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第一章财政概述1.财政概念1.1财政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经济部门,经济范畴:公共和阶级,强制和非直接偿还,平衡性1.2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财政学基础概念::1.32.2.12.2::2.3:2.3.22.3.33.3.13.23.3调节,转移性支出3.4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增长,经济结构,:总共需平衡,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补贴等消除经济发展瓶颈,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的满足•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包括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指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者损失的现象。
分为正的和负的外部效应两种。
前者生产者成本大于收益,否则成本小于受益。
•政府干预:政府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介入市场经济对部分资源进行配置,通过宏观调控来保持经济健康运行。
政府干预程度和政府规模相联系。
其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涌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会。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相对应,指的是由国家激光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来满足的社会公共需要。
是从需求方面表达的。
问题:•公共物品的特征;o非排他性,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抵赖的利益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1.:垂直相加;没有私人价格:只能政府提供(非竞争,非排他);政府有职能,有权力:公共、市场或者混合;政府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1.2公共生产: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公有制主体地位,国企:纯公共,部分准公共:基础设施,上游,带动,连锁1.3公共定价:公共物品的收费标准;直接制定和价格管制: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费用结构和需求结构结合);平均成本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2.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和评价2.1财政支出效率2.1.1财政支出配置效率:占GDP的比例,反应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恰当问题2.1.2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X效率2.2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直接的和长期的;局部亏损可以允许,和微观不同:内源性效益(直接、间接;总量,结构,项目);部门绩效(农业部);单位绩效2.3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成本效益NPV;最低成本(教科文卫军政);:原则(经济,效率,有效;针对与兼容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结合;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结合);评价指标体系(规模,结构,项目和部门)3.3.13.1.1:3.2::3.3:::••••非排他性的物品或者排他性成本很高的物品,消费者不会愿意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希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1.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非排他性,只能由政府提供(非排他导致免费搭车,非竞争导致私人亏损);准公共物品:政府授权经营(自然垄断);政府参股(大额基础投资);政府补助(教科文卫)2.公共定价的三种方式平均成本定价法:保证提供公共物品的机构对外收支平衡的基础上,采取尽可能使得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二部定价法:基本费+从量费。
基本费无论用量的大小收取同样的费用,根据用量的大小再加收从量费,基本上受价格管制的行业都采取这种方式;负荷定价法:在不同时段或者季节制定不同的价格(高峰期收费高,低谷时收费低)。
3.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它的基本定义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运用经济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
穆勒认为公共选择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用经济方法研究政治科学。
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缺陷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的充分条件,以市场经济下政府行为的局限或者限度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且寻求有效率的工作规则。
公共选择的基本内容体现在该政治过程的三个阶段:立宪阶段:决定公共决策所遵从的基本规则,即:在公共决策的决策主体(参与者)、决策方式、决策程序、决策规则等“元规则”层面,作出选择和决定。
立法阶段:按立宪阶段决定的公共决策基本规则,由相应的决策主体(参与者)依据法定的决策程序与规则,就公共事务作出具体的决策,从而形成相应的法律、法案。
行政和司法阶段:由政府行政机构执行在立法阶段通过的各项具体法律、法案,并由相应的司法机构审判诉讼案件和监督法律、法案的实施。
4.1.2.2.2.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变化的一般趋势2.2.1瓦格纳法则(名词解释)内在和外在因素,内在有上限,外在是主要因素2.3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先降后升,原因是经济转轨政策调整,体制转轨,口径不同。
结合计划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国企的非公有化改革2.4.财政支出影响因素和合理规模的选择发展,体制,战略),政治因素(稳定,整体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社会因素(人口,就业,医疗,社会救济)公共物品的价格,需求分析结合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和要求3.财政支出结构分析3.1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早期高,中期增速逐渐放慢,成熟阶段快于GDP3.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和优化思路(改革开放之初,十四大,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统筹兼顾。
经发育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名词解释:1、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日常所需和投资所需的;这种类型的支出表现为等价交换,政府是正常2、3、GDP 4问题123率搞的国家经费开支比较少,反之比较多;政府干预对财政支出的影响不一定,决定于干预的方式。
社会因素:人口多少,就业问题,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4、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提高国家财政在教育中的比重,重要性,教育现状,和国外的比较;促进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保护产权在对外开放中加速知识积累与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这显然是一种劣势"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潜力的充分发挥"但这也包含着一种后发优势",即发展中国家可以从知识和技术的国际流动转移模仿和应用中"享受国际知识技术总存量的外部性5、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采取的措施从我国财政支出的历史趋势上看,现在正处于国家经济的比较成熟阶段,所以教科文卫的部分应该;从内生增长理论的角度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第四章经常性支出1.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1.1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公共产品,必须,纳税人的成本,政府职能的经济基础;是经常性支出;是基本支出(不直接生产财富,但必不可少,对经济有影响)1.2行政管理支出:一般公共,外交,公安;绝对数不断增长,比重下降;因素:政府职能,机构设置,2.:::3.:3.3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保改革:社保和国企改革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部分基金制运作模式,积极推进广大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险制度,多层次种类渠道,覆盖面扩大,法律保护:制度上缺失,覆盖上遗漏,衔接上缝隙;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人口老龄化对各项基金的经费支持和临时弥补;中央财政拨款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补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付的不足关键词经常性支出一种政府财政的购买性支出,与资本投资性支出相对,前者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属于非生产的消费性支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由政府无偿提供。
主要包括行政、国防、教育、科学、医疗卫生、社保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广义的行政管理支出三类的其中一项,包括人代会、政协、党派团体、政府等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带来的支出。
其余两项一是公共安全,二是外交问题●我国财政在发展社保中的责任和投入范围,我国是否可以开征社会保险税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1.1.11.2::2.2.1::2.2:3.3.13.23.34.财政投融资制度4.1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和特征:以国家信用筹集资金,财政来管理分配给各个部门;调整各部门之间的资金配置错位: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需要;政府政策取消,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连锁反应:政策性融资;目的性很强,范围限制;计划性和市场机制结合;国家专门机构设立;预算管理比较灵活4.2我国财政性银行: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业务只能的政策性;资金来源的政府新共和市场性结合(商业机构购买债券;财政借款,财政贴息,税收减免)5.盘活5.1概念:财政存量资金——收到的钱还没花5.2措施:地方没钱花,中央有钱没地方花关键词:●财政投资性支出:●BOT投资方式●财政投融资问题●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基础投资的提供方式●财政投融资的概念和特征第六章转移性支出1.财政补贴1.1财政补贴概念和分类:与相对价格结构直接相联,影响相对价格结构,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额政府无偿支出。
又称为价格补贴。
是与相对价格结构直接相关的转移性支出:主体分(企业厂商,家庭个人);补贴环节(生产,流通);最终受益(显性和补贴也就是明补和暗补);1.2::1.3::::要求逐2.::盈亏相抵:允许企业用亏损抵消盈余来减少税款加速折旧:固定资产在初期提取较多的折旧退税:对已交纳的税款予以退还,包括进口税、国内销售税增值税等等关键词: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税收豁免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问题1、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2、财政补贴映影响经济的机理3、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4、师叔我国财政补贴的调查和改革5、税收支出概念1.1.11.2::2.2.1:②现行税收制度,累进——税率随着名义水乳增长而提高,比例——财政收入只有名义没有实际增长,定额——实际收入必然下降③产品比价关系变动2.2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GDP分配格局的明显变化、财政职能被肢解资金被分散、长期包干制导致的政府可支配收入减少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增发国债为制成的财政赤字的增加2.3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分析和评估①狭义②广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固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的重要部分、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调解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3.财政收入构成和非税收收入分析3.1我国财政收入构成我国预算内收入的比重比较小性质(政府收费主要是使用费,为交换公共部门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进行的支付);收费和税收的区别(收费和特定商品服务有直接关系,收费一般是地方用,收费不是主要收入,税收更加规范);特殊作用(弥补市场失灵、提高公共物品配置效率、稳定财政收入、公平原则);3.23.2.1:1.1.11.2:::2.2.1税收术语:又叫纳税主体,自然人和法人;负税人和纳税人不同,如果不存在转嫁,负税人就是纳税人2.1.2课税对象: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区别不同水中的标志,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大类税目: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和划分税源:税收的经济来源或者最终出处:征税的实际依据,也叫课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