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财政政策的分析方法

中国财政政策的分析方法

第六篇中国的财政政策与经济进展报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照旧通过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试图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进展,同时达到政府的某些意图。

尽管政府行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实施财政政策也能够起到弥补市场不完善、克服市场失灵的作用,然而它的任何干预也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不良阻碍,尤其会对内生的货币供给机制及其货币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

假如不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实施的财政政策还专门可能会对经济运行起到与其政治意图相反的作用。

本篇首先回忆了1998年以来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实施的要紧措施,然后分析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果,认为1998年下半年以来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
有重大欠缺的。

而后,本篇在我们的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财政政策分析方法。

首先讨论了货币的性质和政府行为中的货币流程状况,然后在模型中加入政府行为,要紧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发行政府债券等要紧财政政策手段,并联系内生的货币供给机制,考察财政政策对货币经济以及内生性货币供给机制的阻碍。

为了简化,我们临时不加入国外部门,只是以一个封闭式的模型为基础考察政府的财政政策,并用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数据对模型实证检验。

接下来又从外生货币的角度重新解释了财政的功能,特不是结合90年代以来日本财政重建中的教训对货币经济中财政政策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对现时期调整中国的财政政策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第一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实施效果分析
一、199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背景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首先在泰国爆发,迅速席卷了东南亚诸多国家。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阻碍,我国长期以来投资扩张带来的资本存量过高等深层次矛盾,在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和国内市场约束带来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凸现,内需不振、出口下降,投资增长乏力,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对外贸易受到严峻冲击
亚洲国家(地区)是中国的要紧贸易和投资伙伴,亚洲的经济动荡对中国的对外出口和外资进入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是外贸出口形势恶化。

1998年以后,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负面阻碍逐步显现出来。

上半年的外贸出口
额为869.8亿美元,同比增长7.6%。

与1997年同期的26.2%和1997年全年的20.9%的增长速度相比大大降低。

其中,5月份出口下降1.5%,出现了22个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出口增幅下降要紧表现在,一般贸易出口、国有企业出口以及初级产品出口均大幅下降。

二是外商投资下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的地区通货紧缩趋势加快,企业资金筹措能力下降,对外投资活动严峻受挫。

尤其是亚洲地区重要的投资来源国日本,受危机阻碍海外资本向国内收缩。

同时,亚洲投资收益预期严峻恶化,大量国际资本回流到欧美等其他地区的资本市场,造成亚洲地区资本净流出,投资活动萎缩。

1997年亚洲国家对中国投资占中国实际汲取外资总量的比例由以往的80%以上降为75.6%,1998年接着下降为68.7%。

国内物价持续走低
中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自1997年10月开始出现绝对下降,截至1998年7月,持续下降了9个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98年3月开始出现下降,工业产品价格指数自1996年6月以来持续下降,到1998年7月已达25个月之久。

从全年价格走势看,没有明显回升迹象,通货紧缩趋势日渐明显。

消费需求增长趋缓
90年代中期,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逐步推开,改革力度不断增加,居民预期支出增加。

再加上失业率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因素,居民边际储蓄倾向上升、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峻制约了农村消费品市场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进展。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持续下降,由1996年的20.1%逐渐
下降为1998年的6.8%。

社会消费需求严峻不足,商品销售不畅,企业开工率只有不到60%,产品积压累计达3万亿元以上。

投资需求增长乏力
1998年,中国投资需求增长明显受到消费增长趋势和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制约。

预期回报率较高的投资领域相对狭小,投资项目可选择的余地不大。

特不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大多数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持续下降。

受此阻碍,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的企业经营亏损严峻,处于竞争优势的企业面临着市场萎缩的困境。

尽管金融机构采取了降低利率、预备金率的措施,然而国有企业改革困难,企业资产率和利润率都没有全然好转,投资能力有限;银行的信贷功能难于发挥,企业利润率低下、资产负债率过高,以及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导致银行存贷差
逐步扩大;民间投资不活跃,中小企业融资不畅。

因此,作为经济增长要紧动力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1997年下降为8.8%。

结构因素制约经济健康运行
结构不合理是传统经济进展模式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有所好转,然而问题已然存在,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了放大效应。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里,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生产能力低下,地区间产业机构趋同化现象严峻。

例如,在“九五”打算中,有24个省市自治区将电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有22个省市自治区将汽车产业列为支柱产业。

二是城乡结构不合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严峻。

农村进展的要紧带动力是乡镇企业和农民直接进城,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通过十几年的超常规进展后,外延式扩张的余地大大缩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分
化加剧的形势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

由于农村劳动力素养普遍偏低,再加上都市失业人口增加,城镇汲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三是区域经济进展不协调,东部和中西部差距不断扩大。

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98年中国经济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

1998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仅为7%,与全年8%的增长目标有明显差距,更是大大低于经济高涨时期3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同时,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下降,1998年前5个月国有企业净亏损88.75亿元;就业压力增大,城镇登记失业人口600万人,登记失业率3.1%。

面临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1998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紧急措施。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内容
(一)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以199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财政预算调整方案为标志。

预算调整方案的要紧内容是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

国家财政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998年中央预算财政赤字亦由年初预算的460亿元扩大到960亿元。

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收入,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投向要紧有:农田水利建设、交通通信建设、都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电网改造等。

(二)防范金融风险,充实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提高了政府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

1998年上半年,国家财政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不国债(期限为30年),以充实银行资本金,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要求。

(三)调整税收政策
中国政府还调整了税收政策以支持出口、吸引外资以及减轻企业负担。

一是调整进出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关税税率以支持外贸出口和吸引外资。

二是清理整顿收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先后清理了涉及企业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并分三批取消了不合法的收费和基金727项。

(四)增加社会保障、救灾和科教等重点领域支出要紧包括:加强财政对科教的投入力度;中央财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安排了144亿元补助资金和借款,专项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差不多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央财政增加转移支付20亿元用于支持企业职工差不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增加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经费,1998年该款项达83.7亿元。

从以上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能够看出,其特点明显,
要紧体现在以政府直接投资为主拉动总需求和建设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等方面。

三、四年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及其政策理论依据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地调整了宏观政策的内容和方向,迅速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应该看到,由于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全是以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依据如此的理论来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必定会由于理论本是的缺陷给解决带来诸多负面的阻碍。

(一)积极财政政策效果
1.对经济的正面阻碍
中国政府自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的要紧内容是增加政府支出。

由于政府开支与政府收入的差额逐
年增加,政府赤字也逐年增加,导致国家不得不通过增发国债以弥补财政赤字。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财政赤字要紧是为了扩大投资而不是由于经常性预算赤字造成的,因而增发的国债要紧用于扩大公共投资,而不是弥补经常性预算赤字。

这表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仅在短期内有一定的刺激需求的作用,重要的是能为提高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大多经济学者认为,积极财政政策不仅通过增加政府开支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而且通过带动银行、地点政府、企业资金的投入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

有资料表明,1998~2000年发行的3600亿元国债,包括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共形成15100亿元的工作量,国债的资金带动效应是1:3.2。

其中,技术改造贴息的资金带动效应最大。

1999~2001,国家共安排265.4亿元国债用于企业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