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语文学科这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试以自己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及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谈谈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浅见: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素质审美情趣思想品德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在语文学科中具体体现。
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为标志的现代素质教育一浪高于一浪的今天,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首先,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
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即根据教材,不但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的因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ilii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
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
其次,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质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憾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
再次,语文学科的特质使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得以潜移默化的进行。
语文教材收辑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结合。
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和真知灼见,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指向。
另外,许多作者的生平轶事,文章对广阔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爱国主义与奉献、坚韧、求实、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好材料。
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基本训练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
显然,思想品德、人格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既是天然和谐的,也潜移默化的。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
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
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
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
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
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
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
例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发
现性总结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联系发散性的“这类文体与其他文体特征异同如何?阅读欣赏或鸯作该类文体时如何把握?”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导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
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人的素质是个有系统的整体,主要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在语文教育中这些素质都要体现出自觉和不自觉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握,互相协调,促进其和谐发展。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方法与手段。
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风范,言传身教, 真正做到在学生面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那么,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是可以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