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儒学婚姻观的当代价值摘要儒学向来重视婚姻,他们认为婚姻是家庭建立的基础,家庭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所以说婚姻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在我国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中儒学是主导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婚姻观的发展与儒学婚姻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前期的规范到后来的强制干涉,儒学婚姻思想操纵着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虽然后期阻碍了婚姻的健康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国婚姻面临巨大的挑战,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婚姻伦理在当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婚姻家庭当代价值儒学婚姻观新型家庭结构ABSTRACTConfucianism places emphasis on marriage, they believe that marriag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family established,home is a fundamental national presence,so marriage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eudal system in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onfucianism is the dominant ideology dominant,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Confucian view of marriage and marital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ideas, from the early to the later compulsory specifications interference, Manipulated the Chinese Confucian thought of marriag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feudal society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Although the latter hind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rriage, but in today's market economy, our marriage is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Confucianism as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ethics of marriage still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in the contemporary.Key words:Marriage and Family Contemporary Value Evolve Ethics目录一、引言 (1)二、古代儒学的婚姻观 (1)(一)婚姻的属性 (1)(二)古代儒学婚姻观念的演变 (1)1. 先秦时期儒学婚姻观 (1)2. 秦汉至隋唐时期儒学婚姻观 (2)3. 宋元明清时期儒学婚姻观 (2)三、我国当代婚姻面临的主要问题 (3)(一)结婚问题 (3)1. 名义婚姻 (3)2. 利益婚姻 (3)(二)离婚问题 (4)1. 以牟利为目的的商业性行为冲击着健康婚姻家庭的构建 (4)2. 家庭暴力现象严重威胁家庭的稳定性 (4)3. 离婚现象严重 (4)(三)我国婚姻面临的其他挑战 (4)四、古代儒学婚姻观念的当代价值 (5)(一)儒学婚姻家庭伦理思想的借鉴 (5)1. 儒学从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方面对婚姻做了限制 (5)2. 儒学强调婚姻的严肃性 (6)3. 儒学极其重视“忠贞” (6)4. 儒学中传宗接代的思想 (7)(二)用辩证的否定观看待儒学观传统 (7)1. 剔除绝对服从关系,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关系 (7)2. 维系儒家家庭伦理中亲缘温情的关系 (8)3. 男女双方都须履行“尽节”这一伦理责任 (8)结论 (8)参考文献 (8)致谢 (9)保定学院2014届毕业论文(设计)一、引言婚姻家庭历来都是思想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儒家学派的伦理思想观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古代中国儒学典籍中就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一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注1]这也就是说举行婚礼,结成婚姻关系目的在于上祭祖先,下继后世,繁衍后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从婚姻延续人类这一社会意义出发,把它作为礼仪之本即“昏礼者,礼仪之本也。
”既然婚姻有如此大的作用,本文就儒学的婚姻思想为引阐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提出对当代婚姻的重要借鉴。
并且针对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醒我们要正视婚姻面临的挑战。
二、古代儒学的婚姻观(一)婚姻的属性婚姻是组建家庭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儒学是一个重人的学说,它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婚姻的重要性。
(1)婚姻具有自然属性。
《礼记·礼运》[注2]中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这句话是说人存在的根本离不开饮食和男女,这就解释了人类由于繁衍的本能使婚姻具有自然属性上的意义。
(2)婚姻具有社会属性。
在儒学认识中婚姻在古代立国立家中具有重要作用。
古书中有云:“有天地,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
”[注3]这句话是说婚姻是天地自然演化而成的,是永恒的,离开了婚姻,夫妇,父子,君臣等这些都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婚姻是我们生活和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这就从社会属性上说明了婚姻的社会意义。
除此之外,婚姻礼制还有教化社会的作用。
《礼记·经解》:“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注4]这就表明儒学重视婚姻,以婚姻礼制来移风易俗规范男女关系,从而具有化民正俗的积极教化意义。
(二)古代儒学婚姻观念的演变1. 先秦时期儒学婚姻观[注1]出自《礼记·昏义》,《礼记》一书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及其侄子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49篇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昏义》是《礼记》的第四十四篇,因该篇论述士昏礼的意义,故名昏义。
[注2] 《礼运》是《礼记》中的第七篇,该篇记录了孔子对大同社会的美好设想又被成为《礼运大同篇》,该句的下半句为“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注3] 出自《易·序卦》,该卦中指明世界是阴阳调和的所以才产生了男女,文中的这就话出自序卦中的第五节。
[注4] 出自《礼记》的第二十六篇,该篇主要论述了孔子的君主治国思想,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所以同时提出了男女关系的礼节的观点。
论中国古代儒学婚姻观的当代价值西周初期周公制定了周礼,它作为一种伦理宗法制度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家庭,同时直到先秦时期女子在婚姻中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其主要标志是女子在婚姻和恋爱中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性。
《诗经》中的许多女子无疑不都变现出了对爱情大胆奔放的狂热追求。
在先秦的儒学思想家看来婚姻不仅仅是男女在感情上结合的私事,更是一种社会行为。
古有“修秦晋之好”就是要通过婚姻建立异姓政治联盟,这样的婚姻牵扯到了国与家的利益而非男女双方的感情融合,所以在这时它更是一种社会行为。
此外周礼还规定了男女婚姻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这种礼教是对婚姻的一种束缚,但是与此同时周王朝从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与之相悖的规定:“仲春二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注1]说的就是在每一年的二月,年轻的男女可以自由选择对象自由恋爱,而且私奔在这一时期也是受保护的。
这也反映了在先秦时期男女双方可以自由结婚,只是出于对父母的尊重必须告知他们,但不告诉也可以的。
在这一时期男女双方不必守情专一,这也就不涉及到“贞洁”的问题了。
2. 秦汉至隋唐时期儒学婚姻观在这一时期儒家伦理思想日益强盛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弱化并被认为成是丈夫和儿子的附庸,女子只要在家遵守妇德养子孝父即可。
西汉武帝刘彻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一期间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之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从神学角度上巩固了神授父权和夫权,同时也确定了女子在婚姻家庭中卑下屈从的地位。
“三纲五常”后来不断被强化对后来的婚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以及女子贞操观被重新提出,并且日益片面发展等等方面。
3. 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学婚姻观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婚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门阀婚姻观念日薄西山,而封建政权对婚姻的干预程度加强,特别是对丧夫女子的再婚现象进行了严苛的限制而贞洁观更是被无以复加的大肆宣扬。
我们知道儒家的伦理思想注重的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群体关系,而婚姻则是联结这种关系的直接方式之一。
因此出现了近亲的世代通婚,这种婚姻目的在于通过世代联姻,以保持和巩固婚姻双方家族的亲密关系,维护家族集团的利益,由此可见由于夫妻双方缺乏必要的感情基础,婚姻目的性较强所以这一时期的婚姻质量比较差,一夫一妻多妾制在这一时期盛行。
此外,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大肆片面发展儒家伦理思想中的糟粕,将女子贞操的片面要求推向了一个极端。
比如说孟子虽然倡导“男女之大防”但同时又说[注1] 出自《周礼》,是儒学经典之一,是记录西周政治制度之书,传为周公所作,实则处于战国。
全书共有六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天官掌管治国,地官掌管教化,春官掌管礼节,夏官掌管政治,秋官掌管禁忌,冬官掌管政务。
文中这句话出自《周礼﹒地官﹒媒氏》,除此之外还规定男子三十娶亲,女子二十嫁人。
保定学院2014届毕业论文(设计)“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注2]很明显,孟子将人的生命看得比礼节更为重要。
然而程朱理学则是把“礼”特别是女子的“贞节”看得高于一切甚至是生命都不足以抵过。
程颐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倡导“寡妇守节”“养老抚孤”,加之统治阶级的宣扬与推行,这就使得反对寡妇再嫁成为了社会的普遍观念。
明清时期法律更有明文规定“命妇亡夫,不得再嫁”,一时间倡导女子贞节的风气愈演愈烈,贞节牌坊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封建礼教对女子的专制束缚达到了一个极致。
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新的思想文化形式解放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理念支配着人们的处事与作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我们的婚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我国当代婚姻面临的主要问题婚姻一词大体上分为结婚和离婚,所以我国婚姻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婚问题,一类是离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