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费尔巴哈撇开人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的本质,其理论的前提是假定有一种抽象的人的()A、个体 B、种族 C、民族 D、"类"()2、费尔巴哈唯一了解的宗教是()A、天主教B、基督教C、东正教D、犹太教()3、导致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内在矛盾是()A、政治和宗教B、黑格尔理论的激进与政治上的保守C、体系与方法D、形而上学方法与辩证法的体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远古是以()形式表现的。
A、灵魂的不死B、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C、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5、《实践论》、《矛盾论》写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尤其是()错误。
A、教条主义B、宗派教C、经验主义D、党八股()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 )。
A.人类社会历史B.整个物质世界C.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D.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B.有否高尚的理想C.是否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9、万物皆备于我”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0、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的分泌物B.人与生俱来的特性C.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综合()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具体性D.抽象性()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创造劳动力价值的过程的统一D.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质量互变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14、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有限性和无限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同一性和斗争性()15、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就会导致( )。
A.诡辩论B.激变论C. 庸俗进化论D.均衡论()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国家是用来调和阶级矛盾的C.国家是阶级矛盾消除的产物D.国家是在阶级矛盾可以调和的情况下产生的()17、“看吧,当你们的伙伴统治法国的时候,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造成了饥荒”,说这话的人是()A.圣西门B.傅里叶C.欧文D.恩格斯()18、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代表的是()A.德国无产阶级的利益B.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C.德国小市民的利益D.德国贵族的利益()19、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A.消灭私有制B.国家自行消亡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D.自由的人民国家()20、《论十大关系》指出()A.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B.必须优先发展消费资料的生产C.必须优先发展粮食的生产D.必须优先发展交通工具的生产()21、《实践论》指出:坚持()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即有区别又相互渗透。
D、理性认识须回到实践()22、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决定力量。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3、当近代哲学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学中,就形成了形而上学方法,这是因近代科学主要是()A、搜集材料,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
B、搜集材料,关于过程发生、发展及其联系的科学。
C、整体材料,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
D、整理材料,关于过程发生、发展及其联系的科学。
()24、费尔巴哈哲学产生的最大意义是()A、使马克思摆脱了黑格尔的影响B、给当时哲学界带来思想解放C、使整个哲学耳目一新D、直接了当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25、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社会存在的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26、依《矛盾论》关于“对抗在矛盾中的作用”的论述,可知对抗是()A、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B、矛盾的一切形式C、矛盾中的一般形式D、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27、马克思在做《莱茵报》编辑时所碰到的苦恼疑问是()A、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B、法国社会主义的肤浅言论C、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D、所信奉的黑格尔关于法的思想与现实相矛盾()28、首先敏锐察觉到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且与黑格尔同时代的人是()A、马克思B、歌德C、恩格斯D、海涅()29、马克思认为:离开实践,关于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问题。
A、虚假哲学B、经院哲学C、经验哲学D、中世纪哲学()30、新唯物主义的“新”最显著的体现是()A、新的视角—实践观B、新的成果—唯物史观C、新的使命—改造世界D、新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31、列宁在《论粮食税》中阐述俄国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用()代替余粮收集制。
A.粮食税B. 用工业品交换粮食C. 土地税D. 贸易税()32、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家。
A.革命家 B. 理论家 C. 战略家 D. 政治家()33、18世纪末,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成了()唯一彻底的哲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它等等。
A、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 C. 辩证法 D. 形而上学()34、()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A、阶级斗争 B. 剩余价值 C. 无产阶级专政 D. 价值()35、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
A、能动性B、实践 C. 创造性 D. 主动性()36、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中去寻求。
A. 哲学B. 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法学()37、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进行的。
A. 政治解放B. 经济解放C. 思想解放D. 社会解放()38、劳动这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它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的产物。
A. 逻辑推理B. 想象活动C. 历史条件D. 研究活动()39、只有当工人剩余劳动的产品采取了()的形式,当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找到了自由的工人作为剥削对象,并且为生产商品而剥削工人的时候,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才具有资本的性质。
A. 地租B. 实物税C. 剩余价值D. 商品价值()40、列宁认为,在小农国家内实现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其()是要用农民所必须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
A. 错误政策B. 左的政策C. 右的政策D. 正确政策()41、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托拉斯,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属性A. 社会B. 革命C. 资本D. 基础()42、傅立叶指出,在任何社会中,()解放的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A. 劳动人民B. 无产阶级C. 妇女D. 思想()43、恩格斯指出,经济危机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A. 生产力 B. 交换方式 C. 消费方式 D. 生产关系()44、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支配()、把()加以形象化。
A. 鬼神B. 自然力C. 敌人D. 死亡()45、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中,()既支配着与其它要素相对而言的()自身,也支配着其它要素。
A. 生产B. 分配C. 交换D. 消费二、填空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_______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__________________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___________。
3、《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_______________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了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理论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 ____________ 发展的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马克思的 _________________ 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7、毛泽东在《》一文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实事求是命题。
8、统一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___________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____________的。
9、__________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0、《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________的关系。
11、《矛盾论》认为,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________.12、列宁认为: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的关系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 _________ 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 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13、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党内存在着三种极坏的做风: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_____________.14、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看作是并合理地解释为 ______________。
15、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对自己从前信仰进行清算的著作《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_________。
1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了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理论发现是和。
18、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发展的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马克思的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19、毛泽东在《》一文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实事求是命题。
20、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