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连锁遗传
⑥交换后形成的4种基因组 合的染色单体,通过2次 细胞分裂,分配到4个子 细胞中去,以后发育成 四种配子。
P F1 (复制) 同源染色体 联会(偶线期)
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偶线期到双线期) 终变期
四分体
但在大多数 情况下,并 不是全部的 孢母细胞在 减数分裂期 都发生这两 对基因之间 的交换,不 发生交换的 孢母细胞所 形成的四种 配子都是亲 本组合。
第三章连锁遗传
结论: 某两对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的
百分数,恰恰是重组型配子(又称交换型配 子)百分数的2倍, 即交换频率= 2 ×重组率 重组率= 1/2 交换频率
因此,例如前面例子中,测交后代中重组类型为 3.6%,表明在这两对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 性母细胞有7.2%。即如果交换值为3.6 %,则表 明有7.2 %的性母细胞发生了交换。
第三章连锁遗传
第二节 连锁遗传的验证
一、连锁遗传的解释 如果按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无论
是相引组或相斥组的F2群体,紫花对红花; 长花粉粒对圆花粉粒的比例都应接近3:1,就 可表明各个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是受分离规 律支配的。
第三章连锁遗传
1.F1个体的每个单位性状有相对差异的基因,在F2是 否遵循分离规律? (1)第一组实验结果
当两对基因连锁遗传时, 其重组率总是少于50%。 为何呢?
第三节 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理
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 排列。
②某一基因与其等位基因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2 个成员上,它们的位置 呈对称排列。
③同源染色体上的2对不同 的基因位置不同
④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复制 ,前期形成四分体
⑤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 生交换
只要某一孢母 细胞在减数分 裂时在两基因 位点之间发生 了一次交换, 最后形成的4 个配子中,必 定有2个是重 组合,2个是 亲本组合,4 种类型配子的 比例为1:1: 1:1。
图示:连锁基因交换和不交换的结果
为何重组型配子少于50%?
①只有部分性母细胞在两对基因间发生了交换;②每次交换只产生50%的
玉米中的连锁遗传
P 有色饱满 X 无色皱缩
C Sh/C Sh c sh/c sh ↓
测交:F1 C Sh/c sh X c sh/c sh(双隐性)
↓
CSh/csh Csh/csh cSh/csh csh/csh
有、满 有、皱 无、满 无、皱
自由组合预期: 1
1
1
1 合计
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 中常常有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 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遗传学中,把两个显性性状联系在一 起遗传,两个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 的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组。 把一个显性性状(甲)和另一个隐性 性状(乙)连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 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 杂交组合,称相斥组。
重组型配子。
第三章连锁遗传
重组率与孢母细胞染色体交换频率的关系:
例如:玉米的基因Cc与Shsh之间的交换。
在杂种CcShsh的100个孢母细胞内,发生有效交换者7个 (7%): 7×4=28个配子 14亲型配子
14重组型配子。 不发生交换者93个 93×4=372个配子 372亲型配子 重组率= 14/400x 100%= 3.5% 亲本型=386/400x100%=96.5%
第三章连锁遗传
第三章连锁遗传
第一节 连锁遗传的表现
性状连锁遗传现象最早是W. Bateson和R. C. Punnett于1906在香豌豆两对性状杂 交试验中发现的,但没有总结出规律。 后来美国遗传学家T.H.Morgan等用果蝇 做实验,确认这类遗传现象实际上是属 于另一类遗传现象—连锁遗传。
第三章连锁遗传
其分离比例来确定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 其分离比例。 下面以玉米的试验材料按相引组和相斥组 分别进行了测交试验,结果如下:
第三章连锁遗传
(一)、相引组
这表明,F1细胞内C和 Sh两个非等位基因有连 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c 和sh两个非等位基因有 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 。因此,F1的亲本型的 配子(CSh和csh)数偏多 为48.2%,而新组合的配 子(Csh和csh)数偏少为 1.8%。
遗传现象的发现:
W. Bateson和R. C. Punnett研究香豌豆
(Lathyrus odoratus)的两对相对性状是:
一对是花色: 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 另一对是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
粒(l)为显性。
第三章连锁遗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组实验:
结果表明,F2四种表现 性不符合孟德尔定律, 亲本组合比理论数多, 重组组合比理论数少。 不能用独立分配规律解 释。
第三章连锁遗传
实验二:
结果和实验一的相 似,仍不符合孟德 尔定律,亲本组合 比理论数多,重组 组合比理论数少。
P 紫圆PPll × 红长ppLL
F1 紫长PpLl
F2
观察数 理论数
紫长 紫圆
P_L_ P_ll
226
95
235.8 78.5 第三章连锁遗传
红长 ppL_ 97 78.5
红圆 ppll 1 26.2
第三章连锁遗传
第四节 交换值及其测定
一、交换值 • 交换值: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
的百分率。即重组率
交换(值 % )重 总 组 配 型 子 配 数 子 10% 数 0
第三章连锁遗传
二、交换值的测定
(一)测交法(主要适用于异花授粉作物)
即用F1与隐性纯合体交配,然后将重新组合的植株数除以总数 即得。
(二)、相斥组
相斥组测交试验结果同样证 实F1的四种配子数不等, F1的亲本 型配子(Csh和 cSh)数偏多,各占48.5%。 重组型配子(CSh和csh)偏 少,各占1.5%。表明原来 分别属于两个亲本的非等位 基因(C和sh、c和Sh)有连 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 注意:无论是相引相还是相 斥相,两种亲本型的配子数 是相等的,两种重组型配子 也是相等的。
第三章连锁遗传
(2)第二组实验结果
第三章连锁遗传
2.F1个体的两个单位性状有相对差异的基 因,在F2是否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无论是相引组或相斥组,F2的结果都不符 合9∶3∶3∶1的结果,这可能是与F1形 成的四种配子数不相等有关。
第三章连锁遗传
二、连锁遗传的验证 通过测交并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