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的侠与日本武士复仇文化异同_以_聂政刺韩傀_和_赤穗四十七义士_为例
浅析中国的侠与日本武士复仇文化异同_以_聂政刺韩傀_和_赤穗四十七义士_为例
文 化 万 象
浅析中国的侠与日本武士复仇文化异同
——以 “聂政刺韩傀” “赤穗四十七义士” 和 为例
◎王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盟
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 战国聂政为严仲子报仇刺杀韩相傀后自杀的故事与日本江户时代四十七义士为主君复仇后切腹自杀的故事同 样的惨烈﹑ 憾人心魄。二者在复仇动机等方面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但是透过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我们依然可以看 出诸多表象掩盖之下中日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 聂政刺韩傀 四十七义士 侠道 武士道 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上已多复仇之事,那时多游侠, “ 常以报 仇解怨为事。 而日本江户时代武士为主君复仇之事也绝不少 ” 见 。二者虽具有某些相通之处, 但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 必定使两者的复仇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印记。 刺客聂政的故事大家想必都有所了解, 这里简单一提: 韩傀为韩国的相, 严遂即严仲子也很受韩哀侯重用但与韩 傀有隙。某日韩傀在朝堂上怒斥严遂, 严遂拔剑相向因有人阻 止才得以解开。严仲子怕被害被迫流亡在外, 他来到齐后结识 聂政, 倾力结交。聂政在其母亲去世后为严仲子杀死韩相后自 杀。聂政虽然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往往在刺客行列中被提及, 但 他为义去行刺又为老母阿姊计,自皮面决眼, “ 自屠出肠” ,惨烈 如此, 也当得一侠字, 因此这里将其作为一侠士来对待和分析。 在我们的东邻岛国江户时代的日本也有一段复仇事迹在日 本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那就是 “赤穗四十七义士” 。 江户时期, 幕府将军德川纲吉举行仪式迎接御使, 命令赤穗 藩主浅野长炬为 “御使走役” 。但浅野不熟悉典礼规程, 将军便 命熟悉朝廷礼仪的幕府中枢吉良上野介辅助他。 但浅野未向吉 良行贿, 吉良便故意把错误的仪式教给他, 结果导致浅野丑态百 出。浅野恼羞成怒在幕府拔刀砍伤吉良。因在幕府轻易动刀, 浅野被将军勒令切腹, 其在赤穗的领地亦被没收, 原浅野家的武 士被遣散。 其后四十七名流浪武士卧薪尝胆﹑ 抛妻别子, 麻痹吉 良, 终于在雪夜杀入吉良家, 割其头颅, 祭祀浅野, 然后束手就擒, 最后四十七名武士被判全部切腹。 那么同为复仇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复仇文化 的背后究竟折射出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呢? 一 首先关于复仇动机 : 聂政作为一名 “布衣之侠”毫无疑问受 , 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诸如智﹑ 忠﹑ 义等 。 勇﹑ 孝﹑ “此外它的诚信 观念, 义勇观念, 在某种程度上都对游侠有道德感召力, 唯此他 们才愿意仿效孔门弟子季路, 杀身成仁, 死而不悔” 。“士为知 己者死” 是刺客处世所奉的最高准则。 刺客﹑ 门客作为士的一部 分又深受君主中心伦理的影响。 严仲子作为贵族多次屈身结交 并为聂政母亲奉送百金以祝寿。 虽然聂政固辞不受但其心中则 抱定这样一种信念 “我虽不受, 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政将为 知己者用” 一旦知己关系确立作为侠则只要自己以为需坚执 。 之事, 需推诚投效之人都会不折不扣去做, 虽死也不改初衷。 忠, 尤其是义——即 “应当如此去做” 是聂政等人最高的绝 对道德律令。 我们可以这样说聂政为了报知遇之恩而秉承游侠 的基本道德 “义” 去为严仲子报仇。
这里的 Hamlet 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哈姆雷特, 是犹豫不决 的典型, 所以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他是个优柔寡断的人” “我 及 决不犹豫” 又如, 。 devout as Abraham(像亚伯拉罕一样地虔诚), 这一英语习语源自 《圣经》 。亚伯拉罕(Abraham)是犹太人的始 祖, 上帝耶和华的第一个信徒。他对上帝无比虔诚, 无条件地 听从上帝的召唤, 他携家带口走遍迦南各地, 每到一处都筑起 祭坛, 向上帝献祭. 上帝想试试他的虔诚, 就让他把独子杀了献 祭, 亚伯拉罕就毫不犹豫地要杀儿子, 表现出极端的信奉和虔 诚, 当然上帝派天使阻止了他。 后来, 在英语中, 人们就用devout 绝对地诚心。 as Abraham 来形容某人对人对事非常虔诚, 三、 结语 用释意理论指导口译实践可以提高译员的理解能力, 改善 口译效果。由于口译活动的瞬间性、 即时性, 译员必须以最快 的速度对原语做出反应, 因此在日常练习中, 译员不仅要注重 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双语语言知识的积累, 还应该拓展语言 外知识加强跨文化交流意识, 从而提高口译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汪涌豪. 中国游侠史.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 [2]王扶汉, 孟明. 战国策・韩策二・韩傀相韩. 北京: 中央民族学 院出版社. 1993. [3]汪涌豪. 中国游侠史. [4]李珺平. 春秋战国门客文化与秦汉致用文艺观. 北京: 中国社会 出版社. 2001 年版. [5][日]新渡户稻造. 武士道.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6][日] 中村雄二郎, 孙彬译. 日本文化中的罪与恶. 北京: 北京大 学出版社. 2005. [7]格里菲斯 (1843-1928) 美国宗教家, 著述家. 《日本的宗教》 著有 等. [8]叶谓渠. 日本文明.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9]河合正治. 中世武家社会的研究. 吉川弘文馆. 1973. [10][日 ]依日熹家. 简明日本通史.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1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Ruth Benedict) 菊花与刀——日本文 . 化的诸模式.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5. [12]赵永穆, 朱文佩译. 日本人.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13][日 ]新渡户稻造. 武士道. [14]张大可注释. 史记全新本注.三) 陕西: ( . 三秦出版社. 1990.
3122008 年第Fra bibliotek3期安徽文学
文 化 万 象
为了自己的母亲和姐姐, 这里又印证了中国人心中孝为先的道 德理念。而四十七义士束手就缚, 被判切腹, 结局同样的惨烈﹑ 悲壮。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 在日本不是什么人都能随随 便便切腹自杀的。在日本人中间流行的是灵魂寓于腹部的信 仰。 “我打开我的灵魂宝库, 给您看它的样子吧, 是浑浊的还是 清白的?请您自己来看吧, 切腹作为中世纪的发明, 它是武士用 以抵罪﹑ 免耻﹑ 赎友, 或证明自己忠实的方法。 ”由此可以说 “四 十七义士” 最后用他们最崇高的死亡方式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忠, 也用来偿还了他们触犯国法所欠的债或者说所犯的罪。 四 二者的评价: 在我们古人看来, 报仇是正义的行为,春秋公 《 羊传》 “父不受诛, 谓: 子复仇可也。 ” 《周官》 “凡报仇雠者, 谓: 书 于士, 杀之无罪”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对聂政等人持贬抑态 。 度的。司马迁这样评价道 “此其义或成或不成, 然其立意较然, 不欺其志, 名垂后世, 岂妄也哉!”扬雄 《法言・渊骞》 “聂政 云: 为严氏犯韩, 刺相侠累, 曼面为姊, 实壮士之靡也。司马光在 ” 《资 治通鉴・卷第七》 中认为其行为不合儒家仁义之道。但更多的 人则欣赏其所作所为, “他们虽行迹各异, 认为 但感于恩义, 忠于 然诺, 轻死生, 忘安危, 以慷慨激烈的情怀, 用热血作拼死的一搏, 实在是 “天地间别是一种激烈性情。 ” (凌雅隆 《史记评林》 。聂 ) 政这一类人具有司马迁所称道的侠义品格 “然其言必信, 其行必 果, 已诺必诚, 不受其驱, 赴士之厄困” 是值得我们赞扬的。与 , 之对应在日本对于四十七义士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当时的儒 学家荻生徂徕认为 “四十七义士” 的复仇行动属 “不义之举” 私 , 怨破坏公法。但是室鸠巢则认为是忠义之道, “前代未闻, 忠义 凛凛有益名教之举” 并著书 《赤穗义人录》 予以褒扬。事实证明 后者代表了社会主流意识。 在义士、 江户人民甚至幕府看来,四 “ 十七义士”的复仇是理所应当的。四十七武士的墓世代是令人 (上接第 303 页) the sky, 而用相应的英语套译为 your plan is in 才能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和事物 merely a castle in the air。这样, 的实质, 符合中英两种语言的习惯和精神。 (三) 努力扩充语言外知识 当原语篇的语言线索不足以使译员很好地理解时, 言外信 息就十分重要。 语言外知识有助于预测和篇章理解, 包括主题 知识、 情景知识、 语境知识和文化知识等。文化差异影响和渗 透着释意派理论翻译程序的每一环节。口译员对文化差异的 重视和研究并在口译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权衡和文化转 移对口译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塞莱丝柯维奇也强调了这一 点 “在话语所传达的意义与意义藉以形成的语言之间存在着根 本的差别。 这些差别说明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 而非简单的语 言行为。 ” (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 1992: 24)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 无数经济信息需要传递, 文化艺术 交流更加频繁,新的时代要求口译人员必须具备更广博的知 识。口译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内重大的方针政策以及我国的对 外改革开放政策, 了解深化改革后涌现出的新事物, 而且还要 掌握各个方面的语言文化基本常识。 比如, 在口译中可根据英 语表达的习惯,把“科教兴国”译为 rejuvenating the nation “素质教育” 译为 Essential-Qual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西方人在交谈中特别喜欢用 ity-Oriented Education 等。另外, 典故, 这些典故多半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和英译 《圣经》 如果 。 口译人员不了解它们的出处, 就会觉得棘手。如: “She is the ” 指在家中常遭家 Cinderella in the family.Cinderella 是灰姑娘, 人欺负的人。又如:He is a Hamlet.或者 am no Hamlet. “ ” “I ” 向往的朝圣地, 成千上万的人前去祭奠留下自己的名片, 于是墓 地周围经常是一片雪白。 这反映出中日两国文化中对于义与忠 都是比较推崇的。 日本位于儒家文化圈内受我国影响较大, 由此中日两国在 社会和文化方面共通点很多。 但我们更要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 差异, 因此对于彼此的文化应综合的、 具体的、 辨证的分析与考 察, 这样才能透过表象深刻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内核﹑ 才能更好的 交流与合作。
“花属樱花, 人属武士” “四十七义士” 。 作为江户时代的武 士, 武士道则是他们的金科玉律。 集中表现武士道德观的 《山鹿 语类》 在论武士之职时说: “得主人而尽奉公之忠; 交朋辈厚信; 独慎身, 专在于义” 。佛教给予武士道卑生而亲死的心境, 由神 道教义所刻骨铭心的对主君的忠诚, 这些对武士的傲慢性格赋 予了服从性。 “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 孔子的教悔就 是武士道的最高渊源君臣﹑ 父子﹑ 夫妇﹑ 长幼及朋友之间的五伦 之道” 。另外在当时的日本如果问 “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是什么?” 回答说 “报主君之仇” 而新渡户稻造则认为武士的基本道德就 。 是忠。这样看来四十七武士的复仇是为了尽对主君的忠。如此 看来中日两国对轻生死, 讲忠义的道德观念都是比较推崇的。 然 而四十七武士复仇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用血来洗刷主君所受的 侮辱。日本传统上多教并行而 “构成 ‘耻感文化’ 基础的是多神 的观念在日本传统社会深入人 教的宗教观” “受辱即应报复” 。 心。如此, 耻辱感在武士心中无上的地位也是推动他们复仇的 一大动力。 二 其次复仇中的 “忠” “孝”: 与 聂政起初并没有答应复仇请求 的原因就是他母亲还在, 他要尽孝道。 “在中国, 儒教把对父母 的服从作为人们的首要义务,而在日本却是把忠放在首位” 。 可是日本位列儒家文化圈之内受儒学影响必定颇大。 “在混杂 着儒释道三教的中国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古代天皇制以及以 此为基础的日本精神, ‘武士道’ 形成 则是江户时代的事” 的 。 确在日本历史上 “自镰仓中期以后, 武家社会进一步强调从者为 主尽忠的忠节观念, 并使之渗透到底层” 在江户时代就形成了 完整的武士道。 而日本社会 “在社会伦理方面, 把对主君无条件 的服从﹑ 效劳的忠放在首位” 四十七义士 。 “他们为了 ‘义理’ , 抛弃了妻子, 离开了儿女, 失去了 (杀死) 了父母。 ”其中一位浪 人为筹经费把妻子卖入妓院, 另一位则杀死了他的丈人。武士 道在忠﹑ 孝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忠, 把生命看作是臣事主君的手 段, 而其理想则放在名誉上面。 除了要离这个类人能干出杀妻﹑ 子并焚毁的事来外, 这在中国显得不可思议。虽然日本受儒家 影响很大, 普罗宁可夫甚至说 “儒教是武士道的道德伦理基础” 但是 “忠” “孝” 与 的孰先孰后则反映出中国的 “有仁之忠” 与日 本的 “无仁之忠” 的不同。 三 复仇的结局: 二者刺杀成功后都自杀而死, 然而两者是有不 同的。聂政刺杀成功后在受伤之余还自毁脸面, 划破肚皮才死 去。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做的这么惨烈呢? 《战国策》 中提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