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不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子“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家和法家主张日趋一致C. 思想领域出现大一统趋势D.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2.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材料所述的“转变”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B.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建立之先河C.促使察举制等选官制度的产生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3.北宋有僧人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两教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4.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5.《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6.据记载:“(宋四家) 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B.体现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7.“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关于这首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A.说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 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8.郑观应借助《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相关记载,证明西方的数学、化学、光学、电学等均出自中国,皆“我所固有者也”。
其目的是A.借“本来之学”加强国学地位B.为“以夷变夏”减少理论阻力C.借“西学中源”说来阻挡改革D.为“中体西用”提供理论依据9.陈旭麓指出:“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这表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A.学习西方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B.学习西方“器物”维护封建制度C.吸收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D.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10.陈独秀认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其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打击了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11.下图是1919年一位学者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当时A.《新潮》杂志内容保守陈旧B.该学者支持五四运动C.《新潮》杂志深受国人喜欢D.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12.五四运动之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民粹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之下。
这表明五四运动A.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C.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13.1894年,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指出:“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由这种观念推广出来,便可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
”可见,孙中山主张A.实现民族统一和民族平等B.反对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C.维护家族宗法体系的传承D.推翻满清政府,复兴汉族政权14.“它是毛泽东在苏联经济弊端并没有完全暴露的情况下,开始认识苏联建设上的一些根本问题并结合我们的建设实践,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思路的杰作”,材料中的“杰作”指的是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论人民民主专政》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5.2012年,时评作家梁立俊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理解正确的是:A.破除了斯大林模式束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C.破除社会主义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的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6.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A.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B.是否有利于国家民主和强盛C.是否符合人和人性发展需求D.是否“哲学家王”主治国家17.在15世纪的西欧,政治家、艺术家、学者甚至普通民众都热衷于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之前900年的总量还要多。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教育水平逐渐提高B.宗教改革冲击神权权威C.自然权利学说深入人心D.人文主义思想不断传播18.“它在普通民众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放人类的心灵和废黜精神领域内的绝对权力。
”“它”指的是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C.打破民众对罗马教廷的迷信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19.17--18世纪欧洲的自然神论者认为,人可以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
自然神论者提出的观点A.宣扬了信仰得救的原则B.维护了天主教会统治C.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形成D.有利于理性精神发展20.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等竭力推崇中国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强烈抵制。
这种现象主要是源于A.理论体系不同B.阶级基础不同C.政治诉求不同D.世界意识不同21.早期的蒸汽机工艺水平不高,制造和维修存在很大隐患,合格的机械师非常缺乏,有时就连瓦特也无法修好机器,到了1830年,英国1/3的棉纺织厂以水为动力,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一窘境才逐步缓解。
这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瓦特蒸汽机的效率较低B.科技理论发展相对滞后C.机械工人对机器的抵制D.科学研究缺乏社会认同22.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表示:“以一个互联网人的角度去看传统产业,就会发现太多的事情可以做。
把在互联网人精堆里磨炼出来的经验带到传统企业去,会有很大的投资回报。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
”这说明A.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B.互联网意味着一场政治、经济、思想的革命C.没有互联网,就难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D.互联网思维正前所未有地冲击人类传统生活23.洛克提出了从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到有限政府逻辑推演的观点,得益于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种族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也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A.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B.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形成C.揭示了西方政治的虚伪D.具有鲜明的双重性特征24.下表中三位历史人物对科技的观点各不相同,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A.卢梭的观点体现了其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B.对原子能的利用印证爱因斯坦观点的合理性C.邓小平的论断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D.三者的时代环境不同、观点对立、相互矛盾25.“色彩已成为一种语言符号、一种灿烂的文辞,并以图像形式反映真实,其形象别具一格,物体之间相互由光线与空间连接,给人一种瞬时的感受。
”这类作品可以体验到A.浪漫主义的感性B.印象主义的色彩C.现实主义的细节D.现代主义的不拘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共50分。
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佛、道藏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数学、字书、工艺、类书和名家诗文,还编印了几部大型类书和丛书,便于士子应举。
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摘编自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材料二15世纪40年代,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的技术。
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不到10年,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 (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抚摸着《天体运行论》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
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等材料三作为第三次外来文化大输入重要渠道的近代译书,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战前为少量译书,战后为大量译书。
近代译书的发展,大体上分别由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力量相互交替进行,其主次地位,在不同时期依次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后的译书,基本上是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l9世纪60年代以后,为教会出版机构与官方出版机构并峙,但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l9世纪末开始,民间商办出版机构空前兴盛,私人译书成为主体。
——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北宋印刷事业发展的原因。
(4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印刷事业发展有何特点? 这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译书事业的变化,并浅谈你对中国近代译书事业的认识。
(4分)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