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3002﹚学习资料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3002﹚学习资料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3002﹚一、培养目标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要求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1、具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觉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

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

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实的环境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熟练的实验技能。

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能够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解决环境污染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书刊,并能用英文撰写环境工程专业方面的研究论文。

并能够胜任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环境技术管理、设计、施工、科研、教学和研究开发等工作。

3、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A、水污染控制;B、大气污染控制;C、环境监测技术;D、固体废弃物资源化;E、环境功能材料。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

大约用一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至少获得35学分;另约二年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如果研究生在三年中尚未完成学业,经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但最多不得超过二年。

四、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五、考核方式研究生的必修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均为考试课程,选修课可根据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试课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学位课75分为合格;考查课程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考核成绩由主讲教师评定并签名后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登记在《研究生成绩登记表》中。

六、学位论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及研究提纲。

由研究生本人在第三学期以书面形式写出开题报告,在教研室进行交流和修改。

研究题目应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并完成整个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中、外文摘要、引言和评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的讨论,以及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

在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期间,导师应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并定期向教研室报告。

第四学期教研室要组织一次研究生论文工作的阶段性工作汇报会。

研究生论文完成后(应在5月份前完成论文的撰写、修改、印刷等工作)向教研室提出进行论文答辩的申请,经批准后由教研室确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并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答辩时间为5月下旬或6月上旬)。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硕士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既要使研究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他们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

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既要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善于利用教研室集体培养的优势。

导师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深入了解研究生各方面的情况,对研究生的困难应及时给予帮助或向有关部门反映。

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应严格要求,根据他们的原有基础和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培养措施,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并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院里和教研室组织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会等有关学术活动(不少于10次),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每次学术报告的参加者要有记录。

院里和教研室要为研究生定期安排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和报告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八、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研究生的必修环节。

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必须面向大学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

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协助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主持课堂讨论、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或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课。

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不少于36个学时,可按周次分散使用,也可相对集中,经教学实践考核合格者记2学分。

研究生一般不得免修教学实践。

具有两年以上高校教龄者方可申请免修,免修须经院主管领导批准。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教学计划研究方向:A、水污染控制;B、大气污染控制;C、环境监测技术;D、固体废弃物资源化;E、环境功能材料。

学制:三年注:可选择专业必修课替代选修课。

主要课程介绍:课程编号:09_031002 课程名称:环境生物技术总课时:36 学分:2开课单位:环境学院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教学要求:环境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紧密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当代环境学科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当今环境生物技术所涉及技术领域的产生、发展及研究方法。

2、掌握环境污染治理基因工程技术、环境污染生物治理技术、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等。

3、了解环境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系统讲授环境生物技术的产生、学科体系与结构;按学科体系介绍生物学基础 (包括微生物学基础、酶学基础、生态学基础)与理论基础 (生化反应计量学、生化反应动力学、生化反应热力学);重点讲授环境污染治理基因工程技术、环境污染生物治理技术、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等。

内容涉及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生物脱氮与生物除磷、固体废物生物处理、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水体与土壤的生物修复、环境生物材料(生物絮凝剂、生物吸附剂、生物可降解塑料、生物表面活性剂)及生物农药等,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的介绍。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周少奇编,环境生物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马放冯玉杰任南琪编,环境生物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预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环境工程学课程编号:09_031003 课程名称:废水物化处理总课时:36 学分:2开课单位:环境学院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教学要求:废水物化处理是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手段,是开展环境保护科研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知识。

发展学科方法学是提高水处理学科理论水平的重要保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废水物化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2、掌握主要废水物化处理方法。

3、了解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以提高水处理的学科方法学理论水平为目标,以废水中污染物去除为主线,讲授各种物化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废水处理原理部分:化学反应动力学、物料衡算、多相反应、连续均相反应器。

物理化学方法部分:沉淀、过滤(砂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中和法、化学沉淀法、氧化法、还原法、电解法、超临界分解法、汽提法、吹脱法、萃取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混凝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许保玖,龙腾锐编,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许保玖编,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预修课程:高等环境监测技术,高等环境化学课程编号:09-031004 课程名称:废水生物处理总课时:36 学分:2开课单位:环境学院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教学要求: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细菌、霉菌、或原生动物等)的代谢作用分解水中的溶解状、胶体状有机物的废水处理过程,是目前及今后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工程技术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生物处理的反应动力学理论。

2、掌握当代废水生物处理各种单元操作的原理、应用和最新技术。

3、了解废水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在讲授微生物生长动力学理论,介绍传统的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基本原理、技术特征、工艺设计和运行控制等基础上,重点讲授近十多年来得到研究、开发与不断应用的10多种典型的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包括AB污水生物处理技术、ABR污水生物处理技术、BAF污水生物处理技术、BNuR污生物处理技术、CW污水生物处理技术、MBBR污水生物处理技术、MBR污水生物处理技术,OD污水生物处理技术、SBR 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和UASB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并介绍国内外废水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沈耀良编,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张自杰编,废水处理理论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谢冰,徐亚同编,废水生物处理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预修课程:环境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生物学课程编号:09_031005 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总课时:36 学分:2开课单位:环境学院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教学要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是环境工程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硫化物、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

2、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工程设计和研究方法。

3、了解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的前沿性问题与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课程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工艺、设备与应用实例。

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危害、性质、迁移扩散,大气污染源控制的理论与方法,颗粒污染物控制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设备的设计与选型,常见于业废气污染物以及主要气态污染物(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控制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设备的没汁与选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调试与运行管理;还介绍了垃圾焚烧尾气净化、燃煤电站锅炉的烟气静电除尘、烟气脱硫、烟气脱硝等于程实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沈恒根,苏仕军,钟秦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三版)3.内韦尔著,胡敏等译,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预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化学课程编号:09_031006 课程名称:废物资源化与生物能源总课时:36 学分:2开课单位:环境学院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教学要求: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是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主要问题。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是循环经济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固体废物的生态化转向,使其成为一种原料资源从而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技术的工程设计和研究方法。

3、了解了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技术研究的前沿性问题与发展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