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路长制”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路网体系不断庞大。
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管理养护工作难度逐步加大的问题。
从2016年9月开始,该市在全省首推全面综合管理的“路长制”,对城乡全域公路实行“一路一长”管理,实现全市公路“路长”全覆盖,形成了“路联管、路全管、路共管、路长管”的模式。
一、实施“路长制”的缘由管理难度逐年加大。
我市面积5007平方公里(占长沙市的42.43%),地形复杂,多为山区、丘陵地带,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227.31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630公里,居全省县(市)第一。
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600公里,公路分布呈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加上近年来公路建设的持续发力,庞大的路网体系给公路管理养护、公路秩序维护等带来压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薄,爱路护路意识较差。
车主、乘客随意投掷垃圾,给公路日常保洁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部分沿路居民存在“要想富、占公路”的想法,以各种方式在公路用地范围内设立非公路标牌、摆摊设点、占道经营,不仅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也严重影响公路容貌。
另一方面,随着违法超限行为日益趋于隐蔽,货运司机大多选择绕道乡村小路等方式避开检测站点和巡查人员,仅依靠原来有限的公路部门执法人员远远不够。
由于治超工作涉及公安、交通、工商、质监、安监等多个部门,虽然职责有分工,但由于部门法规衔接不畅,甚至相互“打架”,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取舍,若无有效的管理机制协调,各方难免产生冲突,势必影响治超效果。
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一是传统自养模式存在不足。
其一,养护人员数量有限,且老龄化现象严重。
目前,市公路管理局实有一线养护人员63人,平均每人养护里程已达国家标准的10公里。
随着公路总里程的持续增长,人均养护里程将很快突破国家规定的上限。
养护人员平均年龄47岁,未来五年内退休人员达54人。
由于编制制约,加之待遇偏低、条件艰苦等原因,新养护人员无法及时足量地补充,将影响日常养护工作的开展。
其二,基层养护缺乏竞争活力。
自2013年起,市养护人员工资薪金由财政统一发放,养护资金由省、市公路主管部门发放。
由于上级公路主管部门通过计划、审批等手段,对公路养护诸多环节、其他从事路桥建设的企业进入各级公路养护领域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地方财政、审计的严格又使基层养护难以实行有效的奖励制度,导致部分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竞争活力。
二是社会化模式存在局限。
其一,实行社会化外包难以实现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
部分公路养护曾使用社会化外包模式,对干线公路日常养护实行合同化管理。
但每年外包费用远远超出政府自养模式下的日常养护费用,加上水毁抢险、小修保养等,原本养护费用的紧张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同时,外包企业对公路的养护以盈利目的为主,难以达到所预期的社会效果,少数承包企业不担责任、巧立名目、偷工减料,道路养护质量难以保证。
其二,现在推行的社会化外包,将公路养护推向市场,在管养分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法形成一个“无缝隙、全覆盖”全面综合的公路管理体系。
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公路,社会化外包模式能否落实好政府主体职责,能否发挥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管理方面还有待完善。
二、全面综合管理“路长制”模式剖析明晰“路长制”工作格局。
“路长制”将全市干线公路“划分”给政府领导,由政府领导担任路长。
路段管理人员在路长的统一领导下,对责任路段的公路(含隧道、桥梁)、附属设施、路容路貌、交通秩序、绿化和环境卫生等实施全方位管理,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镇村负责、联管联治”的工作格局。
一是组建责任明确的工作队伍。
“路长制”明确了路长、分路长,以及各相关人员的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路长”均由副市长担任,负责管辖路段“路长制”工作的总调度、总协调,监督检查“分路长”和相关单位的履职情况,对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统筹协调。
每个“路长”所辖路段配备2-5名“分路长”“分路长”均由各乡镇(街道)行政正职担任,每个“分路长”所辖路段按里程长短配备3-5名护路员。
“分路长”负责成立辖区路段公路管理专门班子,制定具体的路段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同时,“分路长”每周上路巡查不少于2次,确保管辖路段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美观。
二是构筑齐抓共管的工作方式。
为确保管养高效,“路长制”构建了市政府、“路长制办公室”、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路管理网络。
市级层面,成立“路长制”工作领导小组。
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分管公路交通工作的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副市长任副组长,公安、财政、国土、交通运输、水务、林业、规划、公路、旅游、环境整治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各乡镇(街道)行政正职为领导小组成员。
“路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路长制办公室”(以下简称“路长办”),并设在公路局,由政府办联系公路交通的副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公路局局长任常务副主任。
“路长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传达“路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促进“路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与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工作沟通、协调对接。
“路长办”针对公路的环境条件、安全状况、有序程度、景观形象等制定具体管理标准,并采取定期考核、日常抽查和社会监督等方式进行监管。
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成立相应的“路长制”管理工作机构。
规范“路长制”工作体系。
为更好地推进“路长制”,着力建章立制,规范工作体系,保障公路综合管理工作的常态化。
一是出台《实施方案》。
2016年9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从工作目标、组织机构、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四大方面明确“路长制”的基本实施路径,并着重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的职能职责,确保全市各级道路的管理落实到责任部门、责任领导。
二是明晰工作流程。
“路长制”按照巡查、处置、督查、通报的流程进行公路的综合管理。
第一,巡查。
分路长每周上路巡查不少于2次,汛期、恶劣天气、重大活动、重要节假日加大巡查频率。
第二,处置。
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能职责及时处置,做好记录,需要协调解决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统一收集、统一转办。
第三,督查。
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问题办理情况适时开展督查,对处置不力的责令整改,对造成重大影响的追究责任。
第四,通报。
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问题处置和督查情况进行书面通报,并作为考核依据。
三是制定工作标准。
为实现“路长制”下各管辖路段干净、整洁、安全、有序和美观,分别制定了具体的标准。
干净,即及时清理路面障碍物和抛洒物,清除路基、边坡的非植物和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堆积物,洒水降尘、清洗路面;整洁,即禁止占用公路及公路用地堆放物料,禁止向路面排水、排污,制止占路打谷晒粮,制止在护栏、绿化等设施上晾晒,制止擅自设置广告牌、指路牌等非公路标牌,清除遮挡公路标牌视线的障碍物,及时通知处置公路水毁、路面破损、设施缺失等道路隐患;安全,即管控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建筑物及地面构造物,制止不符合间距要求的建房,开展源头治超,及时通知查处损坏、污染公路等违法行为,制止擅自新增平交路口;有序,即路段两旁建设工地须围挡作业,严禁施工车辆出现粘带泥土和抛洒地漏、污染公路现象,制止公路边摆摊设点,引导经营户集中销售,统一管理;美观,即所有乡道、村道与干线公路接线处需硬化100米以上,适时对道路旁植被浇水、除虫,每年修剪不少于1次,确保生长良好。
完善“路长制”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促进“路长制”工作的高效运行,XX市在监督管理、信息公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实时掌握各级单位工作动态,确保管养高效。
一是信息公开制度。
在主要干线公路两侧设立“路长制”公示牌,公示路长、分路长姓名、职务、联系电话、职责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群众发现道路安全隐患、公路设施损坏、路面污染等问题,均可拨打公示电话反映,由路长、分路长及时进行调度处理。
二是协调沟通机制。
“路长制”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
路长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路长办公会议,听取领导小组办公室、分路长和相关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分路长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辖区路段的管理工作。
建立了“路长制”工作微信群。
市领导、“路长办”和乡镇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巡查、护路员全部入群,随时反馈公路动态,沟通交流工作经验。
三是督查通报机制。
“路长办”对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对问题处置和督查情况进行书面通报,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造成重大影响的进行责任追究。
四是考核评比机制。
第一,通过定期考核、日常抽查和社会监督等方式,督促各责任单位切实履职。
年度考核评出乡镇路域环境一、二、三类单位,其中一类单位不多于12个,三类单位不少于5个。
与此同时,根据考核评比结果,给予一类单位10000元/公里、二类单位8000元/公里、三类单位6000元/公里的工作经费作为奖励。
相关经费从公路养护费用中切块解决。
第二,对各路长实行“一岗双责、失职问责”的考核机制,实行每月交叉检查,季度评比。
第三,将各村(社区)责任路段落实情况纳入村级绩效目标管理考核,与村级评优评先直接挂钩。
第四,对专职护路员进行工资绩效考核管理,根据每月的检查评分核定工资标准,有奖有罚,进一步提高护路员工作的积极性。
聘请专职护路员的工资为每月2500元左右,基本工资为2000元,其余的为绩效工资,由镇干部考勤统计为准。
三、“路长制”取得阶段性成果“路长制”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管养分离”,公路部门从“埋头做事”转变为“专心管事,,从以前直接铺路修路、扫路养路转变到组织、协调、监督、对接服务上来。
各干线公路充分考虑各自管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将治路难点转变为公路亮点。
由堵变疏规范公路沿线摊贩。
我市是著名的“水果之乡”,一条以浏东公路为轴线的百里水果走廊初具雏形。
其中,浏东公路古港、沿溪段14公路道路旁,每到水果销售旺季,果农在公路随意摆摊设点。
为争取有利位置,水果摊点往往靠近公路。
不仅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也严重影响了公路容貌。
对此,古港镇“路长制”管理领导小组率先提出以增设农产品临时销售点疏导区来代替摊贩经营的解决方案。
所有疏导区统一规格采取木制材料修建,建在公路用地范围之外,总投入55000元左右。
沿溪镇“路长制”管理领导小组也对沿线果园与浏东公路交汇口进行改造,通过引导帮助果农对进出口路面进行硬化,竖立警示牌,保证沿线交通安全。
目前,古港镇、沿溪镇在辖区浏东公路沿线共设置了23处农产品临时销售点疏导区,成为浏东公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齐抓共管遏制超载超限行为。
由于公路点多、线长、面广,违法超限行为常得不到有效遏制。
实行“路长制”后,我市先行先试,先后投入800余万元在全市界口和重要节点安装七套不停车检测系统,在市公路局建立了一个治超综合信息平台,治超站点安装了监控设备及车辆称重管理软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