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上语文课本目录及知识整理

高二上语文课本目录及知识整理

高二上语文课本目录及知识整理第一单元读书生活一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文学常识:贾平凹,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浮躁》《废都》,散文《商州初录》等。

体裁:书信体散文作品主题:通过回味往昔的读书生活,向即将跨入成人行列的妹妹讲述自己读书和做人的经验,充溢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和人生的诸多感慨。

写作特点:1、先叙后议2、感情深沉真挚,语言洗练自然。

3、善于捕捉再现细节。

读书方法:读书万万不能狭窄;不要忘了精读;对大家要注意寻觅他的踪迹,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

二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文学常识:黑塞,德国作家,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特点:1、层进式的论证结构,逻辑严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获得教养的途径是阅读世界经典名著阅读好书的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经典让人反复阅读,并能从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2、语言严密三*幼学纪事(于是之)文体:回忆性散文主旨:通过记叙由于幼年家境贫困而在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艰辛,表达了对幼年求学过程中帮助自己,曾给自己有益教育的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表现了旧社会恶劣的政治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

写作特点:1、文末引用了《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增强了文采,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证明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语言幽默诙谐3、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中蕴含思想感情4、运用对比:恶劣的政治制度――好老师、朋友花钱旷课的学子――做贼般偷窃知识的人法兰西文学――厕所吃饭第二单元书话与书评四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书序。

序,一般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又称“序言”“前言”“引言”,分为他序和自序两种。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末稿》。

标题中提到的白莽,原名徐祖华,笔名殷夫,作有《别了,哥哥》。

主题:高度肯定了《孩》诗集的战斗精神、白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意志。

将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明的感情熔于一炉。

写作特点:1、使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对比2、叙、议、抒情相结合。

3、语言整散结合,张弛有度,充满节奏感和韵律美,富于变化,自由活泼。

五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资中筠)文体:文学评论主题思想:以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为视角,以《李将军列传》为材料,结合司马迁的人生境遇,并借鉴鲁迅的经典评述“无韵之离骚”深入解读,层层分析,揭示出“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的太史公笔法的艺术价值,以及太史公自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理想。

写作特点:采用评述手法,叙引(增强可信度)交互,感议结合,感染力强。

六*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迈耶•莱文)文体:书评(结合作品的内容、结构、手法加以评述,以揭示作品的思想情感,写作意图以及艺术价值)写作特点:通过引用,对比论证,揭示作品的经典意义和艺术价值。

第三单元科学与艺术七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主题:探究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和艺术的关系,从而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阐述了造就一位独步天下、雄视古今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的观点。

写作特点:旁征博引,叙议结合。

八说数(沈致远)课文内容:咱找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形象的说明了数学世界由创立到壮大的过程。

写作特点:善于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加强了语气);比喻(打比方);引用;作比较;举例子(直观具体地说明……);下定义(准确地……)。

九*自然笔记(杨文丰)文体:科学随笔写作特点:比喻、拟人、联想、类比第四单元散文及其赏析十想北平(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文体:散文(怀乡之作)文学常识: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大多数作品都以北平为背景,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中篇《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主题:以舒缓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

(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

写作特点:1、善用对比(北平――欧洲四大历史都城)2、语言通俗,纯净,简洁亲切,质朴自然。

十一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文体:回忆散文(蔡孑民,字鹤卿,号孑民,名元培)主题:回顾了自己与蔡元培先生的几件往事,用心体悟了蔡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风范,塑造了一个亲切、自然而又伟大的教育家的形象,流露出对蔡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景仰之情。

结构:文章先从两方面谈1、“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1]初见,蔼然仁者,慈祥诚恳[2]开证明,从容不迫,超乎事务之外[3]在美聆听演讲,慈祥诚恳,风趣。

2、“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阐述内涵(唯才是举,百家争鸣)-------论述教育思想的影响(将北大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两方面的关系:后者源于前者,其实质是真诚。

(只有真诚的人,才有“春风化雨”的力量,有了此力量,才能有“兼容并包”的理想和实践。

)结尾再次强调作者心中蔡先生的地位,称赞他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写作特点:1、将平凡琐事置于民族文化“贞下起元”(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的背景下,赋予文章厚重的文化意义,更显出一位蔼然仁者,本色书生,一代宗师的生命意义。

2、叙议结合,以小见大。

相关问题:1、本文讲述的交往的三件事是否有不够具体生动之嫌?从写作意图考虑:文本的重心不在回忆本身,而在于蔡的人格风范。

所以不需要详细的描写,不需交待因果,只需勾勒先生的精神风貌即可。

2、与《藤野先生》的共同点[1] 都不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也少有渲染烘托。

[2] 都有一个大的历史坐标。

《藤》将交往放在中日两个民族的交往认识的大背景下,使每一个平凡的小事显示出不平凡的意义。

十二*草莓(伊瓦什凯维奇,波兰)文体:托物寓意的哲理性散文;主旨: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写作特点:1、语言清新,有音乐美;2、运用象征手法,以旺盛生长香味浓郁的六月草莓,象征生气勃勃的青春时代,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韶光流逝的感怀。

3、结句作用:收束全文,充满理趣,引人思索,耐人寻味十三*漫谈散文(季羡林)内容:提出优秀散文的标准应该是1、内容上,散文精髓在于“真情”,既真实又要有抒情的成分。

2、形式上,散文或随笔,多半是结构严谨之作,最主要体现于开头结尾。

3、散文风格可多样,忌平板。

写作特点:语言朴拙平时,犹如面对老友娓娓而谈,温和亲切;行文穿插文言词藻,妙趣横生;结构谨严。

第五单元山水情思十四诸子喻山水论语-子罕以“为山”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

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

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韩非子-大体以“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管子—形势解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也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论语-雍也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玩如流水,用水来喻智者,认为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沉稳,用山来喻仁者,认为仁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论语-子罕以河水为喻,发出对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取修业。

孟子-离娄下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孟子-尽心上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老子把水视为“道”之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

从江海善于处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谦下不争”的主张。

从水性“柔弱”与“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两重性,并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表达老聃为政“贵柔”的主张。

孔子-虚实篇从水形喻兵形,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十五秋水(节选)(庄子)文体:议论性散文主题及其现实意义:[1]从为学上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个人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在求知途上始终保有一颗谦卑的心。

[2]从做人上来讲,不要被固有的条条框框过多地束缚住,而在生活中常可跳出功利的价值标准,将自己“悬置”,以达到宠辱不惊,内心自由的人生境界。

写作特点:1、巧用比喻形象化说理2、内容连贯,先描述,为后面说理作铺垫,层层递进。

3、综合运用排比、反问、对比等手法。

相关问题: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和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

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疑是人心的清凉剂。

十六前赤壁赋(苏轼)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豪放派词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题: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从作者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为主线,借景抒怀,寓情于理,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淡泊得失的旷达情怀。

这种思想对我们面对人生旅程中的不如意大有裨益。

内容:第一段情景交融,壮美之景旷达之情-----境界开阔,格调清新第三段先扬后抑(曹操),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四段以水月为喻,由自然到人生谈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角度看,万物和人类可谓瞬息万变,连一代英雄曹操也已烟消云散,我们有何必为人生得失而悲伤呢?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人类都是无穷尽的,我们又何必去羡慕长江之无穷呢?所以,人生不必悲伤,一,人对人生中所遭遇到的荣辱得失,寿夭生死就会淡然处之;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死亡只是回归大自然罢了,为何不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用它?感情线索:乐---悲----乐写作特点:1、由景生情,由情入理2、描写、抒情、哲理融为一体3、语言风格:清新流畅,骈散结合4、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主客间一难一解,互相辩驳,实则代表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旷达,借此手法,使文势形成波澜,将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5、首尾呼应,结构严密。

十七*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文体:游记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王文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