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摘自张兴华著《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一般都要经历“形成巩固应用”的过程。
零
星的知识先后形成以后,不仅需要通过复习整理实现系统化,而且要经过科学安排的练习具体应用并发展为技能技巧,学习过程中的缺陷与错误也需要及时弥补与纠正······
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和经验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智力活动方式。
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而是在后天经过练习才逐渐形成的。
一般来说,技能的形成可以区分为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即初级阶段和熟练阶段。
心理学研究中的练习曲线形象地反映了运算或解题技能的发展趋势,它表明:1、技能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熟练技能的形成总要循着“懂、用、熟、巧”的进程;2、在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此时曲线保持一定得水平而不上升);3、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起伏的反复渐进的过程。
因为数学练习时形成和发展运算技能和解题技能的基本途径,所以,教师在组织练习时要注意——
1、目的性。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形
成练习的内部动因,调动学习积极性,自觉的按要求练习。
只有当学生
在心理上实现了目的定势,他们在练习时才能集中注意力,才能有思维
的积极性,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技能。
2、理解性。
书后的练习往往在开始几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基本练习。
对这
种练习的指导往往容易简单化听任学生一例一题地机械模仿,这是要加
以克服的。
基本练习是学生把刚刚获得的概念、性质、法则等首次应用
于个例中,必须通过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在大脑中演绎尚不很深刻的刚
刚获得的一般原理,建立初级阶段的技能。
基本练习的指导,一要加强
说理训练,二是要使练习题富有思考性。
3、螺旋渐进性。
技能的形成不能寄希望与某一堂课组织的练习,而是要经
过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系统练习(并辅之以适量的平时练习、家庭作业)的较长过程。
一般比例可为:
新授课:基本练习(6)——变式专项练习(2~3)——发展练习(1~2)——综合练习(0~1)
练习课:基本练习(3)——比较改错练习(2~3)——发展练习(2~3)——综合练习(2)
复习课:基本练习(2)——比较改错练习(2)——发展练习(2~3)——沟通练习(3~4)
4、针对性。
学生在练习中往往由于在某一个关键环节上未能得到强化而不
能及时形成技能,教师应注意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有关练习加以专项突破。
5、适当分配练习次数与练习时间。
最合理的安排是,开始阶段应进行频繁
的练习,但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然后逐渐延长练习时距,每次练习时间也可以逐渐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