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


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
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
•A

•2.(2010·浙江高考)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
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
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 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天”就是客 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 命而用之”。 •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 ,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 荀子说,由于人生来好利欲,好声色,所以才会发 生争夺、残害、淫乱的事情:如果顺从这种性情发展,就 会引起争夺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 • 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但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作为战国时期 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
——孔子
•君臣有别、相互尊重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离娄下》
•“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君《主荀地子位.最王高制》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君繁权露神.为授人者天》
•这一组材料的主题是什么?
•从材料分析君主地位的变化。

•(2011·温州八校联考)伏尔泰在《礼俗论》谈及中国
“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
•A.法家、道家、儒家
B.
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 儒家、法家、墨家
D. •B
•6、(2011·河南郑州外国语高三第二次月考)在伦理观上孟子
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
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考点4.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 •思想连连 看•春秋战国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时期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汉武帝
•“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发明本心”
•考点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之际著名 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 (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3)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 ”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必修3专题2) •考点1.科技成就 •(1)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 价值。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 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 转化)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辩证法思想---齐物观
•哲理智慧和浪漫主义风格, 对后世影响深远
•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 新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 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 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 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 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 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 时势和民心。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
•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 贡献。 •(3)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 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 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齐物”,就是万物 齐一,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 别。 •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 他对猴子说: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 ,怎么样?猴子听了,都怒气冲冲。老人改口说:那么早 晨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怎么样?猴子听了,都很高兴。 在这里,名称和数量没有一点变化,为什么猴子会先怒后 喜呢?这是因为猴子不了解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庄子 认为,如果人们不知道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 的,就会像猴子一样,陷入莫名其妙的烦恼之中。 • 从“齐物”的观点出发,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 态度。所谓“逍遥”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 然的态度。要想达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
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汉武帝时代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在这
一时期,中国里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
古代一思想流派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
,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
与物质的世界。”“新的精神……世界”是指
•A.法家的法治思想
B.道家的无为思想
•C.儒家的仁政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
•C

•(2011·高考预测卷)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
“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点】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的思想
观点)
• 1.(2011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
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
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 人由恶变善)
•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①基本上继承儒家思想,但 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
•学 派
代表
老子 道 家
庄子
法 家
韩非
墨 家
墨子
主张
评价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哲学 思想 文学 成就
• • 孟子把“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他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实行仁 政必须重民。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 核心。 •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 、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 与生俱来的。 • 孟子对“性善说”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小孩 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 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 恻隐之心”。这说明,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 •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 取义。孟子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2)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这 些措施的目的和影响。 •(3)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 一观念的认同。

•考点3:宋明理学 •(1)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 的代表人物; •(2)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3)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

•古代史之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
•第2课时

•5.(2011·辽宁沈阳四校高三期中考试)《史记·商
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
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C

学派 儒家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哲学 思想 政治 思想 教育 思想 政治 思想 哲学 思想 道德 思想 人格 精神
哲学 思想
政治主 张
主张 •核心是“仁”、“礼”;(仁者 爱人,克己复礼)、中庸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 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 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 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
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
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
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
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
同的见解,涌现了许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
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岳麓版教材
•结合材料思考百家争鸣的社会形成的社会背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