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的司法相关问题(讲稿)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的司法相关问题(讲稿)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的司法相关问题人格障碍的司法相关问题:人格障碍的司法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法律能力的鉴定。

2、法律关系鉴定。

3、对人格障碍者的强制性医疗问题。

第一节相关司法精神病学概述一、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概念及对象(1)概念在刑事或民事案件中,受司法部门委托,鉴定人对涉及法律问题患有或怀疑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进行精神状态检查、分析、诊断以及判断其精神状态与法律的关系,这个过程叫做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又称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2)对象主要指涉及法律问题患有或怀疑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包括:1.刑事案件的被告、被害人。

2.民事案件的当事人。

3.行政案件的原告人(自然人)。

4.违法治安管理应当受拘留处罚的人员。

5.劳动改造的罪犯。

6.劳动教养人员。

7.收容审查人员。

8.其他情形的涉及法律问题的人员。

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任务及内容(一)法律能力鉴定法律能力也称法律行为能力,是指行为人作为所参加的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地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与责任的资格,即法律主体资格。

法律能力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诉讼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作证能力、性自我防卫能力、承受处罚能力。

1.刑事责任能力鉴定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能够根据这种认识而自觉地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对自己所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即对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鉴定就是评定行为人(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是何种精神疾病,实施危害行为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与所实施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无刑事责任能力。

评定的核心依据:医学要件(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和法学要件(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状况)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精神疾病患者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按“三分法”进行:(1)完全责任能力(2)限定责任能力(部分责任能力)(3)无责任能力2.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从而设立、变更或终止法律关系的资格。

也就是公民以自己的意志行为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和对其过失行为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鉴定就是评定行为人(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是何种精神疾病,在进行民事活动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对其民事行为的影响,以及有无民事行为能力。

评定的核心依据:医学要件(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和法学要件(辨认能力或意思表达能力)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我国民法将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3.诉讼能力鉴定诉讼能力也称诉讼行为能力,是指行为人是否具有参与诉讼的能力,即能否理解自己在诉讼过程中的地位、权利和诉讼过程的意义,是否具有行使自己诉讼权利的能力。

诉讼能力鉴定分为两个方面:(1)被鉴定人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评定其在诉讼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及有无诉讼能力;(2)被鉴定人为民事案件的当事人或者是刑事案件的自诉人,评定其在诉讼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及有无诉讼能力。

诉讼能力分为:“有”、“无”两级。

4.受审能力鉴定受审能力是指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能否理解自己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地位、权利,能否理解诉讼过程的含义,能否行使自己诉讼权利的能力。

受审能力的鉴定就是评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及是否具备受审能力。

受审能力分为:“有”、“无”两级。

5.服刑能力鉴定服刑能力是指罪犯或服刑人员能够承受刑法、理解刑法的性质、目的和意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亦称承受刑法的能力。

服刑能力鉴定就是评定罪犯或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的精神状态及是否具有服刑能力。

服刑能力分为:“有”、“无”两级。

6.性自我防卫能力鉴定性自我防卫能力简称性自卫能力,是指女性精神疾病患者在其性不可侵犯权受到侵害时,对自身所受侵害或严重后果的实质性理解能力。

性自我防卫能力鉴定就是评定受害人在被性侵犯时的精神状态、对所受性侵犯或严重后果的实质性理解程度,以及是否具有性自我防卫能力。

性自我防卫能力分为:“完全”、“部分”、“无”三级。

7.作证能力鉴定作证能力也称证人能力,是指相关案件的非当事人根据感知到的真实情况,向司法部门提供有关的证言能力。

作证能力鉴定就是评定有关证人的精神状态及是否具有作证能力。

作证能力分为:“有”、“无”三级。

(二)法律关系鉴定法律关系鉴定是指案件当事人或被害人,因案件发生而导致精神失常,或在案件发生同时出现精神失常的情况下,鉴定案件与精神疾病的因果关系,用以作为定罪量刑或赔偿的依据。

通常也可称之为精神损害或精神损伤的鉴定。

法律关系鉴定不同于法律能力的鉴定,具有其独立的内容及要求:1.确定精神疾病诊断,说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2.说明疾病的性质及发病原因;3.在确定诊断的基础上,结合病因与案情,评定法律关系的等级。

第二节人格障碍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一、人格障碍的法律能力评定(一)刑事责任能力评定1.人格障碍与犯罪人格障碍与违法犯罪关系密切。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违法犯罪率最高,偏执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及边缘型人格障碍次之,其他类型人格障碍的犯罪相对较少。

2.人格障碍患者犯罪的特点与形式(1)特点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缺乏明确的目标、计划性;犯罪行为具有偶发性和突发性,作案情节怪诞离奇;作案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案手法不隐蔽;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手段残忍;难以吸取教训而重复犯罪,抓获后不逃避罪责;(2)形式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由于变态心理和病理性激情的支配,多发生伤害、凶杀、毁物、强奸等恶性犯罪;由于多疑记仇,会进行报复性的毁物、凶杀等恶性犯罪;不良行为难以改正,常进行持续性的恶性犯罪;盗窃、诈骗亦不少见。

(3)各种类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犯罪特征a.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f.自恋型人格障碍b.偏执型人格障碍g.依赖型人格障碍c.边缘型人格障碍h.分裂型人格障碍d.冲动型人格障碍i.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e.表演型人格障碍a.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少年时期——品行问题:好斗、逃学、偷窃、说谎、残忍对待小动物等;成年以后:不遵守社会道德的约束,缺乏同情心、责任感;对人冷酷无情,自我为中心,经常发生人际冲突;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机制有缺陷,任意妄为;犯罪表现多为:暴力伤害、偷窃、破坏公物等;是人格障碍中犯罪率最高的亚型。

惩罚一般改变不了他们的行为。

正常人受到惩罚会抑制不良行为,改邪归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则是逃避惩罚或破坏奖惩机制。

有的还会钻空子,逃避法律的制裁,被抓之后也会说谎,百般抵赖,或者伪装,掩盖犯罪事实。

b.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敏感多疑,容易记仇,报复心强。

总觉得别人要对其进行迫害,把别人的好意当做敌意,借机泄愤;主观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劝解;无自知之明,狂妄自大,爱空想幻想,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借此无理取闹;易产生报复或攻击行为,故以伤害事件居多。

犯罪特征:(1)可以非常严密周全,有耐心,毅力惊人,滴水不漏,伺机行动;(2)也可以很随意,很冲动,心血来潮,立即见诸行动;c.边缘型人格障碍多为女性。

特征:自我意向、人际关系和情绪的极度不稳定及明显的冲动性。

他们具有不稳定的自我感,非常依赖他人,求人人们的认同,但又对谁都难以信任。

因此整日处在不确定、不安全、矛盾的混乱状态,伴以情绪的极不稳定,如愤怒、悲伤和焦虑,易出现明显的冲动,甚至出现自我毁灭行为。

爆发冲动而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d.冲动型人格障碍多为女性。

特征:情感爆发,伴明显的行为冲动,一旦冲动就失控,并有很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常因细微的精神刺激而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行为无度,不顾后果,爆发冲动攻击行为而导致犯罪。

事后会感到内疚,主动认错,甘愿受罚,有强烈的悔改之意。

但过不了多久,一旦遇到什么事情,他们又会情绪失控,再次犯罪。

一般多为累犯、惯犯。

在日常活动中也带有明显的冲动性,因此多会有一些“冲动控制障碍”,如:酗酒、赌博、偷窃、吸毒、滥交等。

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犯罪多为冲动性犯罪,情节可能较恶劣,但都比较容易侦破。

e.表演型人格障碍核心特征是好表现,喜欢引人关注,暗示性高。

举止轻浮,缺乏羞耻心、同理感;爱编造谎言,虚荣心极强;为了引人注意和异性喜欢,常不顾廉耻作出夸大的行为动作。

因此常会有一些出格的行为,包括犯罪。

这类型的违法者不多,主要为设计伤害、诈骗和性犯罪,难以矫治。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犯罪以后,不但不会采取反侦破措施来伪装现场,还会故意留下一些线索,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他干的。

f.自恋型人格障碍核心特征是自我关注、自我中心和自高自大。

常幻想自己了不起、有能力、有才学,自我膨胀感严重,有侵占他人利益的倾向,易出现人际冲突而犯罪。

也有以救世主自居,以除暴安良、改造社会为使命,对社会阴暗面恨之入骨,采取各种手段,包括非法手段予以打击,从而导致犯罪。

g.依赖型人格障碍特征:缺乏自信和独立能力。

依赖型人格障碍者多难以独立,缺乏判断力,对任何事都缺乏主见,办事不果断,极度依赖他人。

一般不会主动犯罪,但容易受人挑唆,对依赖对象言听计从,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犯罪以后往往自己承担罪责,不愿检举教唆者。

h.分裂型人格障碍特征:观念、知觉、言语、行为的各种离奇表现。

这类人多内向孤僻,言语怪异,喜欢脱离现实的幻想、过敏,多疑,对人冷漠,较少与人发生冲突。

但是会在某些离奇观念或在严重的猜疑支配下,出现威胁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I.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以被动的挑衅态度应对他人要求和期望为核心特征的人格障碍。

这类人在日常生活中,如分配他做什么事,他虽心理不高兴,但表面谦逊服从,唯唯诺诺。

而后用消极的、隐蔽的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他们容易在工作中导致事故造成经济损失,甚至犯罪。

3.人格障碍患者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我国目前对人格障碍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判定主流的原则是:对个别类型中部分偏离正常倾向明显、辨别能力削弱以及作案动机十分模糊不清或存在明显控制能力障碍的特别严重的人格障碍患者,初次犯罪是可考虑评定为限定责任能力,如再次犯罪则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者均严格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所有类型的人格障碍都不应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在司法鉴定实践中,要充分考虑每一个案例自身的特点,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将医学标准与法学标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不能一概而论。

可借鉴以下七项参考因素:1.作案的动机2.作案的对象3.作案的预谋4.案型5.自我保护6.社会危害性7.屡犯情况二、人格障碍的精神损伤鉴定在法医学和司法精神病学中,精神损伤是指环境的变化通过心里机制而引起的精神变态,即个体遭受外来物理、化学、生物或心理社会等因素作用后,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出现持久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精神功能紊乱和缺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