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茶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油茶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贵州省务川自治县优质油茶基地建设及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贵州务川红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二0一二年十二月优质质油茶基地建设及与茶油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第一章总论项目背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中“高产优质油茶新品种选育”的计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政府支农投资指南”的规划,大力开展利用干果核心种质构建技术,品质形成遗传因素控制技术,亲本选择与定向杂交育种技术,聚合早实性、丰产性、果实品质、抗逆、抗病、果仁品质、抗倒春寒等性状基因,选育菜用、加工等为目标的优质多抗木本油茶专用新品种;油茶是中国特有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江西省赣州市是全国油茶主产区。

做好油茶产业开发这篇文章,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可以增加产区群众收入,而且对“三农”问题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油茶树全身是宝。

一次栽种多年收益。

种植油茶树既能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也可帮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型、观光型林业经济。

茶油色泽金黄,清香宜人,营养丰富;茶粕深加工潜力很大,综合利用价值高;油茶花开冬秋,花期长达数月,花蜜浓香;油茶树对土壤条件要求并不苛刻,荒山僻壤、丘陵闲散地均可种植,这些都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发展我国油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建设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为:选育高产油茶新品种3-5个,建立良种资源基地100亩,新建设良种林3万亩。

新品种产量比主栽品种提高30~50%;结果年龄提前3~5年。

建设年产100吨高品质茶油冷榨生产线一条项目名称:贵州务川红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高品质油茶良种基地与茶油深加工项目第二章项目建设依据与建设规模项目立项条件:项目基地建设地为:务川自治县红丝、焦坝、黄都、都濡等乡镇。

基地首期已建设面积2000多亩,计划再用三年时间建设两万多亩,加上原有地产茶林达到3万亩以上。

项目建设依据(1)资源分布广泛,并着手建设原料生产基地;(2)产品性能独特,市场前景看好;(3)基地建设地理位臵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建设条件良好;(4)符合国家产业要求。

项目育种前期资源广义上的油茶是指山茶属(Camellia)植物中种子含油率较高、且有一定的栽培经营面积的总称。

山茶属(Camellia)是山茶科中最大的属,目前已知的有238种,其中种子含油率高达35%--40%左右。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油茶良种选育工作广泛开展起来。

从生产、资源和品种开始,进行优树选择、农家品种和优良类型的评选、优良家系的鉴定、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穗圃营建、优良无性系的鉴定等。

项目建设规模基地科研中心集分为种子园、采穗圃、良种繁育圃、实验区、示范区五大功能区于一体,主要繁育高品质油茶良种。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为全县油茶产业发展提供高品质的油茶良种。

采穗圃建设为40亩,良种繁育圃建设规模为100亩、实验区及示范区建设规模各为500亩。

总投资概算为500万元,分三期投入。

生产基地分两大部分:公司新造高产林500亩,公司加农户改造低产林2万亩。

第三章项目建设必要性高品质油茶良种基地建设是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需要。

油茶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面积、良种选育技术方面都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生态环境十分优越,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是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天然场所。

油茶林比较适宜粗放管理,可不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在未被污染的环境中生产的山茶油是一种有机绿色食品,发展山茶油产业是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然选择。

山茶油是一种富含不饱和亚油酸的木本油脂,优质茶油以油酸、亚油酸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0%以上,比国际公认的最好的橄榄油还多1%,食后易消化,有效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具有降低油脂,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能,并具有较好的护发养颜功效,是一种集食用、养生保健、美容于一身的安全营养健康食品,是21世纪人们普遍追求的高级食用油。

第四章项目建设可行性1、良种资源:油茶育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油量。

建立相应的良种繁育基地和采穗圃,使这些资源在油茶良种推广中发挥显著的经济效益,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因此,本项目将着力实施良种基地的建设。

2、当前我国油茶产业化发展呈现的机遇①入世以来,我国油料作物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对油茶而言,却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

因为油茶是我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5%以上,且含维生素A和E,耐贮藏且容易被人体吸收能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病症,是绿色保健食用油,为高级食用油。

由于油茶病虫害少,且生长于低丘岗地,基本不受环境污染,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深受国内、国际市场欢迎,誉为“东方橄榄油”。

东南亚国家对我国的茶油情有独钟,在日本,油茶的价格是菜油的7.5倍,目前油茶出口贸易空前活跃,前景广阔。

②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跨世纪油茶先导工程和国家油茶低改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示范作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又进一步批示要加强我国油茶工程的发展力度。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

③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

我国广大南方地区,人均耕地很少,但宜林荒山、荒地却较多,且大多是低缓的丘陵,区域内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发展油茶生产可谓得天独厚。

由于油茶林对自然灾害有咬强的抵抗力,且不与粮、棉等其它农作物争地,因此,这在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④油茶深加工企业对茶油产品的升级换代,进一步开拓国内、国际茶油市场的需求,“公司+农户连基地”现代企业模式的延伸,这些都为我国油茶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平台和产业链的延伸。

3、我国油茶产业化的机遇与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都存在着一些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如林地权属仍然不清,变动异常;投入少、基地小、辐射环强、品牌不响,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发展缓慢,尚没有形成油茶产业链等。

特别是在技术层面上,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严重,对油茶本身的生理及生态特性缺乏了解,良种推广潜力产业化低下。

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在我国,二类油茶林的面积占到了68.2%,有的地方甚至占到了80%以上,现存的绝大多数油茶林是实生世袭林,基本上是百年以上的祖宗林。

由于绝大部分是源于未经选择的集团种和实生子代林,株间产量差别很大。

调查研究表明,在同一林分中,丰产株年产果可达50kg以上,而低产株却只有0.5~1.0kg,甚至颗粒无收。

从整个油茶林分结构看,低产林的改造是当务之急。

而良种的问题是改造低产油茶林的关键,是优中之优,重中之重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已经对良种的作用,特别是无性系造林的效益已经达成共识。

由于受采穗圃面积和穗条产量的限制,在较长时期内难以保证上对良种苗木的需求。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可以直到全局性的带动和影响作用。

4、油茶良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它适应性广,能耐干旱贫瘠土壤,在赣州丘岗山地是其他经济林无法取代的主要绿化树种和重要油料资源。

油茶林长期以来一直是采用自然实生繁殖,粗放经营,大面积产量很低。

为改变这一落后局面,我省自六十年代开始特别是九十年代开始,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进行无性系油茶优良品种选育。

目前我省已经选育出来系列优良品种。

油茶优良无性系是经过优树选择、采穗圃观测和品比试验程序选育出来的;采用无性系繁殖能充分保持亲本无良性状,具有早实、丰产和稳产的特点。

现已成为我省油茶生产上最重要的良种。

我省油茶面积虽然大,但长期以来粗放经营,品种良秀不齐;林分长期的自然演替,绝大部分树龄老化,有多次萌芽林;植株密度稀密不匀,林相结构极不合理,造成大面积单产很低,平均每亩年产油3-5kg。

油茶良种的推广应用是在80年代初期以后开展的,特别是联合国援助实施的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后,通过采用优良家系、优树种子和优树无性系育苗实施更新造林,开始了油茶良种的推广应用,给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油茶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苗木供应不足。

虽然现在以选育出一批农家品种、优良家系和优良无性系,但远未能满足生产上的需要。

优良无性系虽然在各主要产区建立了采穗圃,但绝大多数未进行区域性试验,生产应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一些采穗圃由于苗木基地建设未能及时跟上,疏于后期管理,老化和衰退现象相当普遍。

所以目前很多产区都必须从外地调进造林用苗。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主要是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苗,嫁接和管理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造成苗木出圃率不稳定,一般只达50%~60%,造成苗木成本相对实生苗要高1-2倍以上。

增加了造林成本,阻碍了优良无性系的推广应用。

品种良种混栽。

油茶良种必须要有配套的管理技术措施才能获得高产,目前良种苗造林很多仍沿用随便挖个洞一埋了事的传统方式,没有进行必要的造林规划,苗木生长不良等,影响了良种苗木增产潜力的发挥。

所以,在开展油茶优良无性系选良的同时,应在油茶优良无性系基础上开展杂交育种、优良家系的多世代选择等多方位多渠道育种。

同时,还应适当增加对寒露籽油茶的选育工作,以满足一部分寒露籽产区的需要。

并着手开展生物技术育种的探索工作,为定向培育高产优质高抗油茶新品种作好必要的准备。

第五章市场分析一、油茶产品市场分析①国内市场分析1)我国油料生产分析我国地域广大,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适合多种油料作物生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油料作物范围越来越大,因而国内食用油产品极为丰富,草本作物如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葵花籽油、棉籽油,还有新开发出来的米糠油和玉米胚油等,木本植物有油棕、桃油等。

我国国内油料年生产量约4000~5000万吨,主要以油菜籽与大豆为主,两者约占80%,但大豆作为粮食,用于榨取食用油的不足一半,所以表中数据大豆榨油约150万吨左右。

从表中也可国内生产的木本油料以油茶为主,但所占的比重还很低(见表1)。

表1:国内主要油料生产结构油品播面积(万亩)总产量(万吨)折油(万吨)占当年比例(%)菜籽油 10715 1053 402 40.6大豆油 13183 1615 382 38.6 花生油 7517 1495 70.3 7.1棉籽油 6276 337 43.8 4.4芝麻油 1198 90 36 3.6茶油 5500 90 18 1.8 2)我国油料消费分析我国年人均食用植物油“八五”期间的约4.9公斤(未包括进口数量)提高到了目前的lO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公斤,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公斤。

国内食用油年消耗量为1400万吨,量从1995-2001六年共17490万吨,年平均折合油600万吨。

消费缺口从“八五”的28%到如今的油料生产主要是油菜籽和花生,2001年油菜籽和花生的产量分别是1132和1447万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