)11.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评价标准是什么?(1)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分析(1分)(2)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分析(1分)(3)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1分)(4)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分析(1分)(适当拓展1分)12.简述债务资金的特点债务资金的特点是:资报酬以利息形式支付,且不论企业经营业绩如何,都必须按时支付利息;(1分)利息率通常固定不变;(1分)利息按债券面值总额和借款总额以及规定的利息率计算;(1分)利息支出一般列入财务费用,作为纳税减项;(1分)债务本金有确定的归还日期。

(1分)13.简述生产决策分析(1)剩余生产能力利用分析。

企业在存在剩余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为充分利用资源,可考虑增产新产品。

(1分)(2)产品是否继续加工分析。

多步骤生产企业经常碰到的问题是,产品完工后,立即出售或是继续加工。

(2分)(3)零部件自制或外购分析。

由于零部件无论自制或外购,其组成产品后所获得预期收入是相同的,因此在分析师无需考虑比较不同方案的语气收入,只需考虑不同方案的预期成本。

(2分)14. 简述商品销售分析的两种方法(1)主观概推断法主观概率推断法是在分析历史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据预测者的经验,对预测对象作出判断估计,估计值中包括未来预测对象发展的最高限度、可能值和最低限度,并提出三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然后,对上述估计值乘以各自可能出现的概率相加后即可得到预测对象的预期值,最后时间出预测值。

(3分)(2)直接趋势外推法直接趋势外推法是根据过去一段时间里销售额的时间序列建立趋势方程,描述这段时间的销售趋势,并推算出今后一段时间的销售趋势。

(2分)15.简述企业财务综合分析的含义和特点(1)财务综合分析的含义财务综合分析,就是将企业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的分析纳入一个有机整体之中,以全方位地对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进行揭示和披露。

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经营理财的状况,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作出系统的、合理的评价。

(2分)(2)财务综合分析的特点财务综合分析的的特点,体现在其财务指标体系的要求上。

一个健全有效的综合财务指标体系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指标要素齐全适当(1分)2)主辅指标功能匹配(1分)3)满足多方面信息需要(1分)五、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 ∵消耗总额=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材料单价(1分)计划定额 100×8×4=3200……⑴(1分)第一次替代 140×8×4=4480……⑵产量因素影响数=⑵-⑴=+1280(1分)第二次替代 140×6×4=3360……⑶消耗因素影响数=⑶-⑵=-1120(1分)本期运费 140×6×5=4200……⑷单价因素影响数=⑷-⑶=+840(1分)合计影响数 1000(1分)由计算可知,实际消耗总额比计划消耗总额增加了1000元,其中由于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消耗额1280元,由于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的减少而减少运费1120元,而材料单价的升涨使消耗额增长840元,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实际消耗额比计划消耗额增加1000元。

(4分)2.(16700-16400)—(4800-4560)=300-240=60(万元)(5分)可见,该地区2003年末货币流出两为60万元。

详言之,该地区未回笼的货币为300万元,其中240万元增加在本地区社会货币流通量里,60万元流出道其他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