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优秀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线索,互相讲述包身工的生活顺序和生活场景。
(15分钟)
二、思考分析:(20分钟)
问题1: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
生: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
“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文章的这种写法启示我们:
(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
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
生:比如写一个课堂,有群像的描绘,也有精彩人物的描写,就叫点面结合。
群像是面,精彩人物是点。
教师讲解: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
问题2: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
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
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
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
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三、自主小结:学习本课有什么体会?(10分钟)
1、震撼,
(课文在描写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同时,又议论了“包身工”制度。
做到了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
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
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
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
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
四:齐读文章的最后三段,再次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