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刑法概论(犯罪构成及其要件)
刑法概论(犯罪构成及其要件)
第二节
一、犯罪构成及其要件
(一)犯罪构成的涵义
犯罪构成
(二)犯罪构成要件及结构体系
犯罪客体要件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犯罪的对象 犯罪的方法、 犯罪的时间、地点 刑事责任年龄
犯罪客观要件 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要件
刑事责任能力 罪过(故意、过失)
犯罪主观要件 犯罪目的
第二章
犯罪构成要件分述
第一节 犯罪主体要件 一、犯罪主体的类型:自然人和单位。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要件——刑事责任能力 1、刑事责任能力的含义 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 后果并控制自己行为而对行为负刑事责任的能力。 (1)功能: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资格) (2)内容: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3)基准时:行为时具有的能力 2、影响自然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年龄、精神状态、特定的生理缺陷
完全责任能力
间隙性精神病人
承担完全的
精神正常期间
刑事责任
(3)特定生理功能丧失——限制刑事责能 力的残障人(第19条) 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 或者免除处罚。 (4)生理性醉酒:不影响刑事责任能力 (第18条第4款)
三、身份对主体刑事责任的影响
1、身份影响的范围 2、特殊犯罪主体及其含义
具体的物,反映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和利益。
刑 法 概 论
四川大学法学院 高跃先
第一编 犯罪总论
第一章
犯罪特征与犯罪构成 犯罪概念
第一节
一、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1、社会危害性及其含义——本质特征 2、刑事违法性及其含义——法律特征 3、应受刑罚惩罚性及其含义——后果特征 二、犯罪概念的司法意义 1、以社会危害性为基本尺度,确定治罪的一般 标准; 2、个案追诉中的除罪功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罪过辨析
一、罪过的类型及结构
罪过形式 故 意 直接 故意 间接 故意 过于 自信 过失 疏忽 大意 过失 已经 过于自信 预见 应当 但未 预见 发生 疏忽大意 结果 发生 意识因素 明知 必然或者 可能发生 意志因素 希望发生 结果状态
放任发生
可能
以致
危害
过 失
二、罪过的判定方式 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以行为发生时为基准时 3、结合案件事实综合判断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 表现人的意识和意志,危害社会并为刑法禁止的身 体动静。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二)不作为成立的条件 1、行为人法律上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 义务来源:(1)法律的明文规定;(2)职务上或 者业务上的要求(有时限、对象限制);(3)先行行 为引起。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的法律义务 3、行为人没有履行特定的法律义务。
肖某对儿子的死亡,在主观上属于何种罪过的 心理态度?为什么?
第四节
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的含义及划分 犯罪客体是刑法保护的,为犯罪行为侵害的 社会关系。可划分为: 1、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2、直接客体:简单客体、复杂客体(主要 客体和次要客体)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具体的人或
放火、爆炸、投毒罪负
刑事责任。 已满16周岁 完 全 负 对所有犯罪都应当负
年
龄
减轻
处罚
已满18周岁 刑责年龄 刑事责任
(2)精神障碍的影响(第18条)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以相应年龄为基础)
类型划分 完全无责任能力 能力特征 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 责任状态 不负刑事责任 依法定罪,但 限制责任能力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 控制能力 可以从轻或者 减轻处罚
3、我国刑法的规定
(1)刑事责任年龄一览表: 定罪年龄 年龄范围 类型 定罪范围 实施任何行为, 都不负刑事责任。 对故意杀人、故意 已满14周岁 相 对 负 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从 应当 从轻 或者 量刑年龄 类型 处罚
不满14周岁 完全不负 刑责年龄
不满16周岁 刑责年龄 强奸、抢劫、贩卖毒品、 宽
实例分析:
1994年6月30日晚,被告人宋某(男,40岁)在家因琐事与 其妻李某发生争吵厮打。李某说:“三天两头吵,活着还不如
死了。”宋某说:“那你就去死。”李某于是准备上吊,宋某
见状喊来邻居叶某规劝,李某作罢。叶走后,二人又发生吵骂 厮打。李某于是端来蹬踏的凳子,挂了上吊用的绳子。宋某意
识到李某要自缢,却背坐一旁,不管不问。直至听到李某垫脚
第二节 犯罪客观方面要件
一、犯罪客观方面及其要件 (一)客观方面的含义: 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保护的社会 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是犯罪活动 的外在表现。 (二)客观方面的要件内容: 1、危害行为 2、犯罪对象; 3、危害结果 4、犯罪的方法 5、犯罪的时间、地点
二、危害行为的涵义
实例分析: 2001年9月25日,被告人林某(男,生于1985年 7月21日)在电脑城盗窃价值400余元游戏光盘,被 派出所挡获。后查明:2000年11月7日盗走同学父 亲价值12000余元的笔记本电脑一台,2001年3月17 日在电脑城盗得价值1300余元的MP3一台。 对林某的盗窃行为应否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
三、无罪过的损害事件 1、两种事件类型 (1)意外事件 (2)不可抗力 2、责任判定——不负刑事责任
实例讨论:
肖某(女)嫌弃残疾而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 产生杀夫的恶念。某日早上,肖煮了两碗面条,在 其中份量较少又没有鸡蛋的一碗内投有 “1605” 农药,放在灶台上,并向儿子说: “锅里放有鸡 蛋的一碗面条是给你吃的,灶台上的那一碗是给你 爸爸吃的,千万别弄错了。” 说完后便外出挑水 去了。其儿子因肠胃不舒服, 见锅里那碗面多, 又有鸡蛋,怕吃不完,便把灶台上份量少的一碗吃 了。当肖返回家时,其儿子已中毒身亡。肖见自己 毒死了儿子,心里十分难受。
一、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 须具有的,行为人对实施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 持的心理态度。 (二)主观方面的要件 1、 罪过。 (1)罪过的形式:故意和过失 (2)罪过的结构: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2、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 希望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
用的凳子发出响声后,才起身过去,但仍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 反而离开现场到一里以外的父母家中,将李某上吊一事告诉自
己的父母。宋家人急忙赶去宋某家,但李某已无法抢救而死亡。
经刑事技术鉴定:李某系机械性窒息死亡(自缢)。检察院指控 宋某构成故意杀人罪(不作为)。
你认为呢?理由何在?
第三节
犯罪主观方面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