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孟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孔孟思想中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个体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
孔孟“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不仅对中华民族过去的社会历史产生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健全个体的身心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孔孟学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中,孔孟学说中包涵了极其丰富的和谐思想。
诸如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生态和谐等。
这些和谐思想,在今天“以人为本”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对提高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一、孔孟的“和谐”思想的产生极其内容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和”字是由“禾”与“口”合并而成的。
“和”本作“咊”,“咊,相应也”。
其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和,声相应”,后用作“和谐,协调,和顺”之意。
如“和,调也”;“和,谐也”;“和,顺也”[2]我们知道“和”是由“禾”与“口”合并而成的。
在《说文解字》中“口,人所以言,食也”。
由口所表现出来的“调”也就是“和”。
“和”《说文解字》中“调,和也”。
于是就有以“调”为特点的“和”就这样产生了。
“和”主要强调的是人为的调剂所达到的统一与和谐。
正是在这一基本含义的引发下,于是就有春秋战国时期晏婴提出的“相济”,“相成”的和谐思想。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以烹鱼肉,禪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济,……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3]综合起来而言“和谐”就是指事物协调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状态。
孔孟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社会大变革的年代,由于社会极度的动乱不安,各路诸侯群雄并起,导致了“礼崩乐坏”和原有的和谐社会机制的崩溃,所以,恢复社会和谐与稳定就成了当时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
为寻找新的和谐机制的形成,恢复原来的社会秩序,实现新的社会和谐与稳定,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他们在继承前人“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将“和谐”思想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并按自己的理解和要求对“和谐”思想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第一、自我和谐即个体身与心的和谐儒家非常重视自我人格的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基本途径。
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体现自我和谐呢?儒家认为必须要“安生立命”,所谓“安生立命”就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反省内求”通过个人内在和外在因素相结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德修养,即以实现自我和谐。
因此孔孟十分重视个人修身作用,他们认为天底下无论是谁都应该以“修身”为本。
怎样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呢?孔孟认为“君子”人格就是修身的最终目标。
所以“孔子十分重视高尚人格的塑造,通过创造人们共同景仰的人格范型,引导社会成员攀登崇高道德境界。
”[4]因此,“君子”这种理想的人格形象,就成了孔孟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儒家对“君子”理想的人格形象以提出了具体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有“三戒”:“少之时,戒之在色;极其壮也,戒之在斗;极其老也,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君子又必须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君子又必须有“五善”,“君子惠而不费,老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尧曰》君子又必须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忽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儒家还要求人们必须要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
孔孟一方面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本性。
要求人们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孟子说:“人亦孰不欲富贵?”《孟子"公孙丑下》“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孟子"告子上》儒家对正当欲望加以肯定时,反对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
反对放纵所欲,片面追求物质利益。
尽管孔孟主张正当的物质追求。
但是,他们认为人的精神生活用比物质生活高尚更有意义。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不义而富而贵,于我如浮云其中矣。
”《论语"述而》合乎道义的生活,即使贫穷,也使人感到精神上得到满足快乐。
第二、人际和谐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交往文化交流于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载体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
[5]面对这种复杂多变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要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呢?怎样创造一个“人和”的人际环境?人所共知,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先秦时期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孔孟就提出了理想的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事,协和自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意思就是说“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互相成。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孔子又说:“君子衿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就是要求人们保持和谐而不要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他人,不要搞小团体主义。
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交往中与人为乐。
在这个方面,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他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由梁惠王上》但儒家讲“仁爱”,“仁爱”思想是孔孟人际和谐思想得核心。
故曰:“仁者,人也”这是孔孟人际和谐思想中最基本的原则。
孔孟认为,如果社会上的人都能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以“仁爱”为己任,在人与人交往过程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多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那么人类社会就会成为一个洋溢着博大之爱的和谐社会。
第三、生态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
生态失衡,这是人类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近代西方人在天人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对立的二元论,片面强调人类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做自然的主人,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大量盲目开采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6]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
为了避免覆辙西方社会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处理好人类自身发展和生态发展这种双重关系呢?先秦时期,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先哲们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是儒家先哲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行动指南。
儒家先哲们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存在于天地之间,与自然节奏息息相关。
人类应该与自然成为朋友,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人,不能随意向自然发号施令。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合乎自然规律,合乎天地运行法则。
因此,君子之人要“仁民而爱物”《孟子"告子》,是宇宙与人类自身和谐统一,并肩而又不相悖。
否则,破坏自然,人类就将失去生存的条件。
孔子说:“天何言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焉哉?”《孔子"阳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孟子提出:“尽其信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认为人的心性于天同出一源。
这种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是孔孟认识到,人类应尽物之性,节制欲望。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这反映了孔子反对浪费资源,主张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孔子还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礼记.祭义》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充分表达了孔孟使民以时,节约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谐的思想。
儒家在强调生态和谐的同时,也不否认人的主体能动性。
主张把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相结合起来,人既参与自然的变化,又不破坏毁灭自然,做到“尽人之性”“与天地参”。
在今天,我们面对有关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而感到焦虑时。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无疑可以为我们剔出一种有益的参考。
摆脱以人为中心的困扰,改变西方社会片面强调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二元观念。
树立天人一体化的观念。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二、孔孟“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又要求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这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
孔孟和谐思想适应了当时封建社会大一统的需要,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的正统思想,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学说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我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少走弯路,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一、孔孟学说中自我和谐包括了身与心的和谐,这对于调节人们的心志和身心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然而,由于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所承受的各种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一部分人精神常常处于极度紧张,压抑,苦闷的状态。
甚至造成身心失调,人格分裂,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等等。
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噩耗频频传来,某某明星又由于劳累过渡而死亡,又得到什么不治之病而死亡。
这些都是在生活中不注意身心和谐而造成的。
而这种情况还处于上升趋势,如果这种不良的精神状态蔓延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和谐”呢?孔孟和谐思想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追求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它告诫人们要善于对待自己,我们既要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更要保持一颗健康的身心。
这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和对人的关怀。
它还要求人们要不断增加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内心自敛。
不要过分的去追求名与利,要保持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孔孟学说倡导“内省”,“克己”和“反求诸己”,“养浩然之气”的自我修养方法。
要求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真,善,美,脱离假,愁,恶的低级趣味。
所以孔孟和谐思想对当代开拓视野,跳出俗见,摆脱物质的诱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我和谐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