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领导合影。左起:黄克诚、谭政、 聂荣臻、肖华、罗荣桓、刘亚楼、高岗、林彪
人民解放军进北平通过前门大街
(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1949年4月下旬,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看解放南京的捷报。
(三)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 军事进攻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军队处 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是在解放区 进行。战争初期阶段,国民党投入了大 量兵力,发动了全面进攻。1947年3月, 国民党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 攻。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 处在全民包围之中
“中国境内已经有了两条战线。蒋
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
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
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
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
——《毛泽东选集》第4卷,1224-1225页。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运动
一二一运动公葬典礼
抗 议 美 军 暴 行 运 动
抗议美军暴行
五二O运动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一)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抗战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主
张“中间路线”,企图在国共两党之外,
走“第三条道路”。
“中间路线”主张:
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
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 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实行的方法,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第62、63页。

中国共产党履行政协协议的措施
(1)整编军队
(2)在内部初步商定参加国民政府委员
会和经过改组后的行政院的名单
(3)准备将指导中心转移到接近南京的
苏北淮阴

国民党从来没有准备去履行政协协议,
而是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达成暂时的
停战和和平状态,以赢得备战的时间。

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二· 二八” 起义。
二二八现场,台湾专卖局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 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
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的社会基础,主要
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
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分子。
项 别
兵力
数 共产党方面 国民党方面
共产党方面 国民党方面 共产党方面
目 120万人 430万人
百分比 1 3.58
23.8% 76.2% 23% 77% 28.6% 71.4%
地区面 积
228.5800万平方公 里
731.1720万平方公 里
464座(中小城市)
城市
国民党方面 1545座(大中城市) 共产党方面 国民党方面 13606.7万人 33893.3万人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是在独特 的形势中以独特的方式展开的。
1.所谓“独特形势”,即经过一年
作战,国共两军兵力对比的悬殊情况虽 然有了很大改变,但强弱形势还没有发 生根本变化;国民党军虽然已在几个战 场上转入守势,但在陕北和山东两个主
要战场上仍然保持着比较强劲的攻势。
反饥饿
反迫害运动
(三)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1947年,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有120
万工人罢工;江苏、浙江、安徽、四川
等省的40多个城镇发生“抢米”风潮。

在农村,不断掀起反抗国民党当局征丁、
征粮、征税的“反三征”浪潮,300多
个县发生民变。

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内蒙古,也掀起 人民革命运动。1947年5月1日,内蒙 古自治区宣告成立。
(三)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 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

并恢复民盟总部。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
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
立,公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立场。
在这种状况下,捉住战机,果断地从战
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取得巨大成功。
这自然是独特的。
2.所谓“独特方式”,即担任战略
进攻任务的人民解放军主力,采取了不 要后方,不是正面稳步推进,而是千里 跃进的方式;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同时 并存,密切配合,在战略上双方形成犬
牙交错的状态。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历史上,也是独特的。

“中间路线”的实质:
中间路线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
主义的道路。
(二)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


李闻惨案

解散民盟
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 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组织及其成 员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 11月6日 民盟被迫发表解散公告。这标志着资产 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第三条 道路的彻底幻灭。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一)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1. 2.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论人民民主专政》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
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
接收”,分配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
3.1948年4月1日晋绥干部会议上
系统阐明了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
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 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领到土地证
积极参军
参战军队: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战役指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
裕、谭震林 歼敌数量:55.5万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左起:粟裕、 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平津战役

时间:1948.11.29——1949.1.31
参战军队: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战役指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歼敌和改编数量:52万
1948年1月5日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民盟组织, 图为部分领导人合影。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 国际劳动节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 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 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 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 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 的斗争
(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是 中国共产党早已确立的战略目标。 抗战胜利前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中 国人民实现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 国的战略目标是有利的。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 方针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
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
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 致认定中共提出的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 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符合全国人 民大众的要求”,恳切表示“愿在中共
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
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和 平、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 的团结合作

各民主党派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 张民主、反对独裁,与中国共产党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一致。

在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时,作为“第三
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
内战、独裁。

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和支持国统区的爱 国民主运动。

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做国民党 军政人员的策反工作。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 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经历了从 减租减息到实现“耕者有其田”,再到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程。
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
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
策。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通过 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
毛泽东与民主党派人士的复信

1949年春,毛泽东同有关人士谈话时提 出,民主党派应“积极参政,共同建设
新中国”。民主党派不再是旧中国反动
政权下的在野党,而成为中国人民民主
专政的参加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和共产党一道担负起管理国家和建设国 家的历史重任。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入北平。 这是毛泽东同前来迎接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其他民主人士在西苑机场合影。 左起:沈钧儒、朱德、董必武、李济深、陈其瑗、郭沫若、黄炎培、 毛泽东、林伯渠、马叙伦。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 局的宣言中提出“和平、民主、团
结”的口号,阐明中共中央争取和
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并为
争取和平建国早日实现做出努力。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