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三校联考历史试卷命题人:龙强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
……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A. 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B. 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 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D. 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答案】C【解析】A项是西方基督教的思想,不选;B项不选,题干与道家思想无关;由“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故选C项;D项中的“延续性”材料无法体现。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2.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一现象折射出A.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基本结构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 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D. 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由“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体现出以小农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地位十分重要,占主导地位,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中“男耕女织”题干没有体现;B项是对材料现象的重述;C项中的“重农抑商”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解题关键正确提取和理解“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结合所学的小农经济的知识做出选择即可。
3. 下表是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的统计数据(单位:斤),这一数据说明中国古代农业显现出A. 脆弱性B. 渐进性C. 落后性D. 封闭性【答案】C【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自战国时期到1949年农业亩产量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变化,说明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与材料数据无关。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比较漫长的时间里亩产量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数据,然后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作答即可。
4.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材料意在强调两者都A. 消灭异端思想B.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C. 推动文化繁荣D. 以强制政策确立皇帝权威【答案】B【解析】把“动机”放在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分析,主要指统一思想,巩固政治统一,故选B;A与题意无关,排除;。
“焚书”和“尊儒”属于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文化繁荣,排除C。
D项不是两者的目的,可排除点睛:结合所学“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都是文化的专制,用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
5. 西晋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
国子学的出现反映了A. 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B. 古代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趋势C. 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D.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答案】A【解析】由“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可以分析出体现了教育的日益贵族化,反映了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故本题答案选A项。
BCD与材料无关。
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表明教育贵族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6. 魏晋时期出现了发达的寺院经济,在寺庙庄园里有大量的依附农民(“佛图户”)。
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向佛寺的高级僧侣缴纳地租,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杂务,也不准随意离开。
这一现象A. 不利于新生产关系发展B. 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 影响了中央的经济利益D. 导致了地方士族势力的崛起【答案】C【解析】从材料“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中可以佛图户由自耕农变成了佃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耕农是古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而佛图户是“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从而影响了政府的中央财政收入,故C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中的“精耕细作”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选,题干主要描述的寺院经济与地方士族无关。
7. 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自己在入殓时要“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
这反映了A. 中外文化交流影响主流思想变化B. 三教合流之势在南北朝业已初显C.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定不动摇D. 张融顺应南北朝崇佛抑儒的观点【答案】B【解析】儒、佛、玄、道在魏晋南北朝时,相互吸取,相互融合,推动着中国文化系统产生出儒、释、道“三教调和”的理论。
而“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正好体现了三教合流在南北朝时期出现,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影响主流思想变化”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受到冲击;D 项中“崇佛抑儒”与材料信息不符。
点睛:正确理解“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说明入殓时既有儒家的、又有佛教和道教的经典,结合三教合流即可做出答案。
8. 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
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A. 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B. 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C. 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D. 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答案】B【解析】由“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到“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文化兼容并蓄而宋代则古方排外,体现了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政治变革材料不能体现;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工艺的进步。
9. 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宋会要辑稿》载:“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太宗实录》载:“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能分割宰相之权,应当有一定的实权。
这反映出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A项说法本身错误,B项错误,历史叙述通过论证是可以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题干描述的是对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不同史料有不同的解释,C项正确;D项错误,不管多少中历史叙述都需要考证其真实性。
10. 有学者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A. 主观性与客观性B. 内在性与简易性C. 客观性与思辨性D. 外在性与直观性【答案】A【解析】程朱理学的“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有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心学的“心”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有主观性和简易性。
因此A项是两者的区别, B项是陆王心学的观点,C项是程朱理学的观点, D项中的“外在性”是程朱理学的特点,但“直观性”更趋向于程朱理学。
故选A项。
11. 宋朝是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大发展时期,五大名窑留名青史,其中的定窑位于下图中的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B【解析】定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只有②处在河北位置,故本题大按钮选B项;ACD都不在河北,不选。
12. 明太祖禁用金银,实行宝钞(纸币)制度,而建文帝(1398-1402)时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表现明显,永乐帝(1402-1424)即位又禁止使用金银交易,至成化年间(1464-1487)白银几乎成为了通用货币。
这一现象反映了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入超B. 新的生产方式促进货币改革C. 明朝政府经济政策摇摆不定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变革【答案】D【解析】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对外贸易;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生产方式;C项说的是现象没有看到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变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故本题答案选D 项。
13. 据研究,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时期(西周、东汉南北朝、两宋、明清)气温明显偏低,如下图所示。
这一结论可以反映A. 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原因B. 古代经济重心演变的轨迹C. 小农经济受自然条件影响D. “天人感应”观念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完全靠草原来养活自己,当气候变冷时,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
在这时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
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
故本题答案选A项。
B项错误,我国经济重心是唐朝以后;CD与材料信息无关。
14.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以下对史实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A项错误,通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只能得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B项错误,早在秦朝焚书坑儒时期文化就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了;D项结论错误,只能得出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并不是严禁;通过行省制元朝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本题答案选C项。
15. 158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在接待室里陈设了西方制造的时钟、时晷、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后又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万国舆图》等图书。
材料表明利玛窦A. 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B. 主张“西学东渐”以改造中国C. 借传教为名推广西方近代文明D. 顺应了中国新经济方式的产生【答案】A16. 晚清御史周德润上书,认为“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而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主张“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