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课堂新要求
燕店镇燕店中心小学徐子波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要彻底摒弃传统数学教学观念的束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关注学生活动的互动性。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有着本质的区别,新的课堂要求师生双方都以新的角色投入活动,为此,课堂必须落实“出新”的要求,才能保证课堂学习成效。
笔者认为新型数学课堂的“出新”至少有五方面。
一、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出新
传统的数学课堂下呈现方式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对照书本而讲解,学生
有时根本不能理解其中抽象的原理,教师也只是口若悬河地讲解,到头来学生还是不清楚。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要有彻底的变革,笔者认为就现阶段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
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借助声、图、文并存的立体结构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这样的方式会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我在教学《长方形旋转》这一知识时,就利用了一个FLASH动画使学生弄清了长方形旋转后得到一个圆柱体,FLASH动画还清楚地反映了圆柱的底面半径及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学生完成切拼圆的实验后出示一个FLASH动画使学生在操作中得出的模糊结论得以证实,更清晰地突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在FLASH动画的演示下学习显得更轻松,显得更有实效。
二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思考问题的方式熟悉学习内容。
所谓的富有价值的问题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正因为此,教师更要深刻领会教材的核心,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追求问与答的频率与形式,不从问题的质量入手,结果只能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
三、引用生活现象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触识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利息与利率》时就可以引用日常生活中的银行存款取款现象,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就可以引用医院里记录测量病人体温现象……总之,利用生活现象呈现学习内容,学生感觉会很自然,也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学生活动方式的出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任何被动接受、重复再现式的学习活动都无法激活
学生的创造潜力。
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意义的建构活动,所学习的知识对象变为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时候,学习过程就变为探索的过程。
也正因为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此次新课改实验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合作交流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运用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笔者认为选用合作交流的契机是:当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困难时,此时的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动力;当教学重点的难点时,此时的合作不仅能很好地突破重难点,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师要做好指导,因为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仅仅是要解决知识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与人交往的良好习惯:勇于交流、乐于倾听、乐于赞赏等,这样多层面培养的合作才是大数学观下所需的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不是只有一种方式,但的确是有用的方式,其组织形式也有可因人而异,但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科学家般的发现眼光,培养科学家般的探究技能。
三、技能训练方式的出新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技能倾向,不同的人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有不同角度,这就造成了同一班级内知识技能的多层性,我们在开展有关训练时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层次性,因此,有效的训练不是整齐划一型,也不是顶尖冲刺型,更不是夯实地基型,应该是在因材施教原则指导下的层次梯度型,这样的训练才会使每一位受训者都有一定的收获。
什么样的训练才是层次梯度型的呢?首先在常规的作业训练中要注意兼顾原则,在同一次作业中既有基础的练习题也有提高的尝试题,使每一位参与者都得以锻炼;对于不同的学生还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训练题(并非增加课外负担),每种训练都能实现“跳一跳摘果子”的心理效应,使他们体会到其中的成功快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小组,好的学生除了自我理解外还应该学会讲解,因为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更真实,学生的讲解更易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层次梯度训练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学习相对后进的学生出试卷,学习相对优秀的学生讲解试卷,如此的好差磋商交流使学习效果得以更好的保证。
我在教学中就运用了这样的方式,每一单元结束时,都会让那些学习相对后进的学生就自己的疑点出一份习题卷,我再集中学生的试卷进行了集体评讲与辅导,同时还安排优秀学生开展个别辅导活动,好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提升,后进生在这个过程中弄懂了知识,实现了“双赢”目的。
四、情感交流方式的出新
数学学习虽没有语文学习那样具有丰富的情感,但没有情感却是万万不能的,因此,数学学习也应该强调情感的双向交流,只有保护了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用心去学习数学,用心去运用数学。
传统的情感交流大多是简单的表扬,或是粗暴的批评,新课改下的情感交流应该是多渠道、多方式的,到底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情感交流方式有:
一是学会语文老师的情感迸发,运用身体语言向学生表示自己的情感:用甜蜜的微笑向学生传达对他们的肯定,用深情的目光传递对他们的期望等,学生并非静放的实物,他们是富有感情的人,在一次次的交流中他们会知道其中的蕴意。
二是运用语文式的方法开展情感交流——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
我就是在数学日记中发现学生的情感障碍,我就是在数学日记中体会到师生间的深情,我就是在数学日记中深层体会自我的失误……因为学生写数学日记不仅仅写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多的是写学习数学的感受和对数学的认识,数学日记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搭建了平台,真正地实现了互动,我会给每篇数学日记写上自己的心语,学生从心语的体会中认识了许多,我们的感情也加深了许多,更可喜的是他们的学习兴趣浓厚了许多。
三是继承与发展传统的方法。
新方法的出现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方法,只是因为传统中有不足的成分,我们应该用发现与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方法,使其在不断的改进中教育教学服务。
情感交流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使自己与学生的交流是真真切切的,惟有此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才能从心底去唤起学生,使他们真心投入学习,那样的学习才会有效果。
五、学习评价方式的出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价”的过程,评价的主体只限于教师,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当前的新课改下的学习,因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于是“多元评价”成为新型学习的重要评价方式,数学学习评价也是如此。
我们要走出传统成绩论的误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要发现学生的进步;我们要改变过去由教师包办评价的倾向,更应该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有的时候还可以是学生评价老师。
如教师评价学生:“你说得太好了,老师和你想的完全一样”、“你的回答很正确,如果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
”启发学生评价老师:“老师这样的想法好吗?好在哪里?”、“你们觉得老师的这种做法怎么样?”引导学生评价自己:“老师,我做的不完整,我可以改一下吗?”“我觉得认真听别人发言很重要”……
我每次总是把数学课的小结让给学生,让学生说说听课的收获,让学生谈谈讲课的优劣,让学生说说自我的感受……每一堂数学课都是在互动中结束,每一次小结都会有意外的收获。
新型数学课堂的构建并非只是以上的几方面,它要求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全方位的新,它要求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全过程的新,作为一名教师,只能是在不断的摸索中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在不断地实践中做出成绩——切实构建“新理念下的新课堂”,真正实施“新课堂下的新教学”,全力实现“新教学下的新收获!”
惟有此,我们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