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泡沫与消泡剂

泡沫与消泡剂


所以,液体的表面张力不是泡沫稳定性的决定因 素。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2)表面粘度:
表面粘度是指液体表面单分子层内的粘度。它通常 由两亲分子(如表面活性分子)在表面上所构成的单 分子层产生的。
表面粘度可用来度量液膜强度的大小,表面粘 度越高,液膜强度越大,泡沫越稳定。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表面粘度越大,泡沫越稳定,这是因为表 面粘度越大,液膜的强度越大。表面膜强度与表面吸附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有关,相互作用大,则强度大。


泡沫的危害 泡沫的危害
在实际生产中,泡沫也常常带 来危害。 ★影响仪表操作不利于准确计 量 ★浪费设备容量 ★降低结合强度 ★ 限制生产力 ★ 造成原料和产品的浪费 ★ 延长了反应周期 ★ 影响产品品质 ★ 污染环境、引起事故的原因 之一


消泡剂作用原理
消泡剂,又称为抗泡剂,在工业生产的 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泡沫,需要添加 消泡剂。广泛应用于清除胶乳、纺织上 浆、食品发酵、生物医药、涂料、石油 化工、造纸、工业清洗等行业生产过程 中产生的有害泡沫。
吉布斯自由能: G=H–TS ΔG = ΔH – Δ(TS) 在等温、等压下 ΔG = ΔH – TΔS
ΔS熵变(混乱度)与ΔH焓变(热容)均为 差值用于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可以自发进 行ΔG(自由能)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1、什么是自发过程 无须外力的干涉,“任其自然,不去管它,便能自动进行下去的 过程,称为自发过程。
120°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普拉托规则在建筑学上的一次应用是尼古拉斯·格雷姆肖在英国康 沃尔郡的伊甸园工程。
泡沫的稳定性
一、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1)表面张力 (2)表面粘度 (3)液体粘度 (4)表面张力的“修复”作用 (5)气体通过液膜的扩散(气体透过性) (6)表面电荷的影响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日本的伊藤光一从泡沫结构的角度对泡沫进行了定义,但是却忽略了气 泡间的相互联系。 伊藤光一:泡沫是大量气体在少量液体中的分散体。液体容积俾 气体 容积大的时候,气泡基本是球形的,彼此之间的作用弱。
泡沫
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 泡沫是由不溶性气体分散在液体或 熔融固体中所形成的分散物系 ,是一 种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T2 > T1 Q
P2 > P1 气体
h2 > h1 液体
墨滴 扩散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 自发过程,往往是混乱度增加的过程
• • • # 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 # 冰的融化,水的气化 # 锌粒在酸溶液中反应溶解
Δ G判据:ΔG = ΔH – Δ(TS) Δ G < 0, 能自发进行 Δ G > 0 不自发进行,要进行需外力推动, 但反向是自发的。
表面膜吸附分子排列越紧密,则气体越难透过;表面 粘度越高,则气体越难透过。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6)表面电荷的影响
液膜表面带有电荷,有 利于液膜保持一定的厚 度,从而有利于泡沫稳 定。
液膜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双电层示意图
静电排斥力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起泡剂时,表面活性离子富集于液膜表面,组成了 表面双电层。当液膜变薄至一定程度时,两个双电层发生重叠,产生静电 斥力,有利于液膜保持一定的厚度,所以对泡沫的稳定性有利。
泡沫的定义及形成
3. 分类 按不同的方法,泡沫可分为三种。 (1)按泡沫寿命划分 寿命几秒的“短暂泡沫”和在无干扰条件下能维持几天不破的“持久 泡沫” (2)按产生泡沫的力和破泡之间的平衡分 不断接近平衡状态的“不稳定性泡沫”和平衡过程受阻的“稳定性泡 沫” (3)按聚集状态分 液多气少的“气泡分散体系”和气多液少的“泡沫”
决定泡沫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液膜的强度。
小结
• 因为泡沫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其终归会变成具有较小表面积的无泡状态。 因此即使外观看来平静、比较稳定的泡沫体系,泡沫液也在不断地下落、蒸 发,不断进行着下述三阶段的变化: (1)气泡大小分布的变化 液膜包裹的一个气泡,就像一个吹鼓了的气球。由于气球膜有收缩力,所以 气球中压力大于气球外的压力;同样气泡膜有表面张力,气泡中压力大于气 泡外的压力。气泡大小的再分布,就是由气泡膜内气体的压力变化引起的。 气泡中气体压力的大小,依赖气泡膜的曲率半径 (2)气泡液膜变薄 取一杯泡沫,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在杯底部出现一些液体,而逐渐形成液相 及液面上的泡沫相这样具有界面的两层。底部出现的液体一部分是泡沫破灭 形成的,一部分是气泡膜变薄,排出液体形成的。 泡沫生成初期,泡沫液还比较厚,以后因蒸发排液而变薄,泡沫液会受重力 的影响向下排液,泡沫液随时间延续而变薄。 (3)泡沫破灭 泡沫由于排液,液量过少,表面张力降低,液膜会急剧变薄,最后液膜会变 得十分脆弱,以至分子的热运动都可以引起气泡破裂。因此只要泡沫液变薄 到一定程度,泡沫即瞬间破灭。 泡沫层内部的小气泡破灭后,虽一时还不能导致气液分离,只是合并成大气 泡,但排液过程使泡膜液量大幅度减少,使合并成的大气泡快速地破灭,最 后泡沫体系崩溃,气液分离。
消泡剂作用原理
物理方法:
搅拌、改变温度、使液体蒸发或冻结、急剧改变压力、离心 分离溶液、超声波振动及过滤
化学方法: 加入消泡剂 凡是加入少量物质能使泡沫很快消失的物质称为消泡剂,十 分快捷、便当、高效、用量小。
消泡剂作用原理
• 当发泡体系剧烈发泡时,滴加消泡剂后,如变魔术似的泡 沫立即消灭。实际上消泡剂的作用是抵消助泡物质的稳泡 作用。 • 泡沫本来是极不稳定的,如纯净的水在搅拌之下,也会形 成泡沫,但是一旦停止搅拌,泡沫马上消除。如果在水中 添加了助泡物质,由于助泡物的稳泡作用,才难以使泡沫 破灭。所以即使是会起泡的纯净表面活性剂,因为没有助 泡物,也不会形成稳定的泡沫。 • 人们研究消泡剂抵消助泡物稳泡的作用机理,是在上个世 纪40 年代开始,专家们各显神通提出许多机理。 • 以下分别介绍。综合了各路专家的推论,我们对消泡剂的 消泡机理会有一定的认识。
泡沫的定义及形成
4. 泡沫产生的条件 (1)气液接触:只有当气体与液体连续充分地接触时才有可能产生泡 沫,这是泡沫产生的必要条件。 (2)发泡速度高于破泡速度
一种纯液体要形成稳定的泡沫是很困难的。
纯水中气泡上升情况
泡沫的定义及形成
5、形成稳定泡沫的处理剂 ①表面活性剂类:肥皂 ②蛋白质类:例如蛋白质、明胶等,对泡沫也有良好的稳定作 用。这类物质虽然降低表面张力能力有限,但是它可以形成具有一定 机械强度的薄膜。 ③固体粉末:洗衣粉 ④其他类型:包括非蛋白质类的高分子化合物。
Δ G = 0 处于平衡状态。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泡沫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自发过程,总是从自由能 较高的状态向自由能较低的状态变化。起泡过程 中自由能变化如下: △G=γ △A △G——自由能的变化 △A——表面积的变化 γ ——比表面能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起泡时,液体表面积增加,△A为正值,因而△G为正值, 也就是说,起泡过程不是自发过程。 另一方面,泡沫的气液界面非常大,例如:半径1cm 厚 0.001cm的一个气泡,内外两面的气液界面达25cm2;可 是,当其破灭为一个液滴后,表面积只有0.26cm2,相差上百 倍。显然,液体起泡后,表面自由能比无泡状态高得多。 泡沫破灭、合并的过程中,△A是一个绝对值是很大的负 数,也就是说泡沫破灭、合并的过程,自由能减小的数值很 大。因此泡沫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终归会变成具有较小表 面积的无泡状态。
当气体进入含有表面活性 剂的溶液中时,便会形成长时间 稳定的泡沫体系。
表面活性剂中气泡上升情况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普拉托 边界
6、泡沫的结构——plateau边界(普拉托 边界)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当有三个或更多气泡在一起时, 气泡与气泡之间的形成plateau 边界,也称为Gibbs(吉布斯) 三角。
小结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液膜的强度。 当表面活 性剂作为起泡剂及稳泡剂时,表面吸附分子排列 的紧密程度是决定表面膜强度的要因素。排列 紧密,则相互作用强,使表面膜强度大,而且使 表面吸附层下面邻近的溶液不易流动,排液相对 困难,液膜厚度容易保持,所以有较高的泡沫稳 定性。
消泡剂作用原理
• 1罗斯假说 • (1)扩展系数 • 1941年,哈金斯(Harkins.W.D)提出了扩展系数 S 的概 念
S= m int a
m —起泡介质的表面张力(mN·m-1)一般为水; int—消泡剂与起泡介质的界面张力(mN·m-1) a —消泡剂的表面张力(mN·m-1) 哈金斯认为当S>0时,消泡剂能在泡沫液膜上扩展,而当 S<0时,则不能在泡沫液膜上扩展。 • 也就是说S值越大则消泡剂越易在泡膜上扩散。从式可见 消泡剂的表面张力越小,则S 值越大,越易在泡膜表面扩 散,消泡效果也越好。 • • • •
知识拓展 泡沫与消泡剂
1
2
泡沫
泡沫定义及形成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3
4
消泡剂消泡原理
什么是泡沫?
泡沫
泡沫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对于我们 大家来说,也许并不陌生。
泡沫
泡沫(foam)泡沫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 (公元前427~ 公元前345),但几百年来人们对泡沫的定义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 美国胶体化学家L·I·Osipow和道康宁公司的R·F·Smith从泡沫的密度方 面对泡沫进行了定义: L·I·Osipow:由于泡沫的液体壁厚薄不同,泡沫的比重,高可近 似于液体,低可近似于气体。 R·F·Smith:泡沫是体积密度接近气体,而不接近液体的“气液分 散体。
泡沫的结构与稳定性
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当体系达到平衡后,如果改变体系的平衡 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力、浓度等),平衡就向着减弱这个改 变的方向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