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熹理学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朱熹理学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274· 2015年9月文史教育教育
教育与文化
朱熹理学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王琦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理学文化养生”这个命题包含着两层基本涵义:一是标志着理学文化本身存在着养生的思想资源;二是标志着理学文化可以转换为养生方法,生发养生功能。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思想原则与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认真发掘其优秀成分,可以为现代文化建设与养生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朱熹理学;养生文化;养生方法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24(2015)12-0274-01
1 研究现状
朱熹在理学上的创获与影响为后世所称颂。

在当今,有关他的学术思想依然是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不过,倘若回顾以往的宋明理学研究历程,即可发现,学者专家关于朱熹学术思想的论述大多集中在经学文化方面,至于他的养生思想与养生实践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有鉴于此,本文拟在这方面略作考察。

2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基本精神
“理学文化养生”这个命题包含着两层基本涵义:一是标志着理学文化本身存在着养生的思想资源;二是标志着理学文化可以转换为养生方法,生发养生功能。

概括起来,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主静。

此乃源自老庄道家思想。

《老子》曾云:“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清净为天下静”;而庄子则进一步提出“心斋”、“坐忘”等静坐方法,道家的“主静”说遂为儒生们所雅好。

他在注释《周易》时说:“安静以养微阳也。

”在朱熹看来,静可使人气理平和,从而达到涵养阳气的目的。

其二,居敬。

朱熹将“居敬”作为“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

在朱熹心目中,“敬”的真精神是“畏”与“收敛”。

他说:“敬为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身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凭地放纵,便是敬。

”敬无疑对身心健康具有正面的暗示作用,因为敬意味着自然和乐,这正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

”其三,顺道。

朱熹的养生论是与其理气观、性命论及生死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朱熹认为,理气结合从而产生了生命。

他说:“天以阴阳可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这意思是说,人的生命由两部分所组成:一是由理构成的非形体部分;二是由气构成的形体部分。

“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

”气聚则成形,气散则身无;反之,有理则生,无理则死。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因此,若理气分离,则命亡人死。

3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基本方法
第一,格物致知,谐和养生环境。

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与其“理气论”、“人性论”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理”既是“生物之本”,又是“天命之性”。

格物致知的过程实际上既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对自我存在状态的感受过程。

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角度看,这也是一个文化养生的过程。

因为文化养生不仅要利用各种可能的精神资源来完善自我,而且要处理好人与养生环境的关系。

在这里,养生环境包括自身精神环境、社会人际环境、自然环境。

第二,即物穷理,激发养生功能。

之所以把“致知格物”当作“入德”处,是因为“致知格物”从伦理学的角度讲乃是要明了道德的自然根据。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道德本之于天。

所以,把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的伦理关系推究到底,这实际上就是促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与天道相合,从根本上看,这与顺道养生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

因此,“即物穷理”也是以德养生的过程。

第三,超凡入圣,升华养生境界。

这是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终极目标。

研读古典哲学的人们不会忘记,“超凡入圣”是儒家一贯重视的修身方法与人生理想目标。

在儒家的教导中,“超凡入圣”肇端于人生志向的确立。

孔子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朱熹注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得,则亦不足谓之志之。

”这说明“志”对于人们立身养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朱熹一直强调“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接去学尧舜。

”朱熹所谓“学尧舜”也就是以尧舜为人生理想典型,自觉行动,成圣成贤。

4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现代意义
第一,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对精神健康的看重。

传统儒学强调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既是儒家政治伦理的思想纲要,也是身心健康的一种精神原则。

朱熹在继承传统儒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延续了儒家养生学的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则吸纳佛道身心健康的思想精华与养生技术,他把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与文化养生精神统合起来,这种综合性的文化体系可以帮助当今人们走出那种过分重视肉体健康却忽略自身精神健康的误区。

第二,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可以启发人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

由于立志明道,朱熹一生尽到了一个儒者的本分。

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能在坎坷仕途上超然面对现实。

即使在“伪学党禁”阴霆密布的时期,他也没有丧失信心。

他曾经颇为坦荡地说,“死生祸福,久已置之度外,不烦过虑”。

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精神追求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足以支撑他在逆境中自我调整、保持相对平稳的心态。

由于时代不同,当今的人们尽管不能按照朱熹的模式来确立人生的理想信念,但他那种对于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却是值得借鉴的。

第三,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可以帮助人们在喧闹中调节情绪,怡情悦志,延年益寿。

朱熹以“主静”和“居敬”的原则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实效明显的养生方法。

作为一介儒生,朱熹颇能体会怡情悦志在延年益寿中的作用。

由“静”而“慧”,由“慧”而“生”,这就是传统儒家延年益寿的妙用。

“静”中持“敬”,以“敬”领“静”,这就是“静敬双持”。

朱熹理学这种“静敬双持”的法度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依然不会过时,行持得法,则心气平和,思路清晰,活力持久。

第四,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可以帮助人们不断增加知识,在求知过程中提升生活品位。

作为一个读书人,朱熹最为擅长的应该说就是“读”与“写”。

这初看起来似乎与养生关系不大,其实养生的真谛就在其中。

查找朱熹文集,我们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诗歌作品。

可见,朱熹不仅读诗,而且写诗。

作为一种文化表现方式,“读写”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将会有不同的功能。

古人有所谓“善书者寿”的说法,这说明“书写”也可以成为养生的手段,并且在书写实践过程中获益,从而丰富文化生活,有益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昭麟居士.为有源头活水来——理学家朱熹参禅记[J].佛教文化,2011(4):108-109.
[2]王依群.教育心理学大师——朱熹[J].我们爱科学,2012 (13):88-89.
作者信息:王琦,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