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亚洲名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名词:1.《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人古代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初期国王克洛维(481—511年)在位晚年用拉丁文编成,共65章,后又有增补。
法典反映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初期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以及农村公社的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民族大迁徙:公元4—6世纪,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日耳曼部落,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向罗马境内大规模的迁移过程,历史称作民族大迁徙。
从376—568年,前后近二百年。
民族大迁徙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并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些日耳曼人的封建王国。
3.凡尔登条约:于843年8月正式签订,条约规定虔诚者路易去世后其三子三分查理曼帝国的具体事项,其中长子保留皇帝头衔,兼任意大利国王,领地为“中部法兰克王国”,三弟成为法兰克王,统治莱茵河以东地区,幼弟秃头查理为法兰克王,其统治区轮廓近似中世纪法国。
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4.采邑制改革:没收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采邑的受领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兵役,并向他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领受着,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
采邑封分,只限终身,不得世袭。
这一改革是查理·马特为了加强王权、强大国家军事支柱而采取的,它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奠定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为组建新行的骑兵创造了条件。
问答:1.名族大迁徙的意义:①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
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②罗马帝国晚期,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欧洲民族大迁徙具有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进步性质。
③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
日耳曼人摧毁了西罗马的国家机器,为封建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罗马因素日、耳曼因素各含那些?罗马因素:①农业中生产力的新发展、新技术新农具的出现。
②隶农制。
这种大地产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隶农制,具有封建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罗马奴隶制母体中蕴育出来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隶农是“中世纪农奴的前辈”。
③因商业停顿、城市荒凉,社会生活重新回到自然经济状态。
日耳曼因素:①公有私营的公社土地所有制。
②“比较温和的隶属形式”——家长奴隶制。
③亲兵制。
④日耳曼人特有的习惯法体系与法律思想。
3、采邑制分封对西欧封建制形成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哪里?①采邑制以土地为纽带建立了领主与附庸之间的主从关系,形成了“军人占有土地的等级制度”,即封建等级制。
②采邑分封,一方面使自主地日益消逝,变成封建地产;另一方面,使附着在采邑上的广大自由农民成为受封者的依附农民。
③采邑制实行,虽暂时加强了王权,但终极是削弱了王权,导致封建割据和帝国的瓦解。
4、西欧封建制的特征以及封建化过程的内容有哪些?特征:首先,统治权是属于任何一个采邑拥有者的特权。
这种特权意味着一些十分明确的义务,违背这些义务会导致采邑的丧失。
——统治权与土地所有权结合第二、一切政府都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
只要任何一方违反契约,另一方就不受义务的约束,有权采取行动加以纠正。
——契约关系第三、封建主义建立在有限君主权这一思想上。
任何统治者都无权制订法律,法律是习俗或上帝意志的产物。
人只能“发现”不能“创造”——否定绝对权威内容:1)教俗封建主兼并土地,封建大地产先后经历了“自主地”、采邑、领地,最后以世袭领地的法权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封地化。
2)绝大多数自由农民沦为私人依附农民——自由农民农奴化。
3)封建领主在世袭领地上普遍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组织封建庄园——经济庄园化。
4)地方行政确立了领主制——地方政权封建化。
第八章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名词:1.十字军东侵: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由教皇发动的欧洲教俗封建主对地中海各国进行了长期的侵略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字军东侵。
前后共八次,由于战争是打着“十字架反对弯月”的旗号,故称十字军(Crusades)。
十字军东侵对东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2.香槟市集:它位于西欧中部的香槟伯爵领地上,南北商人来此经商十分方便,香槟伯爵为获取丰厚的税收,宣布对商人实行保护政策,并为他们经商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该集市主要进行大宗的批发生意,每次集市连续进行7周,它是联系南北两大商业区的枢纽。
问答:1、西欧封建城市产生的原因及城市内外的反封建斗争?城市产生原因:①10—11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②教会的表率作用,积极进行拓殖活动。
③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产生了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④生产力的提高。
城市阶级斗争的发展:①城市市民反对封建领主,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市民革命(11—13世纪)②行会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行会革命(13—14世纪)③平民反对城市剥削者的斗争—平民革命(14—15世纪)2、西欧城市的兴起的重大历史意义?首先,城市兴起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
使西欧社会从原始简陋的农业状态中解脱出来,社会面貌一新,并造就出新的力量观念其次,货币租流行,农奴制瓦解。
城市的产生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对封建自然经济起到瓦解作用第三,阶级结构的变化。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原来的阶级构成。
第四,消除割据、加强了王权。
城市基于自身利益,要求自由贸易,反对封建割据,支持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
第五,城市的兴起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
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的文化专制统治,并为新的世界观形成创造了条件。
总之,城市的兴起为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开拓了道路。
3、十字军东侵的后果影响?1.促进了西欧的文明开化:十字军运动密切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接触,使欧洲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2.加强了东西方贸易:促进了西欧城市的成长、商业的繁荣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3.削弱了教会,加强了集权:教会的威信大大降低,世俗政权乘机得到了加强。
4.瓦解了农奴制:十字军的东侵,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加快了农奴解放的步伐。
“十字军东侵结果,是贵族阶级的削弱,市民和王权的加强,以及农奴解放的开始。
”(十字军东侵的原因)①西欧封建主的贪欲。
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西欧封建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导致入不敷出。
②罗马教廷是挑起十字军东侵的罪魁。
其目的是吞并拜占廷东方教会,并占领巴勒斯坦。
③商人的企图。
西方商人支持东侵是基于商业利益,企图在地中海建立商业优势。
④农民的参与。
农民参加十字军,想借此逃脱日渐加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
第9章西欧各国封建制的形成与发展名词:1、《末日审判书》:1086年,威廉编制了《土地赋役调查簿》,对各领地的耕地、森林牧场、池塘、牲畜和农具,以及农民的数目、收入的多少皆作了详尽的调查,旨在增加税收。
调查过程大有教义中末日审判的气势,时人将《这个土地赋役调查簿》称为《末日审判书》。
2、索尔兹伯里誓约:于1086年签订,规定了英国国家国王与臣属的关系、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所有国王直属封臣,不论大小,都必须直接向国王宣誓效忠,听命于国王,为国王服军役。
3、自由大宪章;无地王约翰1215年6月15日签署“自由大宪章”旨在维护封君封臣制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有利益。
“大宪章”规定,法律高于王权。
国王不得侵犯教会权利,同时也照顾到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
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国王权,构成近代英国宪法的基础。
4、红白玫瑰战争:百年战争英国失败后,封建主在国内的争夺加剧。
1455年,两大家族的混战开始。
兰加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族徽,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族徽,故称红白玫瑰战争。
整整持续三十年,至1485年。
战争为都铎王朝专制政体的建立和英国的政治统一扫清了道路。
5、黄金诏书:卢森堡王朝查理四世统治时,彻底向诸侯势力妥协。
1356年,颁布了“黄金诏书”,规定皇帝只能由七个势力最大的教俗封建主选举产生,称作选侯。
承认诸侯在其领地内有行政、司法、征税、铸币、宣战等自主权。
“黄金诏书,使封建割据更加合法化,皇帝则变成诸侯的驯服工具。
6、克吕尼运动:11世纪,由勃艮第的克吕尼修道院发起,代表人物是希尔德布兰。
他们反对世俗政权任命主教和干预教会选举,要求整顿教会纪律,实行教士独身制,以求教会洁身自好。
企图使教会摆脱世俗政权控制,建立一个以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体。
7、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它是结束德皇与教皇主教授职权之争的宗教协定。
授职权中象征教会土地权力的权节,由皇帝授予;象征教会权力的指环和手杖,又教会授予。
问答:1、诺曼底征服后英国封建王权加强的历史过程?威廉一世以诺曼底的新贵族为基础,以土地分封为纽带,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
中央建立“御前会议”,地方设立了郡。
王室巡回法官深入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亨利二世司法改革,越级上诉权和“誓证法”,王室法庭的正规化,普通法取代习惯法。
军事改革,缩短封建主服役期限,允许部分人缴纳“盾牌钱”,用这笔款项招募军队,从而减少国王对其附庸的依赖。
它不仅使国王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而且“代役金”的征收免去了骑士的兵役,使其逐渐成为不习武事,专注经营的新贵族、农牧场主。
2、阐述12-13世纪英国社会主要政治力量间的矛盾斗争及议会君主制的建立?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骑士演变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市民阶级则成为新兴资产阶级,二者由于利益一致而联合,因此,社会上就形成了三种政治力量:国王、骑士市民富裕农民、大封建贵族。
首先,国王和大封建主贵族,尽管他们同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但彼此间存在很深的矛盾,国王代表着统一的意志和力量,而大封建主则主张割据,继续维护自身的权力与利益,他们之间是统一与割据、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其次,骑士市民阶层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代表,大封建主则是封建自然经济的象征,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大封建贵族的分裂割据,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对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是一种羁绊,商品经济的发展势必要求打破画地为牢的封建界限。
第三,国王与骑士市民富裕农民之间,为对抗大封建贵族往往是相互联合、互为利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王权的保护支持,从而消灭割据,统一货币、法律;而王权的加强则需要得到市民的财政物质支持,一旦国王加重苛税就会窒息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种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需要不断地加以协调,以维护各自利益,为此议会制度被历史创造出来。
3、法国中央集权的形成过程及城市在加强王权中的作用?①经济因素:10世纪末,法国各地城市相继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打破自然经济的闭锁状态,从而使消除封建割据,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有了客观经济条件。
②政治因素:新兴市民是王权的重要支柱。
12世纪城市反对封建领主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打击了封建割据,有利于王权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