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雕塑艺术鉴赏
《国王与王妃》 国王与王妃》
这是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法老王门考拉和 王妃双人立像。 国王夫妇并肩而立,都是左脚略向前迈出 半步,但没有行进的动势,全身的重心仍 落在两只脚上。在埃及雕刻中从未表现过 把全身重心放在一条腿上,而另一条腿轻 轻地离开地面的人物,这种站立姿式增强 了安定稳固的感觉。国王两臂垂直,双手 握拳,以表示力量的集中;王妃左手弯曲 放在国王左胳膊上,右手臂搂抱着国王的 腰,这是埃及夫妇像的标准格式。尽管立 姿呆板,但人物的面部隐露微笑的表情还 是生动的。雕刻家对男女躯体作了不同的 对比处理,通过薄而紧身的长衣刻画出女 性柔软起伏的曲线和优美的体形,而国王 的体形则是雄健和刚直的。
• •
•
《涅菲尔蒂王后像》约公元前1365年 《涅菲尔蒂王后像》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 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强调艺术要从理想 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人及其 周围的世界,作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神化 倾向,努力表现出人的特性,真实地刻画 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自然生 动,长圆型的面孔,五官端正,线条柔和 清秀,修长的颈项,变化微妙的曲线构成 庄重、优雅的仪态,洋溢着活力和女性的 美,体现出埃及人对女性美的理想,完全摆 脱了过去王后雕像只是强调其高贵地位的 旧手法. 为了创造形象的真实感,雕像施加了色彩: 浅红色的肤色,浓黑的眉毛和深红的双唇, 显得美丽而又雅致。雕刻家十分重视传达 人物心灵的眼睛的制作,据史料称该像的 眼睛是用铜料镶边,雪花石膏填白,并用 下面垫了一块磨光的黑檀木的水晶石做眼 球,使双目极富神气,显得非常明媚动人。 她那色彩优雅的高冠和胸饰具有极高的工 艺装饰性,从这一形象可以见得古埃及文 明的程度。
总体特征: 总体特征:希腊艺术是理 想主义的、简朴的、 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 典雅精致的, 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 是高贵的单纯, 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雅典娜神像》古希腊 菲狄亚斯 雅典娜神像》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2、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的雕塑艺术
迄今发现的考古资料表明,古代埃 及、两河流域(旧称“美索不达米亚”, 今伊拉克地区)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 地。
古埃及雕塑程式在古王国时期就已形成, 以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埃及雕刻具有明显 的程式化造型:姿势必须保持直立,装束和色 彩,类似立体绘画的浮雕,头部呈侧面像,眼 睛为正面形,肩胸上半身为正面,两腿双足同 样呈侧面。 在埃及雕像造型的特征中,程式化标准是 “正面律”法则。
《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约 公元前2600年
拉荷特普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王子,他和 妻子诺佛列特的坐像集中体现了埃及王族 的雕像规则:人物正襟危坐,双腿并齐, 男子右手横陈胸前,左手置于膝上;女子 双手护胸,面容平静严肃,没有人物性格 的刻画和情感的流露. 王子除短裤外全身裸露,肩阔胸厚,肌肉 丰健,蕴含着征服一切的力量,皮肤呈棕 红色,可能是因为男子常常出征和常受日 晒雨淋。女像则为淡黄肤色,娇嫩白皙, 这是由于长期闺房生活养成的。这两尊像 有不同的美感。王子具有力的健美,妻子 主要呈现出纯洁的柔美:清秀的面容两边 分列浓密短发,身着白色连衣长裙,整个 体态造型富有对称的匀衡美。雕刻的艺术 语言极为简练,于概括中见刚柔变化,可 谓古王国时期审美理想的典范作品。为追 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 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用铜做眼 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 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 透明的水晶中发生光辉。
3、古希腊的雕塑艺术
• 重点: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 腊的雕塑艺术则是欧洲以至整个西方古 典雕塑学习的典范。在整个西方美术传 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 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 古希腊开始的。
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 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 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 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 社会的美丽幻想, 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 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 因此, 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 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 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 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 的艺术形式。 的艺术形式。
•
原来的狮身人面像头戴皇冠, 额套圣蛇浮雕,颏留长须,脖 围项圈。经过几千年来风吹雨 打和沙土掩埋,皇冠、项圈不 见踪影,圣蛇浮雕于1818 年被英籍意大利人卡菲里亚在 雕像下掘出,献给了英国大不 列颠博物馆。胡子脱落四分五 裂,埃及博物馆存有两块,大 不列颠博物馆存有一块(现已 归还埃及)。像的鼻部已缺损 了一大块,据说是拿破仑士兵 侵略埃及时打掉的,实为讹传, 它是被朝圣游客中世纪伊斯兰 苏菲派教徒砸掉的。历经40 00多年的狮身人面像,现已 痼疾缠身,千疮百孔,颈部、 胸部腐蚀的尤其厉害。198 1年10月,石像左后腿塌方, 形成一个2米宽3米长的大窟 窿。1988年2月,石像右 肩上掉下两块巨石,其中一块 重达2000公斤。
《维林多夫的维纳斯》石灰石圆雕, 维林多夫的维纳斯》石灰石圆雕, 高约10厘米 厘米, 高约 厘米,宽5厘米 厘米
《环形巨石群》 环形巨石群》
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英国的旅游热点,每年都有100万 人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参观。巨石阵是英国最著名的史前 建筑遗迹,它的建造起因和方法至今在考古界仍是个不解 之谜。
设计艺术学院 张婷
一、西方古代雕塑艺术鉴赏(上) 西方古代雕塑艺术鉴赏(
西方古代雕塑艺术也是一个丰富的艺术 宝库。从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来讲,古 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雕塑、古希腊和古罗马 的雕塑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都有着 很重要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其中的古希腊雕 塑,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则更为突出。
•
• •
《阿布辛贝勒神庙巨型雕像》约公元前1257年
埃及阿布辛贝勒神庙位于阿斯旺以南的尼罗河畔。它是古埃及闻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所建, 被雕刻进沙岩峭壁而建成的。 庙高30米,宽36米,纵深60米,门前4座巨型石质拉美西斯坐像,每尊高20米,像旁有其母、 妻、子女的小雕像,无不栩栩如生,经过逾3000年的风蚀仍完好无损。四尊法老雕像占满了石 窟的外立面,而在其内部则设有各种房间,用于祭奠和存放庆典用品。据说,升起的太阳的光 线,可以照亮最内部的避难所的三个神的雕像以及Ramses II的雕像。这个大庙宇的内部由一 系列通向中心避难所的大厅和房间所组成。 它是古埃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 •
《村长像》约公元前2400年 埃及肖像雕刻中的法老和王公贵族雕像,按宗教 规则严格遵循“正面律”程式,所以这类雕像的 姿态和表情都较僵化呆板,但是身份低贱的人物 的雕像就很少受这种程式的局限,更多偏重于生 活形态的写实。这类人物大多是作为俑陪葬的, 比较杰出的有《村长像》。《村长像》是世界上 现存的最早的木雕之一。这件木雕立像高110厘 米,属第四王朝作品,原名叫卡别尔王子。当时, 王子作为王家族庄园的管理者,类似工头的地位, 在田间监督奴隶劳动,兼及组织人力筑坝修水渠。 据说这件雕像出土时一个旁观者惊叫道:“这是 我们的村长。”事实上他也像个村长,他那肥头 胖脑的神气使人联想到一个乡村小吏的典型。
•
狮身人面像(又译“斯芬克斯” sphinx)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塔近旁,是埃及著名古迹, 与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遗迹。像高21米,长57米,耳朵就有2米长。除了前伸达 15米的狮爪是用大石块镶砌外,整座像是在一块含有贝壳之类杂质的巨石上雕成。面部是古埃及第 四王朝法老(即国王)海夫拉的脸型。相传公元前2611年,海夫拉到此巡视自己的陵墓——海夫 拉金字塔工程时,吩咐为自己雕凿石像。工匠别出心裁地雕凿了一头狮身,而以这位法老的面像作为 狮子的头。在古埃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狮身人面像实际上是古埃及法老的写照。雕像坐西向东, 蹲伏在哈夫拉的陵墓旁。由于它状如希腊神话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斯,西方人因此以“斯芬克斯”称 呼它。
1、旧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雕塑艺术的历史源缘流长,最早 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那时,人类不 但已经克服了生存的困难,而且智慧也发 展到一定的水平,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提炼 艺术。
这尊“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就是人们所 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雕塑艺术的代表 作,这尊小圆雕发现于奥地利摩拉维亚 的维林多夫山洞中,距今已有约三万年 的历史了。这尊雕像被公认为是人类雕 塑艺术的开端。 这尊雕像头部和四肢雕凿的十分笼统, 脸部特征基本忽略,头发均匀地卷曲排 列在整个头部上,但胸部突出,腹部宽 大,女性特征被强调得极其夸张。人们 推测它很可能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崇拜 的偶像,表达了早期人类渴望种族繁衍 的愿望。同时,它也是旧石器时代母权 制社会观念的反映。
大约公元前 2100 年左右, 19 块巨大的青石板从威尔士山中被 拖到 300 公里以外的索尔兹伯里 平原,矗立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 构成了一个环形栅栏状的墙体。 它占地面积极广,结构庞大而复 杂。整个巨石阵的结构是由环状 列石及环状沟所组成,它或许是 一个重要的祭祀中心,巨石正好 同夏至那天太阳升起的位置排成 一线 ,部分的学者认为古代民族 用巨石阵来记录太阳的运行,这 些标志着季节运动规律的时刻, 对于一个从事农业生产的氏族群 体来说,既有实用意义又有重要 的宗教意义。这一建筑形式显示 出原始人对复杂的空间结构的巧 妙安排。它那十分惊人的准确性, 匀称和统一的整体效果,以及建 筑者的技术能力,显示了人类智 慧的巨大发展;它那单纯雄伟的 造型美,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 发射出人类心灵试图拥抱苍穹, 超越自身的魄力。
《掷铁饼者》 米隆 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 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 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 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 一刹那,有着强烈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 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 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 运动员之所以呈现出裸体的形态,是由 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所决定的。因为,古 希腊人在从事体育运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 出活动时,男子往往赤身裸体。他们认为 完美健康的人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 体现。这种社会风俗反过来也促进了希腊 人体雕像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西方美术史 中崇尚人体美的艺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