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翻译简史论文

中西翻译简史论文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外国语学院期末考试卷《 中西翻译史》 (课程论文)学号: 201252060220 姓名: 温立媛 班级: 翻译2班成绩:评语:(考试题目及要求) 本课程考试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课程论文题目自拟,选择中西翻译史范围内的某翻译思想家、某翻译流派、某翻译思潮进行介绍。

论文使用汉语写作,字数为1500-2500字。

组成部分如下: ● 中英摘要:要求200字。

● 关键词:要求3~5个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用“,”隔开。

● 引言:是对研究背景、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与价值等的简要说明。

● 分析与讨论:其实质就是论证,可以采用类比、例证、归纳、演绎等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

● 结论:应涵盖本研究的结果、该结果的创新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等。

●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参见《中国翻译》。

● 注释:统一采用夹注的形式。

提交时间 2014年7月1日教学对象 翻译系2012级1、2班本科生 ● 格式要求 统一采用A4纸型。

课程论文中文题目(楷体,3号,加粗);课程论文正文:英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 ,中文正文用宋体(字号5号。

)页面上边距为3厘米, 下、左、右边距为2.3厘米。

页眉为1.5厘米。

页脚为1.75厘米, 页脚排阿拉伯数字的页码,居中。

页面行间距为1.5倍。

要求上交纸质版一份;电子版一份由班长打包集中发至zhouyali2009@ 。

装订 线浅析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摘要】道安是一位翻译理论家,在佛经翻译理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并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三不易”谈到佛经翻译面临的时代因素,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这三个因素导致了佛经翻译的不容易。

本文从来源和内容两方面对道安“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进行简单的解读,以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道安的翻译理论。

这些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Abstract】Dan’an, a translation theorist who ha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Buddhist sutras, put forward the famous translation thought of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and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word order, work of esence and detail or simplification.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disceses the factors of times, readers and translators that Buddhist sutras translation faces. It is these three factors that result in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Buddhist sutras. This thesis will give an simple explanation of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and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on its origin and content, so that people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ao’an’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se theories have an revealing effect on modern translation.【Key words】Dan’an, five losses o f source texts, three difficulites in translation一、引言道安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位佛教领袖,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佛经翻译具有积极贡献。

在佛经翻译方面,虽然道安没有直接参与,但是对佛经的翻译却有着很大的贡献。

他整理了已译出的经典,撰成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众经目录》,这为后来系统翻译佛经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有了这样的注疏和经录,佛经翻译才能承前启后,循着正规发展。

他也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其所撰《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的译论。

原文如下:“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

三者,梵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梵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查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

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梵为秦,讵可不慎乎?”(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2013)以下将对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主张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内涵进行简要分析。

二、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的由来(一)社会历史背景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由于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差异和隔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形式上以中国的道术为媒介,内容上以“格义”为手段。

格义可以被解释为“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

”也就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概念和术语,如老、庄《周易》中的名词去比拟或者比配佛典中难以理解的名词和术语,从而使佛教深奥的义理得到理解。

(高圣兵刘莺《格义:思想杂合之途》2006)道安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一生都致力于佛教经典的传播与研究,立志将佛典义理的真实面貌传入中土,“惟惧失实”。

但是当时,佛经传入中原的时间还不长,佛经译者对佛教经典的透彻领悟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同译者对同一佛典义理的领悟可能深浅不一,同时对翻译过程本身也缺乏认识。

所以导致佛经翻译质量层次不齐,甚至有不少误译之处,道安也深为当时佛经翻译质量担忧。

身处以上历史社会背景,加之他本人翻译佛经的亲身经历,以及其入世的禅学思想和政治抱负,道安有感于佛经翻译之难,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主张。

(二)前人的翻译经验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到道安所生活的东晋,佛典的翻译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其间著名的佛经译家也不少,如安世高、朱士行、支谦等,他们提出过不少翻译主张,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安世高,西域安息人,通晓汉语,所以经论的主要内容是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修行方法。

《高僧传》对其译本的评价是“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但他的翻译不足在于过分拘泥于原文的语法结构,以至有的地方欠准确,甚至令人费解。

同时他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口授笔录、与人合作完成方式,难免会导致所翻译的经文部分失实。

朱士行翻译的《放光般若经》虽“言少事约,删削复重,事事显炳,焕然易观也”,但道安认为“从约必有所遗”,未免删削过多,有遗漏之处。

(罗新璋《翻译论集》1984)同样,支谦的翻译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文辞华丽简约,却过分追求美巧,不免偏离原著。

道安在总结前人翻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以“五失梵本”为前提,对翻译的增删进行了量的限制性规定,对当时的佛经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的内涵所谓“五失本”,指的是在将佛经翻译为汉语时,有五种情况是不能与原文一致的:第一,语法上应该适应中文的结构;第二,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文字上必须做一定的修饰;第三,对于颂文的重复句子,要加以删略;第四,删掉连篇累牍的重颂;第五,已经说过了,到另说一问题时却又重复前面的部分,这也要删除。

“三不易”是三种不易于翻译的情况:第一,经籍本是佛因时而说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合今时,很不容易;第二,要把圣智说的微言深义传给凡愚的人理解,时间距离又这么远,这也不容易;第三,当时编经的人都是大智有神通的,现在却要一般平常人来传译,这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五失本”的第一“失”是关于语法的问题。

道安关注到了胡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提出翻译中只有按照汉文的语法习惯,使译文顺从译入语,这样才能被读者所接受,否则就不称其为翻译。

“五失本”的第二“失”是关于文与质的问题。

道安对于文与质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有他辨证的看法的。

他认为“文”和“质”与时代有关,曾经为“文”的,现在可以变为“质”。

“五失本”的后三“失”实际上涉及到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

四、结语道安时期佛典汉译尚处于无序状态,译本质量参差不齐,对此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解决了困惑佛典汉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繁简问题,探讨了影响佛典汉译的三种不易因素,为当时大规模译场翻译的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

钱钟书先生对此评价颇高:“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

(《管锥编》1979)可以说,“五失本、三不易”很好地体现了道安的翻译辩证思想,对现代翻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谢天振.《中国翻译简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2]高圣兵,刘莺.《格义:思想杂合之途》.外语研究,2006[3]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