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之比较

我国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之比较

我国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之比较朱泽华摘要犯罪构成理论作为刑法的核心内容,堪称之为刑法的灵魂。

然而,犯罪构成理论学说一直是刑法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

主要在于对于不同的犯罪构成学说的理论评价与实践操作。

本文主要从大陆法系的三要素递进式的构成体系与我国以及前苏联四要素平面耦合式的犯罪构成体系出发,通过比较,重点说明了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精华及其优缺点,及其反观我国当下犯罪构成理论的缺点。

关键词犯罪构成理论递进式耦合式比较犯罪构成作为刑法的核心内容,堪称之为刑法的灵魂。

缺少犯罪构成理论,刑法也就失去了其所为存在与实施的价值。

然而,犯罪构成理论在各个国家的表现又是不尽相同的,其中以大陆法系国家三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尤为值得我们关注。

一、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内容及评价(一)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内容大陆法系国家犯罪构成理论也不尽相同,其中以德日为代表的犯罪构成理论影响最大,因此,本文重点介绍德日的犯罪构成理论。

德国、日本的犯罪构成体系主要为“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三阶层体系。

日本学者小野清一郎认为“所谓构成要件,是指将违法并有道义责任的行为予以类型化的观念形象(定型),是作为刑罚法规中科刑根据的概念性规定。

”构成要件符合性在犯罪构成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要件理论体系中是首要条件,也是基础条件,只有行为在符合犯罪构成符合性的基础上才可以继续进行违法性和有责性的判断。

①一般认为,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某种行为符合刑法分则的犯罪构成类型。

某种犯罪的成立其前提条件必须是有实施该犯罪的行为之存在。

大陆法系中“构成要件该当性之内容,乃由犯罪之主体、行为、及行为之客体所组成。

”②行为即身体的动和静,一般又可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但是不管怎样,该行为必然是由犯罪主体所发出的,因此,构成要件符合性,大体是一种抽象的、定型的判断。

一旦某种行为符合了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类型,原则上即认定为犯罪。

所谓违法,就是行为违反法律,即行为为法律所不允许,在法律上是无价值的、反价值的。

③违法性可分为形式上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

形式上的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法规的规定,在这里主要是指违反《刑法》的规定。

而实质的违法性,以行为违反实体内容为标准,而怎样才算是实体内容,主流观点认为,只要行为具有法益侵害性,即为实质的违法性。

由于构成要件是法益侵害行为的类型化,故在通常情况下,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就具有违法性。

④但是,符合构成要件还不一定构成犯罪,还要看行为是否有违法阻却事由。

即德日刑法不把违法性看成是一个积极的构成要件,而作为一个消极要件来评价。

只要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违法阻却事由,该行为就不具有违法性,也就不构成犯罪。

因此,违法性是个别的、具体的、非定型的、客观的判断。

①卢芬:“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比较”,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5期下。

②褚剑鸿:《刑法总则论》,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139页。

③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7月第4版,第109页。

④同上。

如果某种行为不具有违法阻却事由还不一定构成犯罪,最后还要看是否具有有责性。

所谓有责性,是指非难可能性,即对于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性的行为人进行的一种责难、非难。

此时,我们从上述对于行为的评价转向了对于人的评价。

有责性包括如下内容:刑事责任能力、故意责任、过失责任以及期待可能性。

同样,德日刑法也把有责性看成一个消极要件来评价,即责任阻却事由。

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同时满足了构成要件符合性以及违法性,但行为人却有责任阻却事由,同样不认定该行为构成犯罪。

因此,有责性是个别的、具体的、内部的、主观的判断。

(二)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特点及评价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是“递进排除式”的,这也是大陆法系犯罪构成最突出的特点。

所谓递进排除式,简单地说,对某一行为的评价,应依次从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逐一进行评价,依次进行排除,一旦在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中被排除在外,该行为就不构成犯罪。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的优缺点也正是来自于其递进式的犯罪构成体系。

从构成要件的符合性到违法性最后到有责性,层层相扣,紧密联系,其严密,不可逆转的先后顺序,使得犯罪构成理论上对犯罪成立要件的叙述与实践认定犯罪的过程之现实基本保持了形式上的一致①,使得法律对某一行为的评价能采取谨慎严谨的态度,同时也有利保障司法的合理与公正。

正如张明楷教授所言:这种阶层的体系,有利于克服适用刑法的恣意性;有利于检验个案,既可以节省精力,也可以避免遗漏应当检验的要件;使违法性与有责性处于不同层面,明确区分了违法阻却事由与责任阻却事由。

②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该体系从对行为的评价转向对人的评价,有利于罪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刑法教育改造罪犯的目的,强化了法律的尊严。

但是,该体系的缺点也正是来自于其分层的模式导致的重复评价。

具体体现在对故意与过失的评价上。

具体一点说明,即在犯罪构成的符合性与有责性两个阶层上重复对于故意与过失的评价。

例如,对于故意杀人罪,如果根据构成要件,则既要满足行为人有杀人的行为,又要满足行为人出于故意,所以,根据此判断,在考虑构成要件符合性上既要考虑行为,又要考虑故意。

而在之后的环节有责性中,又要对故意进行再一次的评价,可见,从中进行了两次评价,这也就是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中最大的弊端,同时也是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的最大争议点。

这也就导致了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与责任性三者的关系与内在联系难以在理论上取得一致的解释。

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内容及评价(一)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内容我国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犯罪构成上基本移植了前苏联的理论,由此形成了我国与前苏联独具特色的平面耦合式的犯罪构成。

该学说认为,犯罪构成由四方面组成: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以及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体,指为犯罪所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利益(法益)③。

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成立不可或缺的要件。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的法益侵害性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等。

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

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抱有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过失以及目的。

以上是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内容。

除此之外,在分别论述了这四要件之后,又分别讨论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意外事故等排出犯罪的事由。

①赵秉志,肖中华:“我国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宏观比较”,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②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7月第4版,第98页。

③也有学者认为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该说为目前通说,笔者倾向于法益说。

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认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包括了表明犯罪成立的一切积极的要件,是犯罪的成立要件意义上的犯罪构成;第二,它是主客观要件相统一的犯罪构成;第三,它是确定刑事责任根据的判断标准。

(二)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评价很明显,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区别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我国的四要件说是处于同一层次上的,因此被称为平面耦合式的犯罪构成,或者说“齐合填充式”的犯罪构成。

这种理论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行为要想构成犯罪,必须同时符合四个要件,缺少任何一个要件即不构成犯罪。

同时,这四个要件也没有先后之分,谁也不会独立在先,谁也不会独立在后,任何一个要件离开了其他三个要件是无法想象的。

然而,近几年来,多数学者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提出了许多批判,认为当前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存在许多方面的漏洞,同时,也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具体观点概括如下:第一,将犯罪客体作为构成要件之一。

我们都知道,所谓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或者说刑法条文的目的。

可见,犯罪客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犯罪构成要件是具体实在的内容。

可见,将抽象的法益或者目的作为构成要件之一并不合适。

其次,犯罪客体本身是被侵犯的法益,但要确定某种行为是否侵犯了法益以及侵犯了什么法益,并不是由犯罪客体本身解决;从法律上说,要通过违法构成要件反映出来;从现实上说,要通过符合违法构成要件的事实反映出来。

①同时,犯罪客体的功能在于揭示犯罪的本质特征,这一功能应为犯罪概念所承担,而不应交给犯罪构成。

由此可见,犯罪客体的存在是不必要的。

第二,我国的四要件犯罪构成是一种静态的定罪模式,各个要件之间是平行并列的;而且对行为的评价是一种一次性综合评价,没有一个逐步缩小犯罪范围的功能,也不能反映动态的定罪过程。

正是由于一次综合评价,使得我国在评价案件的过程中同一层次承担的使命过多,不利于案件的理性评判,出现判断误差的可能性也就会增大。

第三,我国的四要件体系,意味着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只能综合起来发挥作用,所以,没有区分违法与责任。

换言之,我国的刑法否认没有责任的违法。

②第四,单纯看我国四要件体系,无法排除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等违法阻却事由。

因此,我国犯罪构成体系是在犯罪的主观方面之后再讨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违法阻却事由。

三、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一)我国犯罪构成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的相通之处其实不难发现,通过以上论述,尽管两大法系在犯罪构成要素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但两者都不可否认的一点便是,犯罪构成都包括客观要素以及主观要素。

从犯罪的客观要素上看,两大法系均把行为作为成立犯罪的先决条件。

“无行为则无犯罪”,几乎已成为各国刑法的通例。

任何犯罪主体,只有在行为的推动下才有可能犯罪。

大陆法系构成要件的该当性中的行为主体、行为、行为对象,结果以及因果关系与我国犯罪构成中的犯罪客观方面大致相当。

从犯罪的主观要素上看,两大法系均鉴定了行为人的故意与过失以及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二)我国犯罪构成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的差别第一,犯罪构成理论的结构不同。

如上所述,大陆法系主要为三阶层的递进式犯罪构成,而我国主要为四要件的平面耦合式的犯罪构成。

由于构成要件的不同,导致了两大理论在认定犯罪与具体实践操作的不同。

第二,对犯罪成立要件划分的出发点不同。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是将犯罪行为自身分解为不同的部分作为各个构成要件,因此,也就必然导致了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之间具有密切①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7月第4版,第102页。

②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7月第4版,第103页。

的依存性,使四大要件具有一存俱存、一损俱损的性质,他们相互之间彼此依存,任何一个要件都不能脱离另一个要件的存在而存在。

①与此不同的是,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并不是在观念上首先将一个“预定”的犯罪分割成若干单元,而是始终将行为作为一个整体,“犯罪成立要件”的内容不是行为分割后的单元(即犯罪由哪些体现犯罪性质的因素组成),而是“整体的行为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即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