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实施分层互动创建和谐课堂小学课题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结题研究报告在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为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变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成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个性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此,我校在2008年下半年开展了“实施分层互动创建和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根据课题研究的方案和研究计划,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中小学整体改革的主题。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及2001年国务院召开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会议的精神,教育部在进行大量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数学课程标准》,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在这一改革文件中,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以此来规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并最终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理论体系,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

在此背景下,要求基础教育不断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个性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

自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

提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新理念。

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其基本出发点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但是由于受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的束缚,课堂上片面强调学生对老师、对书本的顺应,教学中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考试成绩,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弊端依然普遍存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之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你尊我卑思想的影响,严重的不平等性制约着学生的个性,牵制着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想动而不敢,想说而不能,主体性难以发挥,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有的甚至厌学,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的个性差异?基于这种思考,我提出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通过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出有个性、显特长、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形成;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进而使分层互动式课堂教学逐步发展为我校的教学特色,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繁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通过对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价值的理论概括,注重将实践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风格、教学成果等逐步上升为理性的高度,努力建构和完善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的理论体系。

三、课题的界定个性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分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依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将相同程度的学生编排在一起,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

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学生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教学的互动性不断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原则(一)、理论依据1、本课题研究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南。

同时,素质教育理论、现代教学理论、特色教育理论等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2、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教师在精心培养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创造性品质。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鼓励,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已有的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

3、知识构建的理论:布鲁纳说过:“知识是我们构造起来的一种模式,它使经验里的规律具有了意义和结构。

”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本质是创造的、开放的、不完全和不固定的,为人的创造性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

知识是人构建的,而不是客观地存在于人脑之外的。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主体。

4、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

儿童渴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与父母的喜爱。

而当前三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5.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

6、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产生的。

(二)、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两个方面:第一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第二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既要注意学生手脑口眼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又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2、平等性原则强调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只有在平等的条件下才能展现个性,才有可能发现和再创造,才能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氛围。

3、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自觉需要;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一)、总体目标:在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选择以分层互动为切入口,通过学校领导与部分优秀教师的共同参与,组织参与教师进行实验研究,按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来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有效地实施分层互动教学策略,努力追求个性化教育、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等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以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和基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具体目标: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

2、探索课堂教学分层互动的教学策略。

3、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创建和谐课堂。

4、创建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和谐课堂。

5、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6、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7、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测试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经验总结法: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探索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五年级全体学生二)、研究内容:(一)、尊重学生转变育人观念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施状况。

课题组经常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中央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以往教育中的一些陈旧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全新的“教师观”、正确的“学生观”。

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互动”起来,教师成为课堂互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合理分层搭建互动平台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个性差异。

目前课堂教学,学生座区以优等生和学困生相结合为主,优等生具有明显的独占鳌头的优越感,而学困生缺乏自信,在学习上坐等、依靠现象严重,做题中出现了抄袭现象,使得学生两极分化显著。

地位平等,机会均等这是互动的前提。

为了实现这一前提,消除以上不良现象,克服某些学生思想上的懒惰性,在安排座位时,我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寻找竞争对象。

这样,相同程度的学生坐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扫除了学生思维上的心理障碍,为学生搭建起互动合作的平台。

(三)、互动交流创建和谐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

合理分层使毎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互动平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得到保证,学生之间都会获得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和权利,身心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思考、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师生、生生关系融洽,从而创建起民主和谐的课堂。

(四)、自主探索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

合理分层使毎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互动平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得到保证,学生之间都会获得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和权利,身心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为学生创造了"自我实现"的环境。

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使毎一个学生在智力、情感、态度、心理、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师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分层互动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

学生在运用不同方法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的“中断”或“偏向”,教师应密切关注和掌握学生探究的进程和存在问题。

及时进行调控,灵活进行铺路搭桥般的引导和抛砖引玉式的点拨,把学生从思维的误区中引领出来,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使其思维更灵活、更敏捷。

同时,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

教师应根据反馈信息,利用学生互动生成的资源,帮助学生做出进一步的理解,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使学生的发现进行思维的飞跃,即得到理论升华,完善学生的认知,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