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系部学生工作实践与思考我院学生管理体制由学院一级管理向院系两级管理转变以来,系部在学生管理中投入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系部的学生工作管理,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思想上的引导,力争学生工作取得好的成绩。
一、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学生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管理效率。
由于加强了系部的管理职能,也调动了系部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
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对学生工作来说,从总体上看是适应了简洁、精干、高效的体制要求,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常明显的效益优势,但是,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和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
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的运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院级管理工作目标不明确、职责不清;(2)院级管理内容的制定脱离管理实际。
有形式主义倾向。
落实过程中系部有抵触情绪;(3)因缺乏宏观指导,系部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和规范以及统一的管理制度;(4)由于职责不清,院级管理缺乏计划性和实效性:(5)缺乏系部学生管理工作绩效评价体系;(6)学院各处室与系部之间、系部与系部之间,在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协调。
二、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学工处、团委实现职能转变在两级管理下,学工处、团委角色要担负的职能是对系部管理的指导、提供相应的支持、协调各部分关系与检查督促的职能等,因此,其角色定位应该是:1、管理职能学工处、团委制定学院学生工作总体计划,完善各种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加强对系部的管理、监督和协调,使系部学生工作向自主良好的方向发展。
2、指导职能学工处、团委要从传统的发号施令转向对系部的管理指导,在系部的决策、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做好其决策参谋,充分发挥系部管理者的力量与智慧,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服务职能两级管理下,系部是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实体,他们是责任的中心,但他们不是独立办学,需要院级管理层对系部管理成员发挥其领导、指导作用。
系部要树立科学的权力观,正确艺术地行使权力的同时,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是领导活动的目的、本质”。
院级管理者失去服务意识,学院的决策将无法推行,失去系部的信任和配合,系部也无法成为真正的责任中心,两级管理的价值必然成为虚幻。
三、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创新系部学生管理措施。
1、以学院制度为统领,认真制定系部具体管理制度或条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因此我系十分重视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我系学生工作做到“有据可循”。
我系制订了系部日常管理制度,包括《纪律管理条例》、《卫生管理条例》、《宿舍管理条例》、《系部辅导员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条例》、《学生干部工作条例》、《实习生管理条例》、《系部学风建设管理办法》;评优制度,包括《班主任评优制度》、《班集体评优制度》、《宿舍评优制度》、《班干部评优制度》、《学生评优制度》、《团干部评优制度》、《团员评优制度》;系部特困生管理办法,包括建立系部特困生档案、《特困生特别资助办法》、《特困生确认及其诚信管理办法》、《经济困难学生困难补助实施办法》、《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实施管理办法》。
另外针对系部特点还制定了《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学生学业预警制度》、《电子电气工程系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规定》、《电子电气工程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贫困生帮扶计划》、《电子电气工程系学生寝室卫生值日制度》、《系部学生工作手册》等,加强我系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管理的力度。
由系学生会纪检部、生活部,负责学生考勤管理,寝室卫生检查。
实行班级考勤、寝室卫生检查情况周报制度,即每周在辅导员例会上通报班级出勤、寝室卫生检查情况,实行辅导员责任制。
2010年上半年系部平均到课率93.12%、2010年下半年系部平均到课率95.42%、全年平均到课率94.27%;认真处理学生违纪,做到事前谈话,事后教育,并将处分决定书在第一时间内送达本人和家长。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现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当今大学生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经验,性格开朗、独立,积极进取,更富于挑战性,不再为单一的价值观所束缚。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变迁对大学生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
系部以“感恩诚信教育”为突破,开展了“感恩与诚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通过“感恩的心”——爱心成本核算主题班会大赛、感恩与诚信教育的海报设计大赛、“学会感恩,勇担责任,共同成长”为主题的书信文化大赛、“感恩与诚信”小品短剧比赛、诚信基金等系列活动,使广大学生具了备诚信感恩意识,体验诚信感恩情感,践行诚信感恩行动,从而加强学生个人修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在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各辅导员组织学生观看了心理影片、班级素质拓展等,开展以“优化心理品质,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以“和谐宿舍——你我的家”为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学会了科学地认识自己,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基于团组织生活会开展了八次主题团日:“认识我的专业”、“感恩”、大学我梦起飞的地方”、“就业我怎样面对”、“玉树地震捐款”、“心理健康”,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广泛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
(1)广泛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广大师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营造互助关爱的和谐校园氛围,我系学生心理健康领导小组要求各班在5月份,开展以“优化心理品质,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各班积极筹备,开展的主要活动有:“和谐宿舍——你我的家”为主题班会活动、心理影片展播、班级素质拓展等。
5月25日契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我系主办了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通过以上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很好地宣传和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了科学地认识自己,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也使我系心理健康工作更加深入人心,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和宣传效果。
(2)深入细致开展心理贫困生工作。
首先深入学生,多途径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我系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了由辅导员、各班心理委员组成的班级心理工作小组,长期深入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实行一对一的方式对心理贫困生进行辅导与监督。
若有实际情况发生,如今年我系出现的王利珍事件、刘姣事件等,学生心理领导小组也能够及时、尽快地处理,尽量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为全面科学地了解我系10级入校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我系配合心理中心采用问卷形式对所有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
通过此次普查为我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和建议,也为下一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使我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提供服务。
4、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大教育”思想,全系上下共同关心和重视学生管理工作。
在新体制下,系部动员全体教职工都来关心学生工作,对提高学生工作的效果将是有力的促进。
我系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各专业教师专业、就业教育为主体,共同做好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
辅导员深入课堂,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专业教师深入班级建设,参与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系部各管理人员采取党员责任区的形式下放到各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系部的各级管理干部,全体教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从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和服务工作等不同的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上、思想上、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帮助。
5、建立辅导员独立负责班级日常管理的工作体制。
(1)构建学生日常管理专兼职辅导员独立负责的体系。
系部在实践中不断地实践与摸索,优化系部学生管理结构体系,调整辅导员工作职责,改革班级日常管理为辅导员独立负责制,要求辅导员承担一定的系部全局性工作,如贫困生管理、心理健康咨询、宿舍管理。
专职辅导员独立管理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不再介入。
对能力较强、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承担年级辅导员工作,协调安排非分管班级兼职辅导员工作。
辅导员职责调整之后,会出现部分班级无专职辅导员直管,则由系里统一聘任兼职辅导员独立开展班级管理,兼职辅导员原则上由本系专职教师兼任,一般为一到两个班。
(2)为班级配备辅导员助理。
为有效减轻辅导员日常工作负担,将辅导员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选拔一些思想素质好、工作认真负责、品德高尚、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党员干部尤协助辅导员做好低年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等。
这项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减轻辅导员的负担,同时对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采取此种班级管理模式后,专职辅导员具体负责的班级和以往相比,有了较大减少,便于辅导员深入具体地开展个体工作,同时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不存在与班主任的交叉点,消除了班级管理中的扯皮现象;每个辅导员承担相对固定的系部全局性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专职辅导员向专家化方向的发展。
6、建立教研室指导班级开展专业指导的工作体制首先发挥教研室及专业教师在班级中开展专业与就业指导的作用。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校期间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专业指导,需要引导其开展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大部分辅导员由于其专业的局限性,往往很难承担此项工作,还必须充分发挥教研室及专业教师的作用,在班级中开展专业与就业指导。
我系两个教研室统筹负责各专业班级在校期间各项专业指导工作,包括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课程指导沟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等。
邀请企业专业进行职业、就业指导讲座10人次,举办专业专题座谈会近20余场。
其次提高各教研室开展企业引进与就业推荐工作的积极性。
为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切实改变教学与就业存在的两张皮现象,鼓励教研室及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我们让教研室承担部分就业工作,明确了教研室引进企业、推荐学生就业的指标(李缓、王世刚等老师为学生推荐了近50名学生进企业岗实习),同时为调动教研室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将就业经费进行了部分划拨。
通过以上形式,教研室在班级管理中的专业指导、就业指导与就业推荐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