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讲授纲要一、《人格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系统探讨人性的一门学科。
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必要的普通心理学、生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前导课程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后续课程为变态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学。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发展的、系统的和实践的观点来认识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发展、人格的评估等问题,形成科学的人格观,培养他们分析人格、理解人格、评估人格的能力。
并使他们了解完善人格的途径。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下列问题:1、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范式。
2、人格心理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人性是善的、恶的,还是非善非恶;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由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基因和环境、天性和教养是如何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个体的人格的等问题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提高自己的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和调控能力。
4、为人格矫正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四)学时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五)教学方式:原著阅读与课堂教学、上台交流相结合(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比例评定。
(七)教材及参考书:教材为:许燕主编《人格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参考教材为: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2.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3.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讲授纲要第一编人格心理学导论教学时数: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格心理科学的特点一、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二、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三、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第二节人格研究的主题一、人性哲学二、人格结构三、人格动力四、人格发展五、人格成因六、人格改变七、人格评量第三节人格研究的科学体系一、人格研究模式二、人格研究途径三、人格研究的科学体系第四节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意义一、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二、有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三、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第二章人格理论学习的要领一、人格理论的意义二、人格理论的向度三、人格理论的原则四、人格理论的影响因素五、正确认识人格理论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人格的界定第一节什么是人格一、人格的词源二、人格的定义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第二节人格的基本性质一、独特性二、稳定性三、统合性四、功能性第四章人格成因第一节遗传与生理因素一、遗传因素二、生理因素第二节家庭与早期经验一、家庭成因二、早期童年经验第三节学校与社会文化一、学校二、社会文化第四节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一、交互作用理论与例证二、遗传与环境的分离性研究原则三、遗传率四、遗传与环境作用大小的比较第五章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一、人格理论研究的交融趋势二、人格实证研究的整合趋势三、人格功能的完善化趋势四、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的趋势五、人格研究的动态化趋势第二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第一章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人格结构四、人格动力五、人格发展第三节研究方法一、临床观察法二、心理治疗技术第四节研究主题一、梦心理学二、焦虑三、自我防御机制第五节理论应用一、临床领域二、健康人格三、文化领域第六节理论评价一、学术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二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教学时数: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人格动力四、人格结构五、人格发展六、人格成因第三节研究方法一、词语联想技术二、释梦技术第四节研究主题一、心理分析二、梦心理学三、人格类型第五节理论应用一、临床心理二、文化领域第六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三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人格动力四、人格结构五、人格发展与成因第三节研究方法一、早期记忆法二、心理治疗第四节研究主题一、自卑与心理补偿二、社会兴趣第五节理论应用一、教育应用二、心理咨询第六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四章经典精神分析各理论的比较一、荣格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二、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第三编新精神分析学派第一章霍妮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结构第三节研究主题一、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二、神经症理论三、心理顺应方式第四节理论应用一、女性心理学二、健康人格模式三、神经病的治疗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二章弗洛姆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类的需要三、人格类型第三节研究主题一、现代西文人的精神危机二、社会变革论第四节理论应用一、理想人格模式二、精神疾病的治疗三、弗洛姆人格理论与宗教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三章少利文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基本概念二、人格结构三、人格发展第三节研究主题第四节理论应用一、精神病理学二、精神疾病的治疗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四章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动力三、人格发展第三节研究主题一、自我二、心理历史理论第四节理论应用一、精神疾病及其治疗二、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五章客体关系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基本概念二、人格结构三、人格动力四、人格发展第三节研究主题一、关系自我二、自我中心人格第四节理论应用一、主客体分离研究――感觉剥夺二、心理异常的原因三、治疗方法第六章对新精神分析理论的总体评价第一节理论特色一、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二、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三、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四、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第二节重要贡献一、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二、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三、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三节主要缺陷一、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二、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三、理论仍具神秘色彩第四编行为主义学派第一章华生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人格发展四、人格研究方法五、异常行为的形成与改变第三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二章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概念三、人格的结构四、人格的形成与改变五、人格的发展六、人格异常第三节研究主题第四节理论应用一、行为评估二、行为塑造三、行为治疗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三章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基本概念二、人格结构三、人格发展四、人格适应第三节研究主题一、挫折-攻击假说二、模仿第四节理论应用一、早期教育二、神经症的形成与治疗第五节理论评价第四章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总体评价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理论特色第二节主要贡献一、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二、行为治疗的实用性三、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四、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第三节主要缺陷一、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二、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三、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四、忽视人格的稳定性第五编人本主义学派第一章马斯洛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动力――需要理论第三节研究主题一、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二、高峰体验第四节研究方法一、整体分析方法二、问题中心法三、自我实现的测量方法第五节理论应用一、在教育中的应用二、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六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二章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现象场四、人格结构五、人格发展六、人格适应七、人格动力第三节研究方法一、Q分类法二、语义分析法三、个案研究第四节研究主题第五节理论应用一、来访者中心疗法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第六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三章罗洛·梅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存在主义理论三、人格定义四、人格结构五、人格发展第三节研究主题一、爱与意志二、焦虑第四节理论应用一、心理治疗的目标二、心理治疗的原则三、心理治疗的过程四、心理治疗的方法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四章对人本主义理论的总体评价第一节理论特色一、人的责任二、此时此地三、人的成长四、个体的现象学第二节理论贡献一、关注积极方面二、应用广泛第三节主要缺陷一、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二、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和教育的力量第六编人格特质理论第一章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一、生平简介二、理论产生背景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人格结构四、人格动力五、人格发展六、人格成因第三节研究方法一、合理研究人格的方法二、人格研究的侧重点第四节理论应用一、健康、成熟人格的标准二、价值观研究量表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二章卡特尔特质因素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一、卡特尔生平二、理论产生背景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格界定二、人格结构三、人格动力四、人格成因五、人格预测第三节研究方法一、理论建构的方法:归纳-假设-演绎法二、双变量、多变量与临床研究策略三、因素分析技术四、数据资料的来源第四节理论应用一、神经症与精神病的病因与特征二、治疗方法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三章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人格结构四、人格成因第三节研究方法一、研究取向二、效标分析三、问卷式测量法四、其他方法第四节理论应用一、异常人格产生的原因二、异常人格的治疗方法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四章五因素模型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产生背景一、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取向及理论依据二、大五因素模型的研究史第二节大五模型一、基本假设二、基本结构三、基本特点第三节骓和测量方法一、重新建立词表二、不同方法的验证三、跨语言-跨文化研究四、大五人格的测评第四节中国人人格因素的研究一、古人的人格模式二、现代人的人格模型第五节研究主题一、因素命名与次序二、人格因素的数量三、不同词类的探索第六节理论应用一、临床心理学方面二、职业、管理与工业心理方面三、发展心理学方面四、婚姻咨询方面第七节对大五模型的评价一、大五模型的意义二、对大五模型的批评第五章对特质论的总体评价第一节理论特色一、方法论上的统计学倾向二、研究取向上的个体差异倾向第二节理论优点一、注重研究的实证性二、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三、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一、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二、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第七编认知学派第一章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概念三、人格结构四、基本假设与推论五、人格动力六、人格发展第三节研究方法一、角色建构测验二、固定角色疗法第四节研究主题一、认知复杂性-简单性二、焦虑与威协第五节理论应用一、建构作用与功能失调二、病态建构的特点三、自杀与敌意第六节理论评价一、学术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二章社会认知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罗特的社会认知论一、生平事略二、理论观点三、研究方法四、研究主题五、理论应用六、理论评价第二节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一、生平事略二、理论观点三、研究方法四、研究主题五、理论应用六、理论评价第三节米歇尔的社会认知论一、生平事略二、理论观点三、理论评价第四节社会认知论评价一、理论优点二、理论不足第三章认知信息处理论第一节理论要点一、人性观二、基本观点第二节研究方法一、出声思维方法二、思维列表技术第三节理论应用一、压力与应对二、心理疾病与治疗第四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点第四章对认知理论的总体评价第一节理论特色一、由“冷”认知转向“热”认知的研究二、将认知问题引入人格研究领域第二节重要贡献一、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二、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第三节主要缺陷一、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二、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