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技能操作培训资料琼海市中医院:王俪淇录:一、穴位贴敷操作规程2、针刺四缝穴技术操作规程3、捏脊疗法技术操作规程4、物理降温技术操作规程五、超声雾化吸入技术操作规程6、小儿液体疗法的原则七、儿科药物剂量计算方法一、穴位贴敷操作规程【目的】穴位帖敷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用于咳嗽、肺炎喘嗽、发热、便秘、厌食等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药物、药勺、油膏刀、穴位敷贴贴纸、胶布或绷带。
常用药物:咳喘贴1、2 号、发热贴、便秘贴、厌食贴。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观察原敷料的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穴位敷贴贴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穴位敷贴贴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配合处理。
8.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针刺四缝穴技术操作规程【目的】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还可以平肝泻心、理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
古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
【用物准备】治疗盘、三棱针、0.5 %碘伏、棉签、弯盘等。
【穴位定位】四缝穴是经外奇穴,在手指食、中、无名、小 4 个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纹中,通于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5 个经。
【操作方法】1.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 分钟,或煮沸20 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掌面第2、3、4、5 指腹侧第一、二指间关节横纹处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用消毒三棱针挑刺上述横纹中心,对准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
患儿两手8 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则用干棉球压之,嘱患儿(或家长帮助)捏紧双拳,以压迫止血。
4.疳积重者,刺出全是稠质粘液,轻者粘液夹血,未成疳者无粘液而见血。
隔日或隔2、3日针挑1次,一般针挑3-6次,粘液渐少,直至无粘液,仅见血为止。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 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2.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三、捏脊疗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
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
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
【操作程序】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5.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从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捏起,自下而上相对用力挤压。
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
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6.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7.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
8.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均不宜或慎用。
3.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四、物理降温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物理降温是采用物理的方法使得体温下降。
【用物准备】治疗盘内放:(盛30C 25%-30%乙醇或32C -- 34C温水、小儿柴葛解表散)、小毛巾2块、大毛巾、热水袋(内装60C-- 70C热水)、冰袋及布套【操作准备】1.举止端庄,轻态度和蔼,面带微笑,发不过肩,洗手(必要时剪指甲),戴口罩、帽子。
2.入院评估:患儿病情,年龄、体温治疗情况、局部组织状况、意识、活动能力及合作程度,有无伤口及用冷禁忌症,向患儿家属解释该项操作的相关事项,征得病人同意使之愿意合作。
3.环境准备:关好门窗,拉好窗帘,必要时使用屏风遮挡。
【操作程序】1.核对医嘱,携用物至床旁,确认病人身份:核对床号、姓名,解释以取得合作;2.按需给予便器、松开床位盖被,协助患者脱去上衣,松解裤带;3.置冰袋于头部,热水袋于足底;4.暴露擦浴部位,下垫大毛巾,将小毛巾浸入乙醇(温水)内,拧至半干,缠于手上呈手套状,以离心方向边擦边按摩,最后以浴巾擦干;5.擦洗顺序:(1)双上肢:患者取仰卧①颈外侧一上臂外侧一手背②侧胸一腋窝一上臂内侧一肘窝一手心(2)腰背部:患者取侧卧位劲下背部一臀部-(穿好上衣、脱好裤子)(3)双下肢:患者取仰卧①外侧:髂部一大腿外侧一足背②内侧:腹股沟一大腿内侧一内踝③后侧:臀下f大腿后侧f腘窝f足跟。
6.时间:每侧(四肢、腰背部)3分钟,擦浴全程应控制在20分钟内。
禁擦区:枕后、耳廓、心前区、腹部、阴囊、足底。
与患者沟通,并观察有无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呼吸异常;7.取下热水袋,协助穿好衣服,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8.清理用物,洗手,记录擦浴时间、效果、反应;9.半小时后复测体温并记录,如体温<39C,取下冰袋【注意事项】1.操作熟练,方法时间正确,患儿无不适2.半小时后患儿体温下降3.关爱病人,沟通有效5、超声雾化吸入技术操作规程【目的】超声雾化吸入法是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再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效果的给药方法。
特点:雾量大小可以调节;雾滴小而均匀,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可到达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用物准备】治疗盘内放:超声波雾化器1 套、雾化药物、治疗巾一块、弯盘、纸巾、冷蒸馏水、水温计、按需要备电源插座。
【操作准备】1.超声波雾化器1 套,其结构:(1)超声波发生器:通电后输出高频电能。
雾化器面板上操纵调节器电源开头、雾化开关、雾量调节方旋钮。
(2)水槽:盛蒸馏水。
水槽下方有一晶体换能器,接发生器发出的频电能,将其转化为超声波声能。
(3)雾化罐(杯):盛药液。
雾化罐底部的半透明膜为透声膜。
当声能透过此膜与罐内药液作用,产生雾滴喷出。
(4)螺纹管和口含嘴(或面罩)。
其原理:当超声波发生器输出高频电能,使水槽底部晶体换能器发生超声波声能,声能震动了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作用于雾化罐内的液体,破坏了药液的表面张力和惯性,使药液成为微细的雾滴,通过导管随病人吸气而进入呼吸道。
2.药物:按医嘱备药。
【操作程序】1.水槽内加冷蒸馏水250ml,液面高度为3cm要浸没雾化罐底的透声膜。
2.雾化罐内放入药液,稀释至30〜50ml,将罐盖旋紧,把雾化罐放入水槽内,将水槽盖盖紧。
3.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4.通电电源,先开电源开头,红色指示灯亮,预热3 分钟,再开雾化开关,白色批示灯亮,此时药液成雾状喷出。
5.根据需要调节雾量(开关自左向右旋,分3 档,大档雾量每分钟为3ml,中档每分钟为2ml,小档每分钟为1ml), 一般用中档。
6.病人吸气时,将面罩覆于口鼻部,呼气时启开;或将“口含嘴”放入病人口中,嘱其紧闭口唇深吸气。
7.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水槽内水温超过60°C,可调换冷馏水,换水时要关闭机器。
8.如发现雾化罐内液体过少,影响正常雾化时,应继续增加药量,但不必关机,只要从盖上小孔向内注入即可。
一般每次使用时间为15〜20分钟,治疗毕,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否则电子管易损坏。
9.治疗毕,取下口含嘴或面罩;关电源开关。
10.帮助病人擦净面部,取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倒掉水槽内的水,擦干水槽,将螺纹管浸泡消毒。
1 1 .观察并记录治疗效果与反应。
【注意事项】1.使用前,先检查机器各部有无松动,脱落等异常情况。
机器和雾化罐编号要一致。
2.水槽底部的晶体换能器和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薄而质脆,易破碎,应轻按,不能用力过猛。
3.水槽和雾化罐切忌加温水或热水。
4.特殊情况需连续使用,中间须间歇30分钟。
5.每次使用完毕,将雾化罐和“口含嘴”浸泡于消毒溶液内60分钟。
【并发症】1 、过敏反应2、感染、呼吸困难34、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5、呼吸暂停6、呃逆7、哮喘发作和加重6、小儿液体疗法的原则【第一天补液计划】:三定、三先及两补原则1.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轻度缺水:90〜120ml/kg中度缺水:120〜150ml/kg重度缺水:150〜180ml/kg2. 定性等渗性缺水——1/2 张含钠液(2:3:1)低渗性缺水——2/3 张含钠液(4:3:2)高渗性缺水——1/3 张含钠液(2:6:1)3.定速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定速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1)扩容阶段: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生理盐水或2: 1等张含钠液20ml/kg , 30〜60 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