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问答题1、试图示分析公共部门从事自然垄断的理由及产品定价方法答:垄断定价不是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规则,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以获得较高的价格。
此时,帕累托最优条件遭到破坏,不可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
所以需要政府介入。
1)边际成本定价加总额税:P效= MU= MC<AC,亏损另外由中性的总额税弥补。
但总额税不易征,最终可能还是安排有扭曲效应的税收,而且这样定价违背受益原则2)平均成本定价:PAC=MU=AC,Q垄<Q平<Q效,保本。
3)二部定价:先为取得某项服务使用许可缴纳一个总额消化( AC-MC)×Q效;再按消费每单位服务支付P效=MC。
不过前者这个“入门费”限制了产量,也欠(支付能力)公平。
2、简述累进所得税和失业保险的“自我稳定器”作用答:(1)累进所得税的自动调节能够减轻经济波动。
经济繁荣时,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累进所得税也随之增加。
这时税收产生了一种拉力,防止经济过度繁荣与通货膨胀。
经济衰退时,投资减少,国民收入下降,累进所得税也随之下降。
这时税收产生了一种推力,防止经济过度衰退。
(2)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起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失业保险素有经济增长“内在稳定器”的称誉。
当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和贫困人口的增加将使政府的失业保险金支出增加。
这些财政支出增加的结果必然会对经济起到刺激作用,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复苏。
当经济繁荣时,物价上涨,人们的就业率以及人们的收入也会上升,此时财政用于失业保险金等项目上的支出会相应减少。
这些财政支出减少的结果必然会对经济的扩张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3、我国近期有哪些财税改革?答:(1)营业税改增值税。
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将扩大营改增试点至10省市。
(2)阳光财政。
打造“阳光财政”是推进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实质是把权力的运行公开化,让理财行为在阳光下运作,以利于把社会的监督渗透到权力的运作过程中,从而达到监督的经常性、有效性,以防止权力的滥用。
(3)限制“三公经费”的支出。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自2011年,国务院要求下属单位公开其“三公经费”账目、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对公务支出消费进行严格限制、加强公众监督。
(4)调控房产税以及个人所得税。
自2012年1月份,根据《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的规定,明确对居民家庭给予人均60平方米的免税住房面积(指住房建筑面积)扣除。
即对居民家庭新购且属于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合并计算的家庭全部住房面积人均不超过60平方米(含)的,其新购的住房暂免征收房产税;人均超60平方米的,对属新购住房超出部分的面积计算征收房产税。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
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至3500元。
4、本课程中若干术语的含义答:(1)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也就是说,该产品一旦被提供,消费量的增加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2)自然垄断:当某一行业(如供水、供电业)在产出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之后,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或成本递减的情况时,就会形成“自然垄断”。
(3)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之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外部效应有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之分。
(4)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是指一方为追求自我利益而采取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对另一方带来损害。
如基本医疗保险有商业保险来提供,投保人可能不会控制其生病几率。
逆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的一方隐藏信息的情形下,交易的另一方由于没有充分的信息来确定商品的真实类型或质量,从而不同类型或质量的产品都以单一价格出售时而出现的差的商品将好的商品逐出市场的一种市场失灵的现象。
如贫困保险,因为商业保险公司无法对投保人的低收入原因进行监督,所以即使有人出重金投保,也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提供这种保险。
(5)贸易漏损:假如某一地方政府试图单独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或增加政府开支来刺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没有其他地区政策配合的情况下,最终它会带动商品和劳务的销售或生产在其他辖区的增长,好处可能为周边省份甚至全国其他地区获得。
(6)以邻为壑:假如给予新进入该地区的企业以低息贷款和税收优惠,这样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企业涌入该地区,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却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从整个国家角度看,它仅仅是把企业和资金从其他地方吸引到该地而已,并没有扩大整个国家的就业量和产出;相反,这些政策极易形成各地区间的恶意税收竞争,扭曲资源的配置。
(7)分税制:即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原则。
该原则是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5、简述意愿总供需与GDP之间的关系、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需平衡之间的关系。
答:(1)意愿总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国民经济各部门愿意而且有能力向社会提供的全部社会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意愿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国民经济各部门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全部社会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二者相等时,即GDP。
两者不相等时,GDP等于愿意总供求中较小的一方。
(2)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财政平衡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6、目前我国和欧美所采用的财政类型各为什么?答:目前我国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支减收来刺激国内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而欧美国家由于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国家财政收支严重失衡,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居高不下,所以采用的是紧缩的财政政策。
我国: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
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我国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和新技术引进的补贴。
欧美:削减公共开支希腊:削减公务员工资,提高税收客观题知识点第一章财政概述1、政府的四个主要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
2、财政学是一门与政治学和管理学交叉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3、三个财政学派:(1)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干预政策,以求扩大就业机会、稳定社会、发展经济。
凯恩斯的思想被冠以“财政学派”。
(2)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同意“萨伊定律”中关于“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因此供给学派主张减税优化投资环境,培育企业,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需求。
(3)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货币主义则强调了货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货币主义主张单纯用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利率、汇率)刺激需求,主张自由经济、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最小干预。
4、财政的一般特征:(1)主体是国家;(2)主要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M;(3)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第二章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中存在着公共产品、自然垄断、外部效应、风险和不确定等问题。
市场机制就无法引导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需要政府介入。
资源配置有效(帕累托最优):如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就没有人的境况变好。
2、非竞争性:增加消费者不会带来边际成本,不会削弱现有消费者的满足程度。
典型的例子如国防、法律保障、洪水控制等服务。
非排他性:要排除特定的人消费或使用现有的公共产品技术上是不可能的,或至少成本非常大。
3、正外部效应:诸如企业配置资源用于技术革新、企业对劳动力进行训练、个人防治传染病等负外部效应:工厂、汽车、噪声等造成的污染4、市场坚持规则公平,社会追求结果公平5、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表面积E与三角形OAD的面积(E+F)之比称为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0.2以下绝对平均;0.2-0.3相对平均;0.3-0.4比较适度;0.4(国际警戒线)以上绝对不平等。
目前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76、穷人中有些因诸如伤残、疾病等偶然因素造成机会不平等,有些到了退休年龄必须退休,很多人成为长期失业者,他们对其收入没有控制能力,从而陷入长期贫穷状态;但大多数人属于边际贫穷。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目标应是帮助长期贫穷,以防过度牺牲效率。
7、对于抑制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政府可通过减少购买性支出或增加税收的方法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在抑制供给推进型通货膨胀时,可能要采取一些管制措施,如工资管制和物价管制等。
第三章财政支出概述1、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物价水平、征税能力以及政府的干预政策等政治因素:包括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等。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等。
2、财政支出的三个衡量指标:(1.财政支出弹性=财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2.财政支出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GDP增长额(3.财政支出比率=财政支出/GDP3、财政支出的各种分类(书本P63)五分法:按国家职能划分的国家财政支出分别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它支出五大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4、财政支出结构的决定因素和相应的政府职能(市场主导型或政府主导型)有关,又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5、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区分财政支出为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
维持性支出是指用来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支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以及公共秩序和安全支出等。
经济性支出是指政府参与生产和投资活动的支出,如扶持基础产业发展的支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等。
社会性支出是指用于提高全民素质和健康水平、消除贫困、提高福利水平等方面的支出,包括教育、保健、养老、失业及其他福利服务的支出。
(1.维持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上升呈明显递减趋势。
(2.经济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上升呈递减趋势。
(3.社会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上升而快速递增。
6、社会成本效益分析”,就是根据政府确定的政策目标,提出若干实现政策目标的项目,详列各项目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投资项目的分析方法。
(书本P81)折现率r 是再整资金支出的机会成本1)净现值法(NPV )净现值NPV=效益现值总额—成本现值总额i 为若干可供选择中的第i 个项目,t 为第t 年净现值=0 或 >0 选择<0 不选择(2)成本效益比率法成本效益比率(现值指数)BCR =效益现值总额÷成本现值总额BCR 大于或等于1,投资项目可取,BCR 越高,投资越有利;BCR 小于1,投资项目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