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业联动销售演变
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中国糖业也伴随这样的进程变化着,目前糖业产销体
系的核心:价格联动。
中国糖业市场化具有指标意义的价格起始:1460元左右/吨。
大约在1995年前后。
该记录的原因复杂。
1995年-1998年:当年中国市场双轨制,加诸各复杂因素,比如当时糖厂全部为国有,而销售市场已经打开,等等。
糖业领域在生产方面出现巨大问题:白条拖欠。
此时,
国家政府部门与相关方做了种种努力试图理顺农民,糖厂与销售市场之间的关系。
糖
业生产也发生了转移,广东福建等生产开始萎缩,广西与新疆开始崭露头角。
期间各重要生产区域及销售区域,借助国外经验,建立远期交易市场。
1998年,国家下令一级白糖价格:3300元/吨《出厂价》。
市场实践的结果该榨季白
糖价格最后以1600元左右收场。
正式表明由国家定价系统的崩溃。
1998-2003年,糖业系统发生深刻变化,传统销售渠道几乎消失殆尽,糖厂引入外资
及民营资本。
到此阶段,糖的销售基本遵循了,买断,卖出为主的商业模式,同时有一定的赊销与
长协议。
但因为该产品国际市场的剧烈波动及产销的不均衡:生产区域集中,季节生
产全年销售等特点,无数的公司参与,退出。
长协议也证明无法适应白糖的价格波动。
联动产生:为联合对抗风险,此时由中糖系《原国家糖酒商业公司》与国内重要白糖
生产集团基于国内:广西白糖网与昆明糖网《2个网在国家支持下,建立了电子白糖
远期交易》公布的价格,建立了产销联动销售模式:由中糖旗下北京,天津,廊坊3
公司为主,加入上海糖酒集团,《该4家公司占据了国内大约3成左右销售市场》与
广西的南宁糖业,东亚糖业等签订白糖联动合同:即发货至销售区域,销售价格以销
售区域出库日当日决定。
价格参考即时销售区域与产区价格及白糖从产区至销售区域
运输时间内的价格波动平均价格沟通决定。
该方式对中国糖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国内糖业的生产,销售,资本市场带来了革命
性变化。
2006年,郑州商品交易推出白糖商品期货。
该过程中,糖厂与蔗农甘蔗收购价也开始与白糖最终平均销售价格挂钩。
国家确定基
础甘蔗收购价格对应糖厂的基准销售价,糖厂于合适时间公布自己的平均销售价格,
当实际销售价格每高于国家确定的基准销售价100元,糖厂按规定对蔗农返补合理价
甘蔗收购价差。
中国糖业利益体系应该说于2006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白糖期货起,基本缕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