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
祖籍婺源(现江西婺源县),出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
他18岁中举人,19岁登进士,从此走上仕途。
曾先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知漳州、知潭州等地方官。
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已65岁,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宁宗皇帝迸讲《大学》。
但仅40天即被罢免,从此结束了坎坷不平的仕途生涯。
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
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同时,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毕生讲学活动不断。
他曾长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讲学。
绍熙二年(1191年),他由崇安迁居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讲学。
绍熙五年(1194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多,他扩建精舍,并改名为“沧洲精舍”,表示“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的志向。
即使在为官从政期间,他每到一地,也不忘设学育才,并亲自讲学。
他在任同安县主簿时,从选择俊秀之民为学生,访求名士为教师,亲自讲授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这三个方面整顿县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知南康军时,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直接参与书院的组织管理,派人四处搜寻、购置图书典籍,亲临讲学,而且还亲自拟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和各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
在知漳州时,仍“时诣学校训诱诸生”。
知潭州时,除热心提倡州、县学外,他又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亲自规制擘画,扩建校舍,增加学田,还利用晚上从政之暇,亲临书院,教诲诸生。
朱熹一生还编撰了多种教材。
例如,他与吕祖谦在淳熙二年(1175年)合作编成的《近思录》一书,精选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的语录622条,分成14卷,是学习理学的重要入门书。
又如,他于淳熙十四年编成的《小学》一书,辑录了"古圣先贤"的言行,共6卷,分内、外两篇。
内篇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是中国封建时代颇有影响的蒙学教材。
当然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其中《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于淳熙四年编成,《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早已撰成,直至淳熙十六年才改定。
朱熹知漳州时,于绍熙元年(1190年)首次刊刻。
《四书》之名,从此确立。
《四书集注》刊印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
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学生多达几千人。
其中有名可查者即有378人。
他的著述浩瀚,除《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四书集注》等20多种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续集》、《别集》,三种共计121卷,《朱子语类》140卷。
主要教育著作有《大学章句序》、《白鹿洞书院揭示》、《学校贡举私议》、《读书之要》、《童蒙须知》等。
二、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①又说:“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
”②这里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性即理”,“性”的具体内含是“仁、义、礼、智”,那么为何还会有各种不同的人性呢?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接受了张载、程颐的观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
所谓“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①《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
②《朱子四书或问》卷十四。
“义理之性”或“道心”),是“专指理言”,它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所以浑厚至善,完美无缺;所谓“气质之性”(又称“人心”),“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就是说它是禀受“理”与“气”,两者杂然相存而成。
由于“气”有清明、浑浊的区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如果所禀之“气”是“极清且纯者”,那么“气与理一”,“理”在“清气”中,就好比宝珠在清水里,光泽透彻明亮;反之,如果所禀之“气”是浑浊的,则“理”在“浊气”中,就好比宝珠在浊水中,看不到宝珠的光泽。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就好比下功夫把浊水中的明珠揩拭干净,恢复宝珠原有的光泽一样。
他说《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要“明明德”,就必须“复尽天理,革尽人欲”。
因为在他看来,“天理”与“人欲”是两相对立,水火不相容的。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所以,他告诫道:“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①朱熹就是这样用理学的观点来论述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②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③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④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2.论“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他说:“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
⑤同时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
实是难。
”⑥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朱熹指出,因为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很弱,所以他①《朱子语类》卷十三。
②《朱文公文集》卷十五。
③《孟子集注》卷五。
④《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⑤《朱子语类》卷七。
⑥《朱子语类》卷七。
们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具体。
为此,他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
他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
”①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因此,他在《小学书题》中说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在《大学章句序》中又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希望儿童通过“学其事”,在实际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成为“圣贤坯璞”。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
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在朱熹看来,小学儿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的影响,而一旦接受了某种“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就会遇到抵触。
因而,必须先入为主,及早进行教育,“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
②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朱熹接受程颐等前辈学者的思想,认为在对小学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力求形象、生动,以激发其兴趣,使之乐于接受。
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宗、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诗、故事等,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儿童教育用书,广为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
因此,朱熹一方面主张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自成方圆。
另一方面他又重视《须知》、《学则》的作用,认为可以使儿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因此,他曾亲自制定《童蒙须知》和《训蒙斋规》,并为其弟子程端蒙、董铢两人拟订的《程董二先生学则》作跋和推荐。
其中《童蒙须知》影响最大。
它按照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要求,对于儿童日常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都作了极为详细的条文规定。
诚然,这些规定的基本内容是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各种规定中也确实存在着繁琐和压抑儿童个性发展的严重缺陷,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抛弃的糟粕。
然而《童蒙须知》对于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实不无可取之处。
如在生活习惯方面,要求“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脱衣服,必整齐折叠箧中。
勿令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著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
破绽,则补缀之。
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
文字笔砚,百凡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
取用既毕,复置元所”;“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
又如在学习习惯方面,要求“凡读书,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
将书册整齐顿放。
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