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单选题

教育学单选题

第一章单选题一、单选题1. 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 促进社会发展C. 提高人的素质D. 促进人类和谐2. 狭义的教育是指()A. 家庭教育B. 学校教育C. 个人教育D.社会教育3. 宏观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 人B. 学校C. 理论知识D. 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4. 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是()A. 夸美纽斯B. 赫尔巴特C. 杜威D. 洛克5.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A. 《教育学》B. 《民主主义与教育》C. 《普通教育学》D.《大教学论》6.《大教学论》的作者是()A. 夸美纽斯B. 赫尔巴特C. 杜威D. 洛克7. 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作者是()A. 夸美纽斯B. 赫尔巴特C. 杜威D. 洛克8. 构建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的是()A. 夸美纽斯B. 赫尔巴特C. 杜威D. 洛克9. 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的是()A. 夸美纽斯B. 赫尔巴特C. 杜威D. 洛克10.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A.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B. 社会发展的需要C. 文化传承的需要D. 维持国家稳定11.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是()A.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B. 社会发展的需要C. 文化传承的需要D. 维持国家稳定12.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是()A. 社会需要B. 人类劳动的进行C. 语言的形成D.文字的出现13.标志着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形态,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的是()A. 学校出现B.班级授课制的出现C. 教师出现D.痒、序的出现14.在中国,根据文献在夏朝的学校,称为()A. 私塾B. 乡学C. 小学D.“庠序”15.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是()A.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B. 人的发展需要C.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D.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16.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是()A.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B. 人的发展需要C.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D.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17.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A.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B. 人的发展需要C.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D.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18.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A. 人类的教育实践B. 人类的发展C. 教育理论的逐渐完善D.教育思想家的出现19.《理想国》的作者是()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和亚里士多德D. 黑格尔E.夸美纽斯20.《教育过程》的作者是()A. 夸美纽斯B. 洛克C. 杜威D. 布鲁纳21.倡导发现学习观点的是()A. 杜威B. 布鲁纳C. 夸美纽斯D. 洛克22.学校教育产生于_______。

()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封建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23.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A.《论语》B. 《大学》C. 《孟子》D.《学记》24.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是()A.《大教学论》B. 《教育学》C. 《普通教育学》D. 《爱弥尔》25.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的是()A. 传统教育B. 实用主义教育C. 试验主义教育D.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26.“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提出者是()A. 赫尔巴特B. 布鲁姆C. 杜威D.赞科夫27.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是( )A.赫尔巴特B.裴斯塔洛齐C.夸美纽斯D.亚里斯多德28.“教育即生长”这一论断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B.杜威C.陶行知D.卢梭第二章单选题一、单选题1.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的地位是()。

A. 决定B.中介转化C. 改造D. 激化2.教育的出发点是()。

A. 社会B. 学校C. 家庭D. 人3.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

A. 学校教育B. 家庭教育C. 社会影响D. 自学4.社会环境的本质是()。

A. 制度B. 风俗C. 文化D. 人际关系5.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是()。

A. 长相B. 吃穿C. 遗传D. 生活习惯6.在个体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遗传B. 个体活动C. 社会环境D. 自然环境7.在个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社会环境B. 自然环境C. 学校教育D. 家庭教育8.教育的政治功能实现的主要途径是()A. 促进经济发展B. 适应社会发展C. 民主参与D. 培养人9.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是()A. 遗传素质B. 社会环境C. 学校教育D. 个人努力10.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是()。

A. 生产力B. 文化C. 政治D. 社会制度11.制约教育发展的权利和机会的是().A. 经济B. 文化C. 生产力D. 政治12.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的是()A. 文化B. 社会制度C. 生产力D. 政治13.制约教育结构的是()A. 生产力B. 文化C. 政治D. 社会制度14.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集中表现在()。

A. 对社会的重视程度B. 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上C. 学校教育的地位D. 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15.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

A. 人的全面发展B. 因材施教C. 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D. 人发展的顺序16.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必须()。

A. 人的全面发展B. 因材施教C. 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D. 人发展的顺序17.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必须()。

A. 人的全面发展B. 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C. 取长补短D. 人发展的顺序18.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必须()。

A. 人的全面发展B. 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C. 取长补短D. 人发展的顺序第三章单选题一、单选题1.“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认识教育规律)。

2.教育艺术的创造性主要决定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3.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教育风格)。

4.教育艺术中最基本的是(. 言语艺术)。

5.教育发展的内在原因是(教育目标与受教育着发展水平的矛盾)。

6.往往把教育规律绝对化、偶像化,把教育规律当作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是(宿命论)的观点。

7.我们认识教育规律的目的是(利用教育规律)。

8.产生幽默意境的各个环节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出现反转)二、多选题1.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

A. 教育者B. 受教育者 D. 教育中介2. 从历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

A. 教育目的 C. 教育手段 E. 教育结果3. 运用系统方法,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

A.教育结构规律B.教育功能规律 E.教育发展规律4.教育的言语艺术主要包括()A.口头言语艺术B.书面言语艺术C.体态言语艺术5.将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所需要的环节有()A.教育规律理论化B.教育理论目的化C.建立教育实践的观念模型D.技术化E.行动化6.下列属于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的有()。

A.人道性原则B.创造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7.下列属于教育艺术特点的是()A.情感性B.创造性 E.审美性8.下列属于教育口语特点的有()。

A.针对性B.诱导性C.说理性D.感染性E.教育性9.处理偶发事件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B.冲淡C.顺话D.趣解10.下列属于教育口语艺术的有()A.导入B.讲授C.提问D.结语11.与教育口语相比,教育体态语的特点体现在()A.直观B.模糊C.敏感 E.辅助12.幽默意境的形成过程包括的环节有()A.制造悬念B.铺垫渲染 D.出现反转 E.产生突变第四章单选题一、单选题1.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问题。

P116第一段A.教育政策B. 教育制度C.教育艺术D.教育目的2.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

P117第一段A.教育内容B. 教育规律C. 教育目的D. 教育制度3.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

P116第一段A.教育内容B. 教育目的C.教育艺术D. 教育制度4.教育工作的核心是()P116第一段A.教育法规B. 教育制度C.教育艺术D.教育目的5.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教育方针B. 教育制度C.教育艺术D.教育目的6.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的是()。

A.教育法规B. 教育制度C.教育艺术D.教育目的7.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是()。

P117第3段倒数第3行A.教育政策B. 教育制度C.教育方针D.教育目的8.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是()。

P117第3段A.教育内容B. 教育规律C. 教育目的D. 教育制度9.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是()P117第5段A.教学工作B. 教育管理C. 教育目的D. 教育内容10.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P117第5段A. 教育规划B. 教学工作C. 教育政策D. 教育内容11.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

P117倒数第1段第1行A.社会本位理论B. 教育发展规律C.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D. 个人本位轮12.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

A. 体育B. 德育C. 智育和美育D. 教育场所13.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作明确区分的是()。

A.杜威B. 卢梭C. 洛克D. 裴斯泰洛齐14.《天鹅之歌》的作者是()。

A.杜威B. 卢梭C. 洛克D. 裴斯泰洛齐15.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是()。

A.旧分工B. 自由时间C. 生产劳动与教育D. 社会化大生产16.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的是()。

A.旧分工B. 自由时间C. 生产劳动与教育D. 社会化大生产17.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旧分工B. 自由时间C. 生产劳动与教育D. 社会化大生产18.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是()。

A. 体能和智能B.道德品质C.活动能力D.情感、意志、性格19.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素质基源是()。

P124第3段第1行A. 活动能力B.道德品质C. 体能和智能D.情感、意志、性格20.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的是()。

A.智能B. 体能C.活动能力D.性格21.构成人的素质的心理基础的是()。

A.智能B.道德品质C.活动能力D.意志22.在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智能B. 体能C.活动能力D.性格23.在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调节作用的是()。

A. 活动能力B.道德品质C. 体能和智能D.情感、意志、性格24.人的素质中的动力因素是()。

A. 体能和智能B. 情感、意志、性格C. 道德品质D. 活动能力25.人的素质中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的是()。

A.智能B.道德品质C.活动能力D.意志26.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