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凉四部曲”2.中华民族的奋起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4.抗日战争5.解放战争[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英国通过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逐渐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反映了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2)《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4)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
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6)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7)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
(8)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9)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0)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日本侵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1)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经过14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2)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13)解放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课题十一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重要原因: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
(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2)北犯:英军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3)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爱国将领海龄抗英殉国。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片面最4.(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社会转型: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拓] 近代前期,清政府“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淡薄,且对世界发展潮流不甚了解,所以在与列强就条约问题进行外交谈判时,其对于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且不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一直耿耿于怀,如五口通商、公使进京等;对于列强涉及国家主权问题的要求,却轻易答应,如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
[记] “五议港元”五(五口通商)、议(协定关税)、港(割香港岛)、元(赔款银元)。
[记] 不列颠人推开了门,美利坚人撞倒了墙,法兰西人扒了房。
[注] 领事裁判权是一种司法特权,凡在中国享有此种特权的国家,其侨民不论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行为,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也称“治外法权”。
[注]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
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拓] 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面临的两大任务:一是民族独立,这是首要任务;二是社会进步,实现近代化,即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4)美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注]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鸦片战争后,英国并未真正打开中国市场。
[注]万园之园,付之一炬!3.结果(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三、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封建统治腐朽,没有认真进行战争准备。
(3)西方: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愿望强烈,普遍支持或默许日本的侵略行为。
(4)朝鲜: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
2.进程(1)丰岛海战: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澎湖列岛给日本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4.影响(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补]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客观作用(1)“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方式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2)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推入近代化进程中,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政治理念、经济习惯和文化思想带到了中国,也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
[拓]1895年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祖国遭受蹂躏、国土被宰割的背景下,谭嗣同写下了这首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注]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联]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1)背景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直接原因:山东外国教会势力的猖狂。
(2)旗号:“扶清灭洋”。
它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丧失了对清王朝的警惕。
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3)败因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的强大与共同镇压。
(4)作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②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攻陷北京。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其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
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五、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拓]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重难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一读图明史——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实力对比[解读] 图片反映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远远落后于时代潮流;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客观上表明英国要打开封闭的中国市场。
具体国情对比如下:[解读] 相对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了重大变化: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且深入到长江中游;由远离清朝的统治中心到临近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北京。
(三)史料探史——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史料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①。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②。
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③。
生活在这一尚未近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④。
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⑤。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2)结合②④⑤所获取的信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
[提示] 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系统认知]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传统观念转变工业革命期间,列强侵略的主要目的是用武力打开被侵略国的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抢占市场,即进行商品输出。
在此目的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对华发动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