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在所有教会我们如何欣赏艺术的书中是巅峰之作。
太多名人艺术家对它做了高度赞誉,美国国立艺术馆馆长卡特·布朗说:“在那项帮助人们熟悉艺术的伟大事业中,《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巅峰之作。
我无法表达自己对于这一新版本的赞美之情。
设计优雅,图文辉映,插图悦目赏心,文字清晰闪光;所有这一切,使新版熠熠生辉。
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我试图用我愚笨的笔触给它以如此卓绝的评价,可惜作为功利主义的我只能谈谈这本著作对我的收获和启发。
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太多太多,它让我明白如何去欣赏艺术,为何这是艺术。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提文章开篇提到的“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十分挑战思维的说法,毕竟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以什么什么是艺术,但是而今忽然接触到这说法,忽然却顿觉醍醐灌顶。
是啊,原本的艺术源于实用,“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的土在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的形状,现在则是购买演练,为招板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他工作。
”现在所谓的艺术是大写的“艺术”,它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
物和为人膜拜的偶像了。
以前是不存在如今这种“纯艺术”的。
我明白了为何拉斐尔画的《草地上的圣母》,梵高的《星空》获得了如此高的评价。
或许艺术就是那一分一毫的合适。
拉斐尔在创作草地上的圣母的时,曾多次改动才有了最终的成品,每一次的改动都是为了追求人物之间合适的平衡和是整个画面极端和谐境地的合适关系。
梵高的《星空》也是如此,那么鲜艳的颜色如何把握,成了梵高创作时的难题,画面上的每一种颜色都是他在调色板上一遍又一遍调和,才有了如今如此合适的画面。
我们不知道他的作品为什么如此合适,但似乎我们改动一笔,都会觉得不合适,这或许就是艺术的真谛。
然而梵高在世时,他的作品并未受到人们的认可,我想或许和文中提到的,”我们有个很奇怪的习惯念头,总是认为自然应该永远和我们司空见惯的图画一样。
就像人们习惯了绘画作品中奔腾的马总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
然而当照相机发明后人们才知道,马在离地时,马腿是交替移动的,但是当画家把马描绘成真实的场景时,人们却不习惯了。
这也可以看出,艺术不是现实的临摹。
“在欣赏艺术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带着这样教诲,我读完了全篇。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何古埃及时代的作品,可以登上艺术的舞台。
明明它看起来就像小学生画画一般,没有线条美,没有结构美,在反应真实场景时像地图一样。
在描绘人的体型时,竟然出现了两只左脚,整个人就好像是畸形的一般。
才知道那时候的画家偶读关注不是好不好看而是完不完整,同时还有对事物意义的描绘。
这就会出现为何在同一副作品中会出现高度相去甚远的两个人。
因为老板的地位在他的仆役大。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希腊时期取得了那么大的艺术成就。
希腊时期的画家力图去表现真实的场景,他们已经不在认为场面上确有其物就非画出来不可。
“一旦画家们开始信赖自己看到的情况,一场真正的山崩巨变就爆发了。
画家们有一项压倒一切的伟大发现,即发现了短缩法”。
艺术家们破天荒地把人的脚画成了正面看的样子。
在雅典民主达到巅峰的时候,艺术家依然是社会的底层,但是已不再像之前一般收人歧视。
这或许是推进了希腊艺术发展的原因。
然而我依然觉得奇怪,为何在希腊的雕塑中,艺术家已经可以娴熟地表现人身体的完美结构,脸部却始终是没有表情的,眼睛却始终都是空洞无神的。
即使闻名至今的《拉奥孔》在面对那么大疼痛之时,也只是微微地张开嘴巴。
按照人的正常反应,应该是撕心裂肺的吼叫。
这个时
期中,艺术与宗教脱离,艺术家变得单纯为技术而技术了,这或许是一个原因。
在希腊发展后期,人们不再满足于表现人的动态和种种姿势,他们还同时要求反映人物的内心的世界。
“艺术家应该准确地观察“感情支配人体动态”的方式,从而表现出“心灵的活动”。
这是希腊时期有一伟大的发现,我以为艺术发展到了这种巅峰,就会止步不前,然而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另一个辉煌的时代——罗马时代。
那时候的艺术品大都沿袭希腊时期的手法,罗马收藏家大都过后买希腊大师的作品或复制品。
那个时期更大的成就体现在土木工程上。
“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最好的见证了。
还有最出名的竞技场,和凯旋门。
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艺术家们对拱的使用。
最应该提的就是万神庙。
我见到插图时,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思绪。
它是那么伟岸,高耸。
和它相比,我顿觉自己的渺小,那不是害怕,而是敬畏,就像在造物主面前窥见了自己的丑陋的面容。
而这仅仅是见到插画时的感受,或许身临其境,这种感受会来得更加强烈。
而这正是艺术家期待的效果,这正是艺术。
在罗马这一时期,宗教不断制约和发展。
在犹太教中,他们反对偶像崇拜,所以在犹太教中鲜少见到
人物像。
在其后来的分支基督教中却没有此种抵制,巨幅神像被画在了教堂之中。
然而,“基督教强调强调清楚明了,于是埃及人表现一切物体都以清楚为重的思想强有力的抬头了”。
希腊觉醒了的观察自然地能力在这一时期又沉睡了。
我们如今一直强调的创新,在漫长的西方艺术融合的时代,艺术家会感到迷惑不解。
艺术家们不明白在老路子那么使用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创新办法来设计教堂、圣杯、或表现宗教故事。
这就导致了西方在5到13世纪这一漫长的时期,艺术处于原来的水平,人们甚至习惯了这种僵硬的神像,认为这就是神明本来的面目,任何的改变都是对神明的亵渎。
如果说,这一时期艺术有新的进步那就是圆拱的进一步应用,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拱顶的原理。
后来逐渐发展了基督教的哥特式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就是高耸入云。
一直在谈论西方艺术史,让我们回到中国大地上。
中国的艺术与西方不同,除了建筑,人们更偏爱灵动的曲线,似乎绘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圆形拼接成的。
人们学习绘画要先学习绘画的技法,如何画山,如何画云,如何画水,再去欣赏大自然。
所以导致中国古代的绘画风格基本统一,并无太大的变化。
倒不是去比较西方与东方的优略高低,至少我在见到《清明上
河图》时惊叹。
东方的绘画风格稳定,西方也曾在一段时间内相当稳定,不过是一个重形,一个重神罢了。
这就是拉斐尔如此著名的原因。
他打破了统治人们脑海长达几个世纪宗教神像的刻板印象,他笔下的人物,更为接近我们日常人的形象,更为丰满,追求最和谐的构图。
这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即使在16世纪后期,欧洲艺术的危机中依然可以窥见它的身影。
危机源于宗教的动荡,但我觉得正是宗教的动荡才导致了艺术的进一步解放。
接下来,17世纪的荷兰自然的镜子,英国和法国权利的荣耀,理性的荣耀,实验性美术,到最终没有结局的故事:现代主义的胜利,这是贡布里希描绘的《艺术的故事》,也是一部恢弘的艺术史。
不同的是,他不仅告诉我们艺术的历史,更告诉我们如何鉴赏艺术。
如果不是他过早卒于1995年,或许他能带给我们更高层次的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