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

议论(多见哲理诗) 1、直接议论 2、间接议论:借景、物、事等议论。 说明 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 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描写
抒情
描写方式
虚实结合
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点面结合
1
2
3
4
5
6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 臆,就是作者直接对 有关人物、事件等表 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方式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 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 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难尽,随水长流。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 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 “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
卒章显志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 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 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 点睛”的艺术效果。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
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 秋风。”(垂緌:下垂的帽带,此指蝉低头。)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高 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 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5.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李清照的《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 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 意味,颇显豪气。
6.用典抒情:
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 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 言志。总之都能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言精炼, 内容丰富。
烘托
1.定义
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在艺术创作上,为了突出主要
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
2.分类
正 衬 主体与衬体相似
反 衬 主体与衬体相反
侧面烘托 主体与衬体相关
3.作用: 突出主体。
用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 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 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 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 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 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 于言外。
(5)赋、比、兴
1、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 如《邶风·静女》
• 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通过 化用“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忆华年”时对往事 似幻似真、迷离恍惚之感,意境朦胧凄美。
• 其他例句 •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 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 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 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 有:对比、衬托、象征、 渲染、烘托、用典、比兴 等。
对比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在这首诗中主要描写的内容是: 华清宫外的雪之大,而宫里的雪飘落立即化掉。宫内碧绿的树犹如帘 子一般相互掩映,可是宫内没有人知道,外边的天气早已非常寒冷了。 通过宫内和宫外的对比描写,更加鲜明的突出了这首诗的主题,即对 唐玄宗和杨玉环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加剧人民的痛苦的批判。
• 抑扬通常是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 方面,以达到使人信服、突出要点的目的。
• 抑扬一般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未扬先抑、扬中有抑、抑中有 扬、明扬实抑等几种。
A.先扬后抑(欲抑先扬)
先扬后抑又叫欲抑先扬,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 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末句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 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 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肆 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 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词 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 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 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等。
诗歌的篇章结构
1、景与情的关系:
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 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
抑扬
• 抑,是按下、收束;扬,是振发、放开。
• 指的是在同一表达过程中,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褒贬或渲染,使所 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欣起波澜,收到强烈艺术效 果的一种艺术手法。以抑显扬,扬得更高;以扬垫抑,抑得更深。有 抑有扬就有跌宕、曲折,使艺术作品摇曳多姿,形成波澜起伏之势, 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起吾意”。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标:“兴也。”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 徊”,既是“兴”,又是“比”。
(6)移情
•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 同喜同悲。 • 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姜夔《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如何体现主旨: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 小见大、对比等。
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 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 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 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 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 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
Ⅲ、古诗词主旨的体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 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壹贰叁肆
修 辞 手 法
表 达 方 式
表篇 现章 手结 法构
分 类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诗 歌
抒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借物抒 怀、借古讽(伤)今、怀古伤今、借故抒怀、托物言
的 表
记叙 表达方式
间接抒情(17种) 志、用典抒情、即事抒怀、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间接抒情 通过对某些事物、 某个问题等的叙述、 描写或议论,含蓄 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抒情手法
“抒情方法”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
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 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 的情怀。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
2、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手如柔荑[tí]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 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他物”
常是诗人对眼前或意中的景、事、物的描写,渲染一 种与诗人接下来要抒写的事物相吻合的气氛、情调, 并很自然地导出要抒发的情感,故“兴,起也,引物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
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
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例如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 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 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 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 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式反复咏 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 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 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