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概念题
1.分级财政体制
答:分级财政是指“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
中国在1985~1989年实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主要内容是各级财政收入基本按税种划分,财政支出按照行政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地方以收定支,自求平衡。
它是适应第二步利改税后,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各项税收的新变化而实行的。
财政收入划分按税种划分为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享收入三大类。
2.俱乐部理论
答:俱乐部是人们为分享某种利益而自愿联合起来的一种组织。
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就是把地方辖区比作俱乐部,这实际上意味着,之所以会有众多不同的地方辖区的存在,是因为有着不同兴趣、爱好、习俗等的人们自愿选择各自居所的结果。
在这一类比的基础上,布坎南分析了实现地方辖区最优规模的条件。
①随着新成员的加入,现有辖区居民所承担的成本将由更多的成员分担。
②新成员的加入会使辖区逐渐变得拥挤,辖区提供的公共产品变得更加紧张。
因此辖区的最优居民规模应当确定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新成员加入而节省的边际成本恰好与新成员加入所带来的边际拥挤成本相等。
显然,如果公共产品的数量增加,那么辖区的最优居民规模也会增加。
3.蒂伯特模型
答:蒂伯特模型说明的是,个人在各辖区之间移动的能力产生了一个类似于市场的、解
决地方公共产品问题的方法。
一般地,当人们知道现在所居住的社区不能满足其对公共产品的要求,或者发现有另外一个社区能够更有利于提高他们所追求的福利时,人们就会“用脚投票”,流动到并居住于这样的社区,该地区提供他们最喜欢的公共服务与税收组合。
而当人们纷纷从公共产品供给成本较高的辖区移向公共产品供给成本较低的辖区时,辖区之间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差距就会逐渐缩小,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将不断提高。
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4.辖区间外溢
答:辖区间外溢是指一个辖区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影响到另一个辖区居民的效用水平。
辖区间外溢包括两种情形:①辖区间效益外溢,②辖区间成本外溢。
比如,某个辖区为当地的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公共教育,而他们中的有些人实际上要移居到外边,于是,其他辖区就可能会从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中得益。
这是效益外溢的情形。
再如,某个辖区的人往河流里倒垃圾,结果一些废弃物流到了位于河流下游的辖区里,那里的居民的正常生活就难免会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
这是成本外溢的情形。
辖区间外溢性的存在,表明不同辖区之间互相施加了或为正面或为负面的影响,而分权制又往往造成每个辖区只关心自己的成员,在此情况下,这些外溢性影响在公共决策中就会被遗漏,进而导致低效的资源配置格局。
5.无条件补助/收入分享/一般性补助
答:无条件补助是指对补助金的用途不作限定,由受补助者自主决定和支配,这种无限制的总额补助有时被称为收入分享或一般性补助。
6.有条件补助
答:有条件补助是指附带条件的补助,受补助者必须按指定的条件使用补助金,比如专门用于教育、道路建设、环境保护等特定项目,因此又称为专项补助。
有条件补助可分为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
配套补助是指受补助者不仅需要按指定用途使用资金,而且需要提供一定数额或比例的配套资金。
有条件配套补助还可以分为封顶的配套补助和不封顶的配套补助,前者规定了受补助政府可以得到的补助款的最高限额,而后者则不作规定。
非配套补助则由补助者提供一笔固定资金,并规定用于指定的项目。
7.配套补助
答:配套补助是指受补助者不仅需要按指定用途使用资金,而且需要提供一定数额或比例的配套资金。
8.非配套补助
答:非配套补助则由补助者提供一笔固定资金,并规定用于指定的项目。
9.封顶的配套补助
答:封顶的配套补助规定了受补助政府可以得到的补助款的最高限额。
10.不封顶的配套补助
答:不封顶的配套补助对受补助政府可以得到的补助款的最高限额不作规定。
二、复习题
1.试述俱乐部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就是把地方辖区比作俱乐部,这实际上意味着之所以会有众多
不同的地方辖区的存在,是因为有着不同兴趣、爱好、习俗等的人们自愿选择各自居所的结果。
在这一类比的基础上,布坎南分析了实现地方辖区最优规模的条件:(1)随着新成员的加入,现有辖区居民所承担的成本将由更多的成员分担。
(2)新成员的加入会使辖区逐渐变得拥挤,辖区提供的公共产品变得更加紧张。
(3)辖区的最优居民规模应当确定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新成员加入而节省的边际成本恰好与新成员加入所带来的边际拥挤成本相等。
2.试述蒂伯特模型的基本内容。
答: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提出了一个关于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理论模型。
蒂伯特认为,假定居民具有迁移的完全自由,那么在竞争性的地方辖区之间,居民出于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动机,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所征收的税收之间的最佳组合,选择他们最喜欢的社区,并接受和维护该辖区地方政府的管理。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用脚投票”。
蒂伯特的“用脚投票”模型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有足够多的可供选择的辖区;人们可以自由流动,每个人都能够无代价地迁移到一个最能满足其偏好的区;人员的流动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或限制;人们完全了解各辖区之间公共产品和税收的差别;公共产品或税收在各辖区间不存在任何外部效应;各辖区都以最低的平均生产成本提供公共产品。
在上述条件下,蒂伯特认为,人们会像选购商品一样挑选所愿意居住的辖区,并选择那种公共产品最能满足他们意愿而税收又最合理的辖区去居住。
如果人们都能自由地去寻找自己的居所,那么各地方之间在公共产品供给和税收征收的组合上就会相互模仿和学习。
因为偏好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有可能以最低的成本为基础来提供公共产品。
3.试述财政分权的优势与不足。
答:(1)财政分权的优势
①财政分权能够使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好满足地方居民的偏好。
这将使地方政府更关心他们的偏好,从而有助于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②财政分权有利于促进政府间的竞争。
公共选择理论表明,政府官员可能缺乏以最低的可行成本从事生产的激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管理者往往置身于缺乏竞争的环境之中。
(2)财政分权的不足
①在许多情况下,一个辖区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影响到另一个辖区居民的效用水平,这被称为辖区间外溢。
辖区间外溢不外乎包括两种情形:
a.辖区间效益外溢;
b.辖区间成本外溢。
②对某些公共服务来说,可能会出现使用人数越多人均成本越低的情况。
在财政分权的格局下,假如各地方政府独自行动,仅仅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注重与其他辖区的联系,就有可能会因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过窄,而难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③假定一个国家的资本供给是固定的,而资本在不同地区又是高度流动的。
如果由地方政府对资本课税,地区间的税收差异就会使资本由高税地区流向低税地区,而不是根据经济效率的要求,从边际产出较低的地区流向产生较高的地区,这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4.财政职能如何在各级政府间进行分工?
答:实现经济职能在各级政府间的合理分工是财政分权的核心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有三大财政职能,即有效配置资源、公平收入分配和维护经济稳定,这三大职能有一定的层次性,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履行职能时应当有所分工。
(1)效率职能的分工
效率职能的分工应当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
之所以有必要在各级政府间形成必要的财政分工,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各种公共产品有不同的受益范围。
因地方公共产品的影响范围与辖区边界之间的不一致而引发的效益外溢或成本外溢的问题,以及因辖区有限而使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无法达到规模经济的问题,往往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应当根据外溢性的范围和最优经济规模来决定由哪级政府来承担,或者由各级政府之间协调承担,并不一定需要中央政府的介入。
(2)公平职能的分工
公平职能的分工应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公平职能分配可以从居民之间和辖区之间收入分配进行说明。
居民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在各种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辖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计划会引起居民的流动。
如果某一辖区想加大收入再分配的力度,即对高收入者多征税,而对低收入者发放更多补助,那么该辖区的高收入者就会迁往其他辖区,而低收入者就会迁入该辖区。
辖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由于各地方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独立的,因此,贫困的辖区不具备强迫富裕地区无偿转让部分收入的权力,而从自身利益出发,富裕的辖区也很难自愿地给予贫困地区单方面的补助。
这就难以改变辖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因此,协调辖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由中央政府负责。
(3)稳定职能的分工
稳定职能的分工同样应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稳定职能是指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维持就业和物价稳定的职能。
一般认为,地方政府难以担当稳定经济的重任,单个地方政府是几乎控制不了其辖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