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健康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
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
2.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
3.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4.健康管理: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5.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6.危害健康行为:是指在偏离个人和社会健康所期待的方向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明显的确定的各种行为7.危害健康行为:是指偏离个人和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明显确定的各种行为8.人格: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9.健康睡眠:迅速消除个体疲劳,有效提高睡眠质量,睡眠科学合理不会诱发疾病,在睡眠中能康复多种慢性疾病10.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适应症和用法、用量要求的物质11.非处方药:是指病人不需要凭医师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买到,根据患者的病情,自行判断,借助药品说明书,自我进行治疗的药品12.生活护理:是指人们对自身或他人日常生活的维护与管理13.体育卫生:是指运用卫生学和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影响人们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及其规律14.体育环境:是指体育锻炼的自然环境和人工提供的场地设施15.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16.膳食制度:是指按营养学的原则,将人体每天所需求的膳食营养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分配安排的一种制度17.膳食指南:是指营养学家概括营养学原理,对膳食中食物的选择和搭配提出的指导性建议18.饮食结构:一日各餐中各种食物种类和数量的组成关系。
19.饮食制度:按营养学的原则,将人每天所需要的饮食营养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分配安排的一种制度。
20.自我效能:个体对执行某种特殊行动以达到某个特殊目的的自身能力的信念。
二、知识点1.WHO提供的4大健康行为:“不吸烟,饮酒不过量,锻炼身体,平衡膳食”。
影响健康的4大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卫生服务。
日常行为方式影响致命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发展。
1992年维多利亚心脏保健宣言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健康”。
2.情绪的特征:倾向性、稳定性、深刻性、效能性。
情绪的控制方法:修身养性、转移注意、自我调控、异位思考、登高远望。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统一性、稳定性、社会性、功能性。
3.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循序渐进、系统性、全面性、区别对待、持之以恒原则。
4.健康饮食4个内容:健康饮食结构、健康饮食制度、健康食物加工方式、食品安全。
5.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
10月15世界吸毒日。
2009年12月1日是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
6.计划生育的内容:提倡晚婚、晚育及节育,同时要求优生。
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目标是使人口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相适应。
7.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8.药品有两个来源:自然界、人工制备。
选择药品的服法和剂型,包括: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剂型。
药物与机体之间包括两方面内容: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②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对机体的主要作用是:对生理功能的兴奋或抑制。
安全、有效、经济是合理用药的3个基本原则。
其中安全是第一原则。
用药的最终目的:希望治愈疾病,提高生命质量。
我国非处方药的指导思想:“安全有效,慎重从严,结合国情,中西药并重”;原则:“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
如何正确使用非处方药:对那些无需医生诊治的常见症状与疾病可自我选择OTC;准确用药;选择药品要有针对性;购用合格产品;索取凭证。
9.白色脂肪功能是:储存脂肪;棕色脂肪功能是:产热。
肥胖按体型分为:苹果型肥胖、梨型~、均匀性~。
通俗的方法:单纯性~、继发性~、药物引起的~。
10.理想的体重=身高-105. 理想体重=(身高-100)*0.9(男性)或0.85(女性)11.预防疾病的方法:注意营养、休息、运动、和卫生。
疾病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12.蔬菜加工时应注意:先洗后切,切块宜大,急火快炒;少加水,勿弃汤;现做现吃,勿久置,切忌反复加热。
三、简答及论述:1.健康行为的概念、表现形式、种类、满足的条件。
危害健康行为的行为。
答.概念: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表现形式:一是形成有利有健康的行为,二是放弃或减少危害健康的行为。
种类:日常健康行为,保健行为,预防性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必须满足以下5个条件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且第一个条件是必备的;行为必须具备有利性,行为必须具有规律性,行为必须具有与环境的和谐型,行为必须具有一致性,行为必须具有适宜性。
危害健康行为的行为:网络成瘾,过度上网对大脑神经中枢,体内激素分泌,免疫功能等有极大危害,从而导致许多疾病发生。
自杀行为。
它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3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复杂的社会病理现象,有意识的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异常行为。
吸毒,它会严重损害吸毒者的身体健康,导致各种疾病,传染病的蔓延;还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对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
吸烟行为,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使人体器官受损甚至导致癌变,吸烟会成瘾,还会带来劳动力的丢失。
酗酒行为,酗酒会引起许多炎病,导致身体健康破坏;饮酒后会使人精神不稳定,出现冲动性行为,伤人或自杀;还有饮酒是造成车祸等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2.心理健康的概念、特征及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与手段。
答:概念:心理健康反映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健全人格的前提下一种持续的,相对稳定的。
知、情、意协调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社会功能、良好的心理状态。
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与思想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保持并增长个体的健康状态;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对各种应激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防止不良适应的出现,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使个体能够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维护心理健康的手段:生理维护,心理维护,社会维护。
3.如何增进人际关系及基本原则和方法?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答:增进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②有效调控人际关系,③不断改善人际关系④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方法:①尊重交往对象,平等相处。
②互利互惠,以礼相待。
③正确认识心理定式的影响④.注意交流的技巧。
⑤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能力。
影响因素:需要因素、距离、次数频率、相似性、互补性、外表、人格。
4.如何预防和缓解压力?预防:①.树立应激的社会观。
②.提高认识水平。
③.注意自我修养,造就良好的人格基础。
缓解:自我调节、行为调节、回避、泄渲、疏导、升华与转化、心理干预。
5. 保证健康睡眠应做到:①规则的生活节律、②良好的睡眠环境、③正确的睡眠姿势、④必要的午休时间、⑤睡前用热水泡脚。
6.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自我控制的方法是什么?答:原因:(1)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络给人们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如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减少莫名焦虑,不必直接面对别人,可以逃避个体面貌、肢体语言、声音等身体条件的影响。
(2)网络的可操作性,易于自我良好发挥,是自我表现力增加,积极主动的操作,满足控制欲。
(3)网络的新异性和变化性极大的满足了人们追求刺激、喜欢探险的心理,他给上网者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
危害:(1)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
这些生理、生物化学变化会诱发种种疾病,胃肠疾病,头痛,忧郁等,(2)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DA水平升高,他在短时间内会令人高度兴奋,其后令人高度颓废、消沉。
自我控制方法:(1)科学安排上网时间,合理利用互联网,(2)用转移和替代的方式摆脱网络成瘾。
(3)程度较重的网络成瘾者的治疗可以通过直接隔断法和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达到治愈目的。
7.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1)先天性因素即遗传因素(2)后天因素:①家庭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自然物理因素④学校教育因素⑤早期的童年经验因素。
8.论述健康人格的培养方法?答:人格的形成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培养健康的人格就要从两方面入手。
方法如下:(1)在家庭教育时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主动教育和楷模作用,使孩子的人格向好的方向发展。
避免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生活就有奔头。
能正确的面对并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再遇挫时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3)主动适应环境。
当今社会,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所以我们要在主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人格。
(4)悦纳自己,接受他人。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接受自己,接受他人,才能培养健康的人格。
(5)善于控制情绪。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之一,善于控制情绪是人格成熟的表现。
(6)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的需要,也是衡量其人格是否健康的尺度。
9.论述婚前性行为的危害?答:(1)在我国,婚前性行为是不合法的,并且违背道德规范,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责备。
青年男女发生性关系后,往往担心被学校家长发现,难免紧张焦虑,惶恐不安,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干扰学习和生活。
(2)如果因婚前性行为而怀孕,对女方而言就不单是在精神上受到伤害,还可能引起生殖系统的疾患。
第一次人工流产引起妇科疾病的几率甚高,多次流产甚至可能造成不孕症。
(3)婚前性行为的发起者多为男性,而承担后果者往往是女性。
如果恋爱失败,性交往往留下深远的精神创伤,给重新择偶和新的婚姻生活笼罩一层阴影,甚至可能酿成家庭悲剧。
总之,婚前性行为的危害巨大,对双方今后的人生道路都会产生影响,必须慎之又慎。
10.避孕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分类?答: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卵巢排卵;抑制子宫内膜的增生,使之不适于胚胞植入;致使宫颈粘液稠度增加,不利于精子穿透。
口服避孕药可分为短效避孕、长效避孕、速效避孕、紧急避孕。
11.合理用药的方法,及常见的用药误区。
答:(1)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治药物滥用。
(2)要考虑患者生理条件制定给药方案。
(3)要按照药带动学制定合理给药方案。
(4)给药时要考虑患者的病情。
(5)联合用药中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
(6)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法,剂量计疗程。
误区:(1)用药剂量不准确,间隔时间不当。
(2)迷信新药、进口药、高价药。
(4)随意停药。
(5)以为中药没有副作用。
(6)滥用“补药”。
12.体育锻炼的卫生指导。
答:(1)合适的锻炼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