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产业转移(第1课时)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产业转移(第1课时)教案

产业转移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可以说,它的发展阶段与产业转移密切相关。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框架;三是进行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

本节课利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等形式来突破重点、难点,利用“典型例题”和“拓展训练”环节,暴露学生答题时的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灵活迁移地理知识的能力。

【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

二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三是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区和转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学生能够根据材料,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能够灵活辨证的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区和转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初步掌握研究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利用近几年高考卷或模拟卷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典型例题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工业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产业转移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依据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的实际情况,本课重点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复习难点本课涉及的内容本身难度不大,难的是结合具体案例对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和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精心编制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对学生做过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了解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认知状况,分类整理出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导学案中提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再寻找最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例题,并设计好整个教学步骤,以便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恰当的案例或例题呈现。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和影响。

1.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国内市场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2.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探究活动1:以珠三角地区为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探究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出现关闭、停产、外迁现象,成为珠三角产业升级过渡期不可回避的“阵痛”。

材料二图2是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及其产业结构演变图(1)珠三角早期工业以___________为主;后期以_______________为主;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东、粤北、粤西地区转移,这些地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2)分析珠江三角洲一些中小企业出现关闭、停产、外迁现象的原因。

(3)简要评价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影响,完成表1。

(5)产业转移最终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劳动、原料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原料、劳动力、地价。

(2)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需求减少;人民币升值导致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能源的紧缺和涨价,利润下降;珠三角产业升级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

(3)对迁入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水平;可能加大环境污染程度。

对迁出地: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减轻环境污染。

对整个区域: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4)改善失业人口经济结构环境污染就业压力(5)降低生产成本,追求更高利润。

思路点拨:1.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国内市场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2.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探究活动3:典型例题,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

[典型例题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材料二图3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图。

材料三图4是经济活动不同环节的附加值示意图。

(1)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2)产业区域转移对皖江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发展产品制造业会存在哪些问题?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1)①地理位置优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紧邻长三角,是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②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旅游等)丰富,环境容量(承载力)大,环境优美;③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④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⑤市场广阔(内需拉动);⑥交通便利(如长江黄金水道);⑦政策优惠等。

(任答三点即可)(2)①提供资本、技术和国家优惠政策,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②推动皖江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合理化,促进城市发展。

③为皖江地区注入市场经济活力,可以改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促进就业)。

(3)发展产品制造业会存在的问题:①制造业在整个设计、生产、销售环节中所获得的利润最低;②制造业的发展要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污染。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注意的问题:①注重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②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相结合,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探究活动4:典型例题,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2。

[典型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图5是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分析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2)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部门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3)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两省区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4)“十二五”期间,新疆欲将乌鲁木齐打造成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城市。

分析乌鲁木齐成为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城市的主要区位优势。

答案:(1)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2)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或原有的销售渠道好,或消费市场广阔);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3)对新疆: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对浙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经济发展。

(4)为省级行政中心,商业贸易基础设施完善;陆、空交通便利,利于我国与邻国的贸易往来。

思路点拨:第(1)题,主要从原料,劳动力成本、地价等角度分析。

第(2)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技术力量强,因而研发、营销等部门保留在东部地区。

第(3)题,对迁入区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对迁出区主要是促进产业升级,加速经济发展。

第(4)题,作为行政中心,乌鲁本齐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探究活动5:典型例题,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3。

[典型例题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iPhone 6是美国苹果公司在2014年9月9日推出的一款手机,于9月19日正式上市。

材料二:iPhone6零部件供应商数量分布图(图6)。

材料三:iPhone6硬件供应链结构图(图7)。

(1(2(3)如我国为iPhone6提供零部件的企业在国内进行产业转移,其转移的方向可能是(4)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从苹果公司的生产模式中可获得的启示主要有答案:(1)中国低科技水平较低(2)工业扩散或经济全球化寻找最优区位,获取最大利润(3)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或由东向西转移调整产业结构,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4)提高创新意识;注重品牌建设;增加教育和科研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等(任答两点)知识体系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重点图像】图像解读: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分地区—转出地、转入地;分利弊—有利、不利及趋利避害对策;分效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近年来在区域产业如何分工与合作方面是热点,需引起关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两个区域如何进一步产业分工和深度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