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力学专题论文

结构力学专题论文

结构力学专题论文
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分析与计算
一、 概述
弹性设计方法及其许用应力设计法的最大缺陷是以某一截面上的max
σ达到[σ]作为衡量整个结构破坏的标准。

事实上,由塑性材料组成的结构(特别是超静定结构)当某一局部的max σ达到了屈服应力时,结构还没有破坏,还能承受更大的荷载。

因此弹性设计法不能充分的利用结构的承载能力,是
不够经济的。

塑性分析考虑了材料的塑性性质,其强度要求以结构破坏时的荷载作为标准:
max []Pu
P p u
F F F k ≤=
其中,Pu F 是结构破坏时荷载的极限值,即极限荷载。

u k 是相应的安全系数。

对结构进行塑性分析时仍然要用到平衡条件、几何条件、平截面假定,这与弹性分析时相同。

另外还要采用以下假设:
(1) 材料为理想弹塑性材料。

其应力与应变关系如图所示。

(图1.1)
图1.1
(2) 比例加载:全部荷载可以用一个荷载参数P 表示,不会出现卸载
现象。

(3) 结构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都很小。

从应力与应变图中看出,一旦进入塑性阶段(AB 段),应力与应变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只有了解全部受力变形过程才能得到结构的弹塑性解答。

但塑性分析法只考虑结构破坏状态时对应的极限荷载,所以比弹塑性分析法要简单的多。

值得注意的是,塑性分析只适用于延性比较好的弹塑性材料组成的结
D
s
σσ
构,而不适用于脆性材料组成的结构,也不适用于对变形条件要求较严的结构。

二、 相关概念
1、极限弯矩
(1)屈服弯矩
随着M 的增大,截面最外层纤维处的应力达到屈服应力s σ时,截面承受的弯矩称作弹性极限弯矩或者屈服弯矩。

e s M W σ=
式中,W 是弹性弯曲截面系数。

(2)极限弯矩
M 不断增大,整个截面的应力达到屈服应力s σ时,截面承受的弯矩称作极限弯矩。

u s s M W σ=
s W 是塑性截面系数,其值为等截面轴上、下部分面积对该轴的静矩。

可见,纯弯曲时,M 只与材料的屈服应力s σ和截面的几何尺寸、形状
有关。

剪力和轴力对M 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2、塑性铰
2.1 概念
当整个截面应力达到屈服极限时,保持极限弯矩不变,两个无限靠近的截面可以发生有限的相对转动,这样的截面称为塑性铰。

2.2 塑性较的特点
(1)塑性铰可以承受极限弯矩。

(2)塑性铰是单向铰。

(3)卸载时塑性铰消失。

(4)随着荷载分布的不同,塑性铰可以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3、破坏机构
结构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由于出现足够多的塑性铰而形成的机构叫做破坏机构。

破坏机构可以在整体结构中形成,比如简支梁;也可以在结构上的某一局部形成,比如多跨连续梁。

同一结构荷载不同时,破坏机构一般也不同。

静定结构在弯矩峰值截面形成一个塑性铰后,就形成破坏机构而丧失承载能力。

对于超静定结构,因为有多余约束,要形成足够多的塑性铰才能丧失承载能力,这也是我们在做结构时,要设计成超静定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判定极限荷载时的一般定理
1、极限状态应满足的条件 (1)、平衡条件:在结构的极限受力状态中,结构整体及其任一局部都能维持平衡。

(2)、屈服条件:在结构的极限受力状态中,任一截面的弯矩绝对值都不会超过其极限弯矩,即u M M ≤。

(3)、单向机构条件:在极限受力状态下,结构已形成足够多的塑性铰而成为机构,能够沿荷载作正功的方向作单向运动。

2、两个定义
(1)、可破坏荷载:对于任一破坏机构,由平衡条件求得的荷载。

用P F +表示。

(2)、可接受荷载:取结构的弯矩分布,使所有截面弯矩都满足屈服条件,用平衡条件求得的荷载。

用P F -表示 3、四个定理
(1)基本定理:P F +≥P F -。

(2)上限定理:极限荷载是可破坏荷载中的最小值。

(3)下限定理:极限荷载是可接受荷载中的最大值。

(4)唯一性定理:一个结构的极限荷载值是唯一确定的。

应当指出的是,极限荷载是唯一的,而其相应的极限内力状态可能不唯一。

四、 计算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的一般方法
1、 超静定梁结构极限荷载的计算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只要能确定实际破坏时的破坏机构,就可由破坏机构的平衡条件直
接求出极限荷载,无需考虑结构的弹塑性变形的发展过程。

(2) 只需考虑平衡条件,无须考虑变形协调条件。

(3) 超静定结构极限荷载,不受温度变化、支座移动等因素的影响。

2、超静定梁极限荷载的计算方法:
(1)极限平衡法:取破坏机构作为分析对象,让塑性铰处的截面弯矩等于极限弯矩,根据极限状态结构的内力分别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求极限荷载。

在建立破坏机构的平衡条件时,可以直接建立静力平衡条件,也可以采用虚功方程建立平衡。

利用虚功方程时,将破坏机构看作刚体系,令其沿荷载作正功的方向发生虚位移,塑性铰截面处的极限弯矩看作外力,并且它与塑性铰转角的转向始终相反,则虚功方程为:
0u i P M θ∆-=∑
(2)穷举法(基于上限定理):列出结构所有可能的破坏机构,利用平衡条件或者虚功方程一一求出所对应的可破坏荷载,然后取其中的最小值,就是极限荷载。

(3)试算法(基于唯一性定理)选择一个破坏机构,利用极限平衡法求出相应的破坏荷载,作出弯矩图检查各个截面弯矩是不是满足屈服条件。

如果满足,所得到得破坏荷载就是极限荷载。

应用试算法计算时,应选择外力功较大,极限弯矩做功相对较小的破坏机构进行试算。

由这样的破坏机构所求得的可破坏荷载较小,有可能成为极限荷载。

五、 举例说明求解梁的极限荷载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例】已知,EI =C i (),max max (M )()AB BC u M M ++==,max ()2CD u M M +
=,
max max () 1.2()M M -+=。

求图5.1(a)所示多跨连续梁的极限荷载。

分析:如果连续梁在每跨内为等截面,各跨的横截面可以不相同,同时荷载的作用方向相同,并按比例加载时,其破坏机构只能在各跨内独立形成,不可能各跨联合形成破坏机构。

解:(穷举法):可能出现的破坏机构有三种。

(1) AB 跨出现塑性铰,单独破坏。

虚位移图如图5.1(b )所示,
由虚功方程可得:
[]1
() 1.2()0
u A B u B q l M M θθθ+∆+-++-=
又 0.5A B l
θθ∆==
得: 126.4u M q l
+=
(2) BC 跨出现塑性铰,单独破坏。

虚位移图如图5.1(c )所示,由虚功方程可得:
[]21() 1.2()()
2
u B u B C q l M M θθθ+∆+-+-++
又 0.5B C l
θθ∆==
得: 2217.6u M q l
+
=
图5.1(b ) u
1q l
++图5.1(c ) u 2q l ++0.5
0.5l l
0.75l
0.75l
A
B
C
D 图5.1(a )
(3) CD 跨出现塑性铰,单独破坏。

虚位移图如图5.1(d )所示,由虚功方程可得:
[]31.5 1.2()2()
u C u C D q l M M θθθ+
∆+-+-++
又 0.75C D l θθ∆==
得: 326.756u M q l
+
=
综上所述,极限荷载
}{
1232min ,, 6.4u
u M q q q q l
+++==
图5.1(d )
u
u
M 3q l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