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胶印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胶印故障的形成胶印故障大致分为机械故障、印刷工艺技术故障、材料引起的故障、操作环境和维护保养造成的故障及 电器故障等内容。
(一)、机械故障因素 印刷机械产生的故障最多。
即使是新的胶印机,由于设计装配和安装调试中的某些缺陷,在工作中也会 出现故障。
一台胶印机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各部件的制造加工精度极为重要,国产胶印机由于加工机件的 工作母机及操作技术的条件限制,一些零件达不到先进水平,也是造成机械故障的一个因素。
有的胶印机如主机中的齿轮、滚筒加工质量较好,但配套件技术性能差,也会给正常印刷带来麻烦。
例 如有的胶印机水斗加水配置的真空水箱,达不到真空要求,自动加水经常失灵,导致水斗和版面缺水,操作 者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印品上脏糊版故障。
胶印机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也很重要。
许多工厂安装机器前做地脚基础时,忽略了地面强度和硬度问题。
现在中、高速的胶印机对机器底座的水平要求极高:纵向允许水平误差不能超过0.08/1000,横向水平误差不 能超过 0.04/1000 ,用机器底座下校正水平的底脚螺丝调节。
如 J2108 型机底座下有 8 只校正螺丝,螺丝的触地点垫 8cm 方铁,校正水平后,用螺帽扣紧底座,以防底脚螺丝自行走动,问题在于:现在机器的底座不着 地,而靠 8 只底脚螺丝支撑,因为下面要放油盘,不可能再用水泥填封,故要求地基表面强度较高,而说明 书上注明用 200 号水泥,实际改用 400号水泥较好,并在地基上层轧钢筋,否则地脚螺丝触地点受震动后, 水泥容易损坏或开裂,机器失去水平。
特别是滚筒轴颈、轴套磨损快,就会造成重影、杠子等印刷故障。
机器使用到一定年限以后,由于机件逐渐磨损,精度下降,就会出现各种故障。
机件磨损的快慢,除了 保养不善的因素外,还同机件使用的材质及加工制造工艺有关。
例如胶木制做的进纸压球,容易磨损成椭圆 形,造成输纸歪斜故障。
又如,受力不匀的万向轴转球和叉节, 磨损后会产生输纸停顿故障。
压印咬牙轴摆 杆和滚球,会由于受力大而不均,使推拔销松动 、断裂、滚球轴承破碎,造成套印不准或设备事故。
滚筒表面也会磨损,例如进口罗兰四色机的压印滚筒,虽是由耐磨性较好的球墨铸铁制造,但在经常印 刷同一规格的产品后,压印滚筒表面在纸边处会发生线状的磨损凹陷,以致再印刷尺寸较大的产品时,该处 的印迹便出现一条白杠,影响产品质量。
胶印机应经常进行清洁保养和加油工作, 方能正常工作。
如果保养不好, 加油不勤, 发生的故障就更多。
如有家工厂的胶印机的滚枕上堆满了油墨、胶水干结污垢,合压过程中变成了“接触滚枕” ,硬把滚筒撑开, 造成滚筒轴颈和轴套严重磨损,印品上重影、杠子、油腻等故障同时发生;有的胶印机咬纸牙不清洗、不加 油,纸毛堆积、锈迹斑斑,单个咬纸牙锈蚀咬死,失去咬力,致使印件套印不准、 “剥皮”故障并发。
断油造成的机件磨损或咬死故障,在胶印厂中普遍存在。
有的工厂虽有加油制度,但不落实到人,出了 机件断油咬死故障;有的厂胶印机的凸轮旁磨下一堆铁粉也无人管;罩壳内的油管断裂或输油不到位等造成 的设备故障, 也是由于缺少检查而造成的。
总的来说, 设备保养不好, 制度不健全, 或虽有制度而执行不力, 是目前许多印刷故障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工艺技术因素胶印过程由于涉及到物理、 化学两方面内容, 对于掌握工艺和技术就有较高的要求, 操作人员的工艺、技术水平等问题,造成的胶印故障也较多。
1、胶印特性胶印是利用油和水相斥的原理来进行印刷的。
在同一块印版上, 图文部分亲油疏水, 空白部分亲水疏油, 这是胶印不同于其他印刷的最明显之处,也是胶印工艺技术的关键。
在印版版面同时存在油墨和水的情况下,传输油墨的墨辊上接触到水,由于墨辊高速转动, 在机械力的 挤压作用下, 将水混入油墨中, 造成油墨乳化, 正常印刷中达到一个合理的乳化值。
故胶印实际上既利用油、 水相斥的原理,又利用油、水相溶乳化的特性。
据国外实验资料介绍,胶印一般能正常印刷时,油墨的合理 乳化值,水约占20〜25%,国内无仪器测定,全凭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来决定,这就包含着不稳定因素,也 就增加了产生故障的可能性。
胶印所用之水,并非纯水, PVA 版用水中含有磷、铬酸,对版面的腐蚀很大,既腐蚀版面的空白部分的砂目,不断增生夫机盐层,同时又腐蚀图文部分的基漆,致使印版耐印率降低。
剂含有十多种化学成分,属于微酸性的润湿剂,带有清洗作用,对印版的腐蚀性极微。
2、印刷压力 印刷压力也是工艺技术的一大基础。
胶印因为是间接印刷,图象由印版滚筒转移到橡皮布上,进行第一 次压印,橡皮滚筒受墨后,将印迹转移到承印物上,这是第二次压印,两次压印所需的压力是不同的,如何 达到“理想压力”的境界,要作出一番努力。
一般胶印机,印版滚筒和橡皮滚筒之间的压力,约在 0.10mm 左右;橡皮滚筒和压印滚筒之间的压力,约在0.20〜0.25mm 左右。
随着平整度较好的 PS 版和进口气垫橡皮布的采用,印版滚筒和橡皮滚筒之间的压力可更小些,如进口海德堡四色机在 0.05mm 即可印刷。
胶印使用的压力,是通过计算滚筒半径,测量中心距、测量并增减垫衬数来达到目的。
胶印压力一定要 进行规范化、数据化控制,切不能随意增加垫衬,盲目增加压力,以致压力骤变,滚筒表面线速度不等,接 往往由于管理人员、PS 版用水中所加的润湿粉触面摩擦力增加,甚至还会出现油腻、重影、墨杠等其它故障。
因此,正确使用和调整好印刷压力,是印好产品所需工艺技术的重要一环。
3、套印不准套印不准可分为纵向套印不准和横向套印不准两类。
有一种说法,讲“纸张在传输过程中始终有机件牢牢控制,就能保证套印准确。
”实际上这句话是不全面的。
例如压印咬牙轴或轴套磨损,它在传输纸张时虽然也能牢牢控制,但不能做到正确控制。
这好比一个人两手捧着一只球,两臂伸直能捧牢,两臂弯屈也能捧牢,但两个不同姿势捧着的球,离开人体的距离、稳定性等是不一样的。
所以应该说是“正确地牢牢控制,才能保证套印准确” 。
造成套印不准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纸张伸缩、输纸歪科、规矩定位不准、咬牙咬力不够、咬牙轴磨损、交接不符合要求、递纸牙传动部件磨损等。
另外一些特殊因素也会造成套印不准,如橡皮布局部变形大,也能使图象局部套印不准;递纸牙轴、压印滚筒轴轴向窜动,会造成横向套印不准等。
4、色序安排以往单色机的印刷色序,总是顺色序黄、红、蓝、墨,这种色序安排,较大的困难是签准黄版、红版的印刷样,特别是第一色黄版,关系到印刷品的色彩再现和复制效果。
若黄版印得太深,印出人物的肤色没有生机感,房屋象古庙一样陈旧,使人难以接受;若黄版印得太淡,复制出的画面干瘪无光亮,色调偏向蓝紫,也不好看。
黄版签样偏色,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眼的视网膜辩色细胞,对黄色的分辨能力最低;二是人们对纸张的吸油性不甚了解,缺少仪器检测,大小一样掌握,往往造成太深、太淡弊病。
例如:双色机的色序安排可将黄版和蓝版放在同一印刷流程,蓝版正好起到蓝玻璃的滤色作用,便于鉴定黄版的墨层厚度是否适宜。
但双色机由于是湿叠湿印刷,往往在拖梢两只角上产生不规则的A、B 重影,这就要求在工艺安排时,适当改变色序来解决。
四色以上的多色胶印机,由于三个色是湿叠湿印刷,所以色序是根据各色油墨粘度,从高到低安排的,否则会发生逆套印故障,从而出现墨色灰暗的混色弊病。
有时前几色也会产生 A 、B 重影,色序要作必要的调整。
(三)、印刷材料因素胶印材料,主要有纸张、油墨、印版、橡皮布及垫衬物四大类。
各种材料要符合胶印特性的印刷适性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印刷故障。
1、纸张因素纸张的理化性质和技术指标,包括物理性能指标、光学性能指标、印刷性能指标、化学性能指标等。
其中同胶印适性密切相关的有:紧度、抗拉毛强度、伸缩性、白度、吸收性、平滑度、光泽度、pH 值等。
纸张的紧度和抗拉毛强度值,印刷过程中受压分离时,油墨粘性及橡皮布表面水分产生的粘力作用,会产生掉毛、掉粉现象,致使印刷品上出现毛刺状斑点或实地花白故障。
纸张的伸缩性大小同纤维排列的方向有关,长丝(顺丝)方向的伸缩率小于纤维排列两侧方向的伸缩率,因而胶印惯用长丝方向同滚筒轴线平行的纸进行印刷,以尽量减少纸张受湿伸长造成的图像套印不准。
纸张的白度和平滑度,关系到所印图象的色彩鲜艳程度和饱和度,白度高的纸张印上彩色油墨后,投射到纸面上的光被纸张吸收少,反射多,故能较好地呈现油墨色彩的本来面貌。
白度差的纸张有伙分,吸收投射光多,反射光少,印刷品图象灰暗。
平滑度差的纸张表面粗糙,吸油性强,印迹干燥后无光泽,投射光被吸收多,而且反射光呈漫反射,印刷品的视觉效果差,色彩灰暗不鲜亮。
吸油性的纸张在印迹尚未干燥结膜之前,大量吸收印迹油墨里的连结料,致使印迹表面结膜粗糙,产品无不泽。
严重时,还会产生印迹粉化故障。
一般纸张的pH 值,在5.5 以上,呈微酸性,当pH 值下降到5.5 以下时,纸张酸度增加,这种纸张能破坏油墨的干燥性,产生印迹不干故障。
2、油墨因素用来表现图象形像和色彩的油墨,是一种塑性流性,通过墨辊传输,涂布在印版上图文上,用经橡皮布,最后转印到纸面上,经过干燥结膜以后变成固体。
胶印要求油墨印刷适性的主要指标是:固着性、干燥性、着色率、细度、粘度、流动度、以及耐酸、耐碱、耐水、耐光等可耐性。
随着胶印机速度的提高和多色机的出现,快固着油墨的固着性越来越重要。
多色机的印刷速度大都在8000 张/小时以上,每印一张约用0.5秒(s)即要转入第二色印刷。
若油墨的固着速度慢,前色印迹就会较多地滞留在后色橡皮布上,并逐步逆转移,使后色产生混色弊病。
油墨印迹的干燥一般要在四小时以上,早期干燥油墨在胶辊上就结皮,给正常印刷和清洗工作带来麻烦。
如果印在纸上的印迹干燥过头,产生晶化(玻璃化)现象,使后色印不上,相反,如果印迹不干,后色又不能印刷,降低了生产效率。
油墨的着色率越高越好,要求达到100%,但有的油墨着色率只能达到80〜90%,胶印操作者为了要达到色彩饱和程度,不得不采取提高印迹墨层厚度的办法来补救,但墨层印得太厚,容易造成产品背面粘脏和暗调区网点模糊。
一般油墨颗粒的直径约在7.5卩m,若按200线一成网点面积1613卩m2来计算,可容纳68颗颜料颗粒,按印刷适性要求15颗以上,已足足有余了。
但在实际印刷中,国产油墨的抗聚性差,由于机器运转时墨辊互相摩擦,油墨的粘性增大,加上纸张上的粉质与纸毛混入,能使颗粒越来越粗,影响印刷品的清晰度和层次表现力。
3、印版因素胶印印版目前已步入PS 版阶段,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工厂在使用蛋白版、PVA 版、多层金属版,近几年又发展了专印翻版书的氧化锌纸基版。
这些印版的制版工艺各不相同,作为晒版工艺来说,晒制PS 版最为简单,PVA 版、多层金属版工艺较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