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一、填空题1.形式运算2.吉尔福特3.卡特尔4.效度5.个别差异6.执行决定7.朱智贤8.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9.智力成分亚理论10.效度11.青少年期12.需要13.观察学习二、名词解释1.测验法: 是指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2.同化: 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全于一个正在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3.意志: 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4.顺应: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5.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是班杜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义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6.第二性征: 第二特征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第一性征或性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
7.成熟: 格塞尔认为,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受基因控制的,他把这种通过基因来控制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
8.生长突增: 在青少年期开始前,身高增加率突然改变,好像一夜之间长了很多,骤然间失去了儿童期体型的和谐外型,这现象称为“生长突增”。
9.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三、判断改错1.错不需要改为需要2.对3.对4.对3.错情感和情绪交换位置5.错改为:少年和青年初期6.错,改为:不容易7.错,改为:由韦克斯勒提出8.错,改为:社会需要9.错,改为:矛盾的闭锁性四、简答题1.偏重社会发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主要有哪些?(1)华生的行为主义观;(2)勒温的生活空间说;(3)哈维格斯特的发展课题论;(4)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1)过渡性:青少年保留儿童的某些心理特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心理品质;(2)闭锁性: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含蓄、内隐的特点;(3)矛盾动荡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青少年心理的不稳定,表现出各种矛盾的心理现象;(4)社会性:在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由单纯的自然人变成具有社会性。
3.访谈区别于日常谈话的性质有哪些?(1)单项的互动性(2)艺术性(3)科学的目的性4.简述记忆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记忆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2)按照有无目的和动机,可以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3)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4)按照记忆的不同方式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5.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①暴怒性与温和性②可变性与固执性③丰富性与孤独性(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6.青少年心理研究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1)客观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矛盾性原则;(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7.简述青少年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逐渐增多;(3)想象的抽象性、现实性在不断发展。
8.青少年心理研究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1)客观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矛盾性原则;(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9.早熟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早熟对于不同性别的男孩和女孩的影响是不同的。
早熟的男孩的心理体验比同龄的男孩要丰富,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更接近。
因而,他们更喜欢、愿意与同龄女生交往。
由于他们身体上成熟,体魄健壮,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很容易得到同伴的敬佩、羡慕、尊重;也容易得到家长、老师的青睐,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当上班级干部。
早熟的女孩与早熟男孩相比,早熟女孩体会到了更多的麻烦、苦恼。
对这种在时间上早成熟3~4年的女孩来说,会品尝到周围同伴都未曾有过的体验、感受与变化,会产生与同龄人“不同步”的感觉,因而易使她们心理焦虑、紧张与负担过重,造成自信心方面的障碍,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
10.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
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个体在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可能原因。
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
然而进行这种研究是比较有难度的。
一方面,由于时间较长,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中途退出或丢失的现象。
另一方面,主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耗时耗力。
另外,在取样的代表性问题上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注意在不断的重复测查中保持测验人员、测量工具和程序的一致。
方法本身由于没有不同历史经历下的比较,较之横向研究,其结果的适用范围也就相应地减少了11.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
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五、论述题略二一、填空题1.个人童话2.压力感3.道德信念4.道德两难故事5.系统脱敏6.意志7.个性8.情绪性二、名词解释1.易性癖:心理对自身性别的认定和解释与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持续存在改变自身性别的强烈愿望。
2.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3.成人感:由于青少年身体快速发育和性的成熟,表现为其具有了成人特征,使其心理上具有了成人感。
4.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
5.压力:就是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感三者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
6.观点采择:是指个体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即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事物或事件别人可能会有不同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的能力。
7.对偶故事法:是指设计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在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去探明儿童所依据的道德规则,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8.社会性:是指一个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动态复合系统。
9.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
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11.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或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三、判断改错1.错,将两处“兴趣”改为“需要”2.对3.错,将“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4.错,“生物”改“社会”5.错,将“仅仅”改为“不仅仅”6.错,将“少年期”改为“胎儿期”7.错,将“完全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改为“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和社会氛围影响决定的”8.错,将“性取向”改为“性别认同”9.对10.错,将“身心发展”改为“青少年品德”11.对12.对13.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14.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15.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四、简答题1.简答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形式。
答:皮亚杰把儿童的自我中心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自我中心化表现为不能把自身作为一客体与其他客体区别开来,也不能把客体同他的感觉印象区别开来。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化表现为儿童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总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自我中心表现为儿童不能区分感性事件和智力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和更大一些的青少年,自我中心化表现为不能区分自己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不懂得世界并不象他所想象的那样合乎逻辑地安排。
2.简述个体遭受到压力时行为表现呈现的负面类型。
答:人类生活遭受到压力时,其行为表现会呈现如下八种负面类型:1.暴力攻击类型 2。
自我中心类型3。
寻求生理满足类型 4。
逃避退缩类型 5。
潜在发泄类型6。
负向转移类型 7。
寻求刺激类型 8。
寻求自杀类型3.简述青少年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答: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它是自我认识中最重要的指标。
个体自我评价的能力到高中阶段才渐趋成熟,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1)评价的独立性:努力摆脱对成人、权威的依赖,表现出某种反叛的对抗和主观上的偏执性;(2)评价的概括性:由具体向概括化、抽象化发展,这时中学生在评价好学生时常用较概括的评语;(3)评价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成熟,自我评价逐渐趋于稳定。
4.性意识包含哪两个层面?答:(1)是性别认同,即个体认识到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它影响着个体对性的态度以及个体与异性的关系;(2)是对性的关注、向往和追求。
5.简述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答:(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
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2。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个人品德的发展 3。
个体的品德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道德状况6.简答青少年友谊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友谊往往有下面三个特点:第一,选择性。
青少年结交朋友是有选择性的。
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地域型,即家住的比较近;第二种是相似型,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相同的性格作为交友基础;第三种是互补型,以同学间的长处和短处为交友基础,以便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第二,亲密性。
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孩子们的世界越来越小,他们热切渴望同龄人的理解、支持。
青少年时期,也是同性伙伴敞开心扉交往的加速期,同伴关系十分亲密。
这种亲密性表现在他们重视朋友,感觉朋友比父母更知心、更亲密。
第三,稳定性。
在小学时期儿童还难以把友谊同团伙、朋党分开,但到了青少年期,个体已开始认为友谊是唯一的个人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