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答题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答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矿大2014.12自定义思考题)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 文化的内含与结构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总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

人们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

文化不仅用于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文化特别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的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

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时的一种自我对话和观察的方式。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含与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

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

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

五是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

六是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点:1.鲜明的时代性;2.浓郁的民族性;3.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高度的民主性;5.深广的群众性;6.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结构: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3.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内在契合性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其内涵严整性和实用效应到宋明时代发展到顶峰。

程朱陆王吸收道佛思想方法,将儒家道德说教发展为哲学,兼顾了天人、道体、心性、知行等思考,进一步为内圣外王的价值人生和纲常伦理的社会理想提供了统一的逻辑认知和信仰原则,成为统摄人心、维系政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大者而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处相融的特性:其一,传统儒释道是中国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富于实用理性,关注人生,注重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远承古希腊人文理性、近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传统,坚持历史实践的基本观点相通;其二,中国文化有阴阳变易、对立统一等丰富的辩证内容,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相通之处;其三,儒家讲调和,也承认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讲民本、爱民、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讲夷夏之防,也讲大一统和世界大同。

这些与马克思主义反抗压迫、追求平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相通。

这些相通相合之处,是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国人接受,与中国文化相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人民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的重要因素。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根据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必须进一步采取的深化改革的重大领域之一。

请简述《决定》中明确指出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主要举措,并结合实际深入论述其中某一个方面的主要举措。

主要举措: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十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深入论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

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2、“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十八大”再一次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确定,我国当前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请结合实际论述之。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

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态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等。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是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

二是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三是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

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就业和公平分配,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都是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而进行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

在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和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处理和解决,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

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要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社会管理水平是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执行力的重要体现。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目标,不断推进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的创新,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之路。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职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相关主题