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工控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正文目录一、我国工控行业发展历程 (5)(一)工控是现代工业的基石 (5)(二)工控行业的发展驱动力分析 (6)(三)离散自动化国产化进度相对滞后 (8)二、国内经济韧性+全球回暖,工控行业复苏 (11)(一)宏观经济向好,工控市场复苏 (11)(二)传统+新兴产业双助力工控行业发展 (18)(三)本轮复苏与2010年存在本质区别,关注三大细分领域 (22)三、产业升级支撑长远发展 (26)(一)中国制造2015等政策利好不断,工控行业大有可为 (26)(二)人工成本上涨,产业升级加速 (28)四、主要公司分析 (29)(一)汇川技术 (29)(二)和利时自动化 (31)(三)英威腾 (32)(四)信捷电气 (33)图表目录图表1:工控是现代工业 (5)图表2:工控行业上下游情况 (6)图表3:13-16年自动化存量市场产品规模与增速 (7)图表4:存量市场主要产品份额 (7)图表5:工控行业发展历程 (8)图表6:工控行业产品国产品牌市场份额 (8)图表7:普传与华为的裂变 (9)图表8:2010年至今工控行业A股主要上市企业 (10)图表9:2010-2015年中国工控市场本土品牌规模 (11)图表10:12-15年主要工控产品本土品牌份额变化 (11)图表11:GDP增速与工控行业市场规模增速 (12)图表12:工控行业市场规模 (12)图表13:PMI与工控市场规模增速对比 (13)图表14:PPI与工控市场规模增速对比 (13)图表15:全球PMI自2016年三四季度以来持续复苏 (14)图表16:欧元区、日本PMI自16年以来呈回暖态势 (14)图表17:美国PMI自16年四季度以来持续复苏 (15)图表18:中国制造业PMI持续复苏 (15)图表19:PPI当月同比及累计同比 (16)图表20:全部工业品环比 (16)图表21:工业产成品库存情况(%/亿元) (17)图表22: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 (17)图表23:全社会用电量增速(%) (17)图表24: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量回升趋势 (18)图表25: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增幅明显 (18)图表26:机床设备复苏明显 (19)图表27:包装专用设备复苏明显 (19)图表28:纺织行业固定投资完成额及累计同比 (20)图表29:纺织机械进口金额及同比 (20)图表30:锂电池产量迅速增加 (21)图表31:3C行业显著回暖 (21)图表32:2015年世界各国工业机器人密度 (22)图表33: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快速增长 (22)图表34:OEM型、项目型对比 (23)图表35:中国低压变频市场规模(亿元) (24)图表36:中国低压变频市场份额 (24)图表37:中国通用伺服市场规模(亿元) (25)图表38:中国伺服市场系统格局 (25)图表39:中国PLC市场规模(亿元) (26)图表40:国内小型PLC市场格局 (26)图表41:智能制造概况图 (27)图表42: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施 (28)图表43:我国人口结构 (29)图表44: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 (29)图表45: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百万元)及同比 (30)图表46:汇川技术毛利率和净利率走势 (30)图表47: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百万元)及同比 (32)图表48:和利时自动化毛利率和净利率走势 (32)图表49: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百万元)及同比 (33)图表50:英威腾毛利率和净利率走势 (33)图表51: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百万元)及同比 (34)图表52:信捷电气毛利率和净利率走势 (34)一、我国工控行业发展历程(一)工控是现代工业的基石工控,即工业自动化控制,主要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气手段,使工厂的生产和制造过程更加自动化、效率化、精确化,并具有可控性及可视性。
工控是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解决效率、产品质量、可靠性、一致性的基础技术。
工控产品是软件、硬件的完美结合,是科技水平的见证。
近几十年,随着ICT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自控系统进步很快,呈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等特点。
任何工控的最终用途是提高生产力,解放人力,使人工作的更轻松,它是20世纪诞生的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PLC的应用也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
图表1:工控是现代工业图表2:工控行业上下游情况工业自动化通常被分为两个主要领域:以过程(流体运动)控制技术支撑的流程自动化(PA)和以运动控制技术支撑的工厂自动化(FA或离散型生产自动化):PA:控制连续变量,强调稳定性,主要用于石化、电力等工业中流体或粉体的处理,多为工程项目类,代表为DCS 系统。
FA:控制非连续(离散型)变量,强调精确性,主要由OEM采购自动化产品或成型的电控系统,将其配置在自己生产的设备或者机械中,PLC是典型代表。
工业自动控制技术路线显然呈互相渗透与融合的趋势。
随着ICT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高,PLC和DCS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PLC在开关量处理的基础上增加模拟量处理、运动控制等功能,不再局限于逻辑控制,在过程控制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DCS,比如PLC+SCADA和DCS系统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而DCS也应用PLC联合组网,总的趋势是更加开放、标准化与集成化。
(二)工控行业的发展驱动力分析工控行业的驱动力可以从上下游两个角度来分析:从上游可以看到,工控将受益于信息技术(IGBT、单片机、DSP、网络通信等)突飞猛进的发展,内生创新力明显,软硬件结合的特点也易构成技术壁垒。
而下游方面,作为提高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关键,下游需求的持续增加又将对工控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
这里可分为三个层次:1、大家首先关注下游每年新增的市场规模,资本开支将伴随经济波动变化,这一点显然具备周期性(例如汽车、家电行业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得益于经济的复苏,新增市场景气度预计将持续,我们在下面章节会详细阐述);2、容易忽视的是存量市场,随着市场存量规模的扩大,自动化产品的维修、改造和升级换代需求越来越旺盛,而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存量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存量市场的贡献率将进一步上升;3、新兴市场的增量,这点非常明显,新能源、OLED、机器人等具备代表性。
图表3:13-16年自动化存量市场产品规模与增速图表4:存量市场主要产品份额(三)离散自动化国产化进度相对滞后图表5:工控行业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制造大国地位的崛起,工控行业的历史可大致分为的四个阶段。
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分析:1、流程自动化与离散自动化技术及产品的自主化程度差别较大。
实际上,这由我国工业发展优先顺序选择的历史决定(如同一些大国走过的历史一样),在八九十年代,必须优先解决各种基础原料和能源短缺的问题,重化工、火力发电等行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行产业,行业内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比较高(例如DCS能在火电领域站住脚,首先在于得到具有垄断地位的电力用户的支持)。
我国在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自主化方面,可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DCS、仪表等关键产品逐步替代进口,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资企业脱颖而出,如和利时、浙大中控等。
图表6:工控行业产品国产品牌市场份额相对而言,对量大面广,以PLC、伺服、机器人等为代表的离散自动化市场,因有可买性、小企业多、行业组织难等问题,发展规划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仍大量依赖进口,甚至进口产品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国内离散自动化市场的这种局面,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2、“普传系”、“华为系”的裂变解开变频器国产化序幕。
变频器介于驱动层与执行层之间,在工业自动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九十年代,台湾普传成功落地中国,打破了欧美、日本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垄断局面,与此同时也为变频器的国产化培育了人才;而2001年10月,艾默生收购华为安圣则间接导致了我国高端变频技术的发展。
细胞裂变的态势派生出多家变频器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
现在市面上可见到的主流国产品牌,几乎都是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裂变派生出来的。
3、解决方案成为重要的商业模式。
2000年之后,行业增速提高,竞争者逐渐增多,此时除了具备产品及服务性价比,对下游客户快速响应能力之外,业务种类覆盖范围广的平台型公司通常能够提供综合的行业解决方案,可享受蓝海盛宴。
比如凭借电梯一体化控制器崛起的汇川技术及风电变流器的禾望电气等。
早期电梯厂开发PLC、微机电梯,技术要求高且稳定性欠佳,由于各家方案各异导致维保繁琐,汇川一体化控制器出来后,迅速改变了格局,电梯的配置调试以及后期维保大大简化,更是利用成本优势将安川、富士等日本变频品牌的逐出。
一体化控制器铺开的同时则享受了国内地产的黄金时代,公司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图表7:普传与华为的裂变4、2010年以来主要企业在A股上市,行业洗牌,巨头崛起。
优秀企业的上市犹如猛虎添翼,融资能力、品牌影响力的再次提升。
市场的竞争也变得异常残酷,领军企业会衍生出纵向升级产品或横向延伸相关配套产品,以应对快速发展和多变的市场需求。
近几年来,国内企业上市后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与进口品牌的较量也进入到从低端到中高端的全面竞争阶段。
图表8:2010年至今工控行业A股主要上市企业虽然相对于欧洲、日本的工控企业,本土工控企业在很多方面较有不足,随着技术的革新,政策及资本的支持,国内工控企业仍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本土品牌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27.1%上涨到了2015年的34.3%。
2015年中国工控市场本土品牌规模为339亿元,尽管相比于上一年品牌市场规模下降了16亿元,但可以看到,本土工控市场份额为34.3%,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图表9:2010-2015年中国工控市场本土品牌规模图表10:12-15年主要工控产品本土品牌份额变化二、国内经济韧性+全球回暖,工控行业复苏(一)宏观经济向好,工控市场复苏工控行业将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
经济向好时,生产企业加大资本开支,采购机床、纺织机械等设备,新建产线会带来自动化系统项目需求。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工控市场在复合增速15%,金融危机来临后工控市场下降到6%,之后得益于国家实施的4万亿刺激计划,我国经济2010年、2011年均保持了不错的增长,在此期间工控市场规模在这两年也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对GDP增速和工控市场规模增速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3,说明GDP增速与工控市场规模增速表现为较强的趋同性。
而2017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长率为6.9%,自2011年以来首次实现年度增速回升,根据GDP增速与工控市场规模增速的关联性,我们预估未来工控市场规模将有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